正文 第19章 社會交往之同學篇(1)(3 / 3)

三、參與表現法

陌生感來自於不熟悉。雖然剛到新的學習環境,但是不能把自己當成是班級的局外人。班級裏的各項活動,包括衛生、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比賽,應盡自己能力參加,向大家展現一個關心集體、熱情大方、多才多能的形象,以此減少自己和同學之間的陌生感,進而不斷增加互相之間的交往。

四、順其自然法

有些人在到了一個新環境中比較容易與陌生人打成一片,有些人則比較慢才能和大家熟悉起來,這都無關緊要,是個人性格的區別。不必急於求成,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和同學們熟悉起來。遵守班級紀律,服從班級管理,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熟悉,不知不覺中你已經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成為班級裏的當然一員,朋友也就逐步地多了起來。

在一個陌生的新環境中,與新同學的交往還要注意禮貌和一些生活細節。特別是生活中要注意互相照顧,互相體諒。怎樣關心殘疾同學?

殘疾同學除了每天堅持學習,完成並不輕鬆的學習任務以外,同時還要忍受因殘疾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種種不便和痛苦。他們麵對的困難比正常人要大得多,更需要得到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

要想關心和幫助殘疾同學,就要先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他們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一、自卑和孤獨心理

這是殘疾人普遍的心理特點。由於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麵遇到諸多困難,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和幫助,甚至遭到厭棄或歧視,因此產生自卑心理。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還會導致他們活動受限,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

二、敏感多疑、自尊心過強

殘疾狀態會導致殘疾人注意力過度集中,過多地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對別人的評價極為敏感。別人對其不恰當的、甚至是無意的稱呼,都可能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感。如果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損害,就會當即流露出憤怒情緒,甚至采取過度自衛的手段加以報複。

三、深刻的抱怨心理

抱怨父母、抱怨領導、抱怨命運;認為天地之間,難以容身;人海茫茫,唯我多餘。

四、情緒不穩定,但富有同情心他們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強烈,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但殘疾人對殘疾人卻有特別深厚的同情心。他們較少與非殘疾人交流,除了“話不投機”的原因外,還與交流不方便有關。

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之後,我們應該怎樣關心他們呢?

一、要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殘疾同學容易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某些方麵不如別人,因而他們往往又特別敏感。有時同學們言行稍有不慎,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因此,在與殘疾同學相處中,同學們應明白,殘疾僅是他們身體的缺陷,不是他們的缺點。這種缺陷是他們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改正”的。責任不在他們。他們以殘疾的身軀承擔了和我們同樣重的學習任務,付出了比我們大得多的努力,他們身殘誌不殘,勇敢地向命運挑戰,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二、在思想上要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殘疾同學的身心壓力一般比正常人大,痛苦也多,對別人的戒備心也比較強。他們一般不大會主動與同學交朋友,唯恐遭到冷遇。因此,同學們要主動與他接近,敞開心扉,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遇事多為他們著想,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三、要根據他們的需要,及時地給予各種形式的幫助幫助殘疾同學要根據他們的需要去做,不可事事包辦、代替,那樣反倒會適得其反,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例如:對行走不便的同學,可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用自行車接送他們上學、放學;或幫他們背書包,陪他們一道步行;背他們過河,攙扶他們上下樓梯等。需外出集體活動時,也盡可能地接送他們一起參加,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對手不方便的同學,可幫他們削鉛筆,吸墨水、拿物品等。平時,要注意做好周圍同學的思想工作,動員大家一起來幫助殘疾同學,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班風,使殘疾同學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