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社會交往之同學篇(2)(1 / 3)

四、要堅持正義,主動維護殘疾同學的合法權益有一些人的道德水平不夠高,他們對殘疾人抱有歧視和偏見,使殘疾人的人格和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因此,我們見到有人對殘疾同學不夠尊重,甚至有侮辱性的言行時,要挺身而出,伸張正義和公道。對有損殘疾同學合法權益的事情要堅決鬥爭,同時要向有關人員和單位宣傳《殘疾人保護法》,保護殘疾同學的合法權益。怎樣給同學提意見?

同樣處理一件事,處理得好,能使人笑;處理不好,會使人跳。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同學不愛護公共財物,在裝飾一新的學校走廊裏踢足球,潔白的牆上留下一個個漆黑的球印。我們也會看到,有的同學不講衛生,在教室裏嗑瓜子,瓜子殼不是吐得滿地,就是塞在課桌肚裏,潔、齊、美的教室弄得髒亂不堪。更有甚者,有的同學缺少公德,不拘小節,未經他人同意,隨便亂翻別人的書包,私自動用他人學習用品……凡此種種不軌行為如何勸阻?是板著麵孔訓斥、批評,還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或是江湖義氣,彼此有數,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對那些不愛惜公物,不講衛生,不守公德的同學,應指出:“同學你不該……”但是一句話可以使人跳,一句話也可以使人笑,如何有效地提出意見?請看下例:

提意見大有訣竅,巧妙就在當別人有了偶發的過失,千萬不要將別人置於被審的難堪境地,要給人以下台的“梯子”,維護他的尊嚴。自以為高明,站在人家頭上指手畫腳提意見,別人非但不接受,甚至會反感。用教訓人、指責人的方法提意見很難奏效。我們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是提意見必須私下地、秘密地進行。那意味著,除了你們雙方,絕對不能有他人在場。你們不能隻是站在一個擁擠的房間的某個角落。你們必須要待在一個關著門的房間裏,以免人們路過的時候走進來。知道這個談話的隻能是你們雙方。

二是總是以稱讚開始。無論有什麼地方需要校正,肯定有更多的不需要校正的地方。先稱讚人們做得對的地方,然後再談到需要校正的事情。在誠實稱讚的光芒下,校正看起來不像批評,也不會被認為是批評。它的一切目的隻是提出一些建議,使事情變得更好一些。

三是稱讚要針對本人,而校正不要針對本人。如果你友好的話語充滿情感而且積極向上,人們的情緒就會得到提升。當你提出建議的時候,要確保它們是客觀的。把它們表達出來的時候,不要針對本人,不要把焦點放在開始、放在過程、放在結果上,也不要放在所涉及的人身上。與同學發生矛盾,怎麼辦?

同學之間鬧了矛盾,往往互不理睬,這樣很不好。一個人不可能與世隔絕的過一輩子,必然要和人接觸,要生活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與人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你的父母那樣,對你寵讓、遷就,總會發生摩擦、衝撞,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組成的群體裏,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切不可同學間稍有不愉快就委屈得不得了,也不要因噎廢食,不再和同學接觸,把自己封閉起來。雙方不理不睬的時間越長,和好的難度就越大,就像結冰的時間越長,越難溶化一樣。

戰國時大將廉頗因為官位在相國藺相如之下,心中不服,揚言見到藺相如時要當麵羞辱他。從此,藺相如就時時回避廉頗。他說:“我所以主動回避廉將軍,正是害怕趙國因我們的衝突而遭受敵國的侵略。”這話傳到廉頗耳朵裏,他既感動又慚愧,便親自去藺相如家“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對方“火氣”很大時,你要有君子風度,氣量大一些,主動回避。有時,當你想與對方和好,對方仍然板著臉,不想和好時,你也要耐心等待,讓對方有一個覺醒的時間。千萬不能“以牙還牙”,使矛盾更加激化起來。

同學間發生矛盾,往往是因為一些學習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就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小磕碰、一次小接觸,許多時候還是誤會造成的。

在與同學發生了矛盾之後,我們應該:

首先要冷靜下來,想一想矛盾發生的前因後果,看一看這裏邊有沒有誤會,可以找其他同學了解一下,或直接找這位同學平心靜氣地談談,也許兩個人的疙瘩一下就解開了,那時你會發現化解矛盾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啊!如果這裏麵沒有誤會,一下子很難化解,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度和謙讓。要知道,一個人的大度和謙讓,是這個人素質高的表現,不會讓人小看,反而讓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