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獨具特色的經濟模式(1 / 1)

溫州就像一個大工廠,市場就是物資配送中心。在溫州乃至浙江,小企業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生產互動,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或者由專業化協作的方式成為龍頭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而龍頭企業則可以通過本地極為豐富的配套資源,將生產要素的競爭外部化,獲取成本優勢,避免大企業病。

比如正泰集團,95%以上的零部件在本地采購,而且在經營上一直短期占壓供應商貨款。對正泰集團和1200家協作廠來說,形成了這樣一條完整的現代產業鏈,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關係中神奇地完成了一次次交換和社會分工。在寧波,90%的空調配件都可以在當地采購,這也催生了當地20多家空調生產企業,甚至海爾、海信等也不遠千裏來寧波采購配件。

溫州經濟形成了獨特的、有效的競爭機製。溫州這種協作很獨特,是以下一級上百家工廠競爭為基礎的,這比日本企業更具活力:由於中國企業家族獨立性強,協作廠與成品廠不是依附關係,因此隻要一個零件廠的技術進步了,也許500家成品廠都可以享受到。這樣,一個協作群好比小鳥集合成的鳥群,有如烏雲般的形體又有小鳥的靈活性。而日本的經營方式中,大廠的各個車間是沒有競爭關係的,而溫州打火機各個廠卻好比日本廠的各個車間,車間之間有競爭,從而避免了大公司內耗巨大的同病。

大鳥會被擊垮,而鳥群卻擊不垮,因為它有形又無形。比如家族企業的“金鄉徽章廠”,它以100台壓力機、50台烘箱控製了成品規模,一有訂單就分包給同鄉,上百家企業,訂單減少就分散掉100個工人,這100個工人憑技術還可以在其他小規模徽章廠找到工作。這裏任何一個廠都可以接規模驚人的訂單,隻要將一部分訂單轉讓即可。這種方式使溫州即使在宏觀經濟最差的情況下也能高速發展。

再比如慈溪大唐的襪業,一個鎮8000家家庭作坊式企業,平均每家織機僅8台,每家都談不上是完整的企業,但全鎮將做襪子分成10個環節:1000家原料廠、300家縫頭廠、100家定型廠、300家包裝廠、200家機械配件廠、600家營銷商、100家聯運商……分工明確,易於聯合,合起來好比規模龐大的企業,任何訂貨量都能消化,年產48億雙襪子,產值達90億人民幣。同時,這些企業對市場反應迅速,同樣沒有大公司的遲緩病。不需要改變時,大會小會開不停,協調各種關係,因為利益所使,溫州各個行業間能主動適應並成熟起來。

這相當於將大企業中每一個零部件車間都變成了一個、甚至幾個、幾十個獨立的企業,上一個零部件生產單位與下一個零部件生產單位之間,不是統一管理和內部調撥關係,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場交易關係。每個小企業的激勵機製和約束機製都是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來自市場競爭,另一方麵來自產權明晰和自負盈虧。這也是溫州人自覺中形成的,如果而為不一定能出這樣的結果。

以台州摩托車配件行業為例,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每個企業規模都不大,但一個企業隻生產一個配件,甚至隻生產一顆螺絲釘,專業化分工非常明確,零部件專業化生產水平相當高;而千家萬戶通過專業化的市場聯合起來,整個台州市就儼然成了一個特大型的摩托車生產集團。由於專業化程度很高,生產效率隨之提高,同時還降低了不同生產環節間的交易成本。

因此,整個台州地區摩托車生產的總成本比內地許多大型摩托車集團要低30%。與此類似的還有嵊州的領帶業,便宜得令人吃驚,在北京大商場標價800元的領帶,在那裏隻要20元。這種低成本使得溫州人在競爭中占有很大的優勢。

1998年,日本有一家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氣的打火機企業,不服氣溫州人為什麼將打火機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將日本、韓國的廠家逼到了破產的懸崖邊。他們就派出一個經貿考察團造訪溫州,目的隻想揭開一個謎:溫州打火機的零售價憑什麼隻是日本打火機的1/10?

在溫州最負盛名的大虎打火機廠,老板周大虎的介紹令日本人差點暈倒:可樣一個電子點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產一隻成本為人民幣1元,周大虎的進價是1毛錢,而為大虎廠提供配件的家庭企業生產成本更是隻有1分錢。日本考察團離去時,一個個麵如死灰,回家後,隻有將打火機廠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