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章 匹配才最合理(1 / 1)

溫州人走的是草根發展之路,正因為這樣他們的自如單純而平等,賺錢致富,擺脫貧困。所以,溫州人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樸素的自然哲學意識。當外界還在為“姓社姓資”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隻信“民以食為天”的溫州人想的是怎樣能生存,怎樣能富裕。因此,他們就在其他人爭論、猶豫、折騰的時候,悄悄地開始創業了。而且,從最初的創業一直到今天,他們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因此他們不僅發展得很快,而且後勁十足。

溫州人是否做某項生意,既不看領導講了沒有,也不看別人做過沒有,隻是看現實中需要不需要,現實中能不能做得通,能不能掙到錢。隻要是現實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是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地去做。在別人看來,現實條件也約束了他們的發展;可溫州人就是能另辟美徑。比如:農民手裏有錢卻沒有城鎮戶口,進不了城,他們就集資建一個農民城;城裏的國有商場不賣農民的產品,他們就把國有商場的櫃台租下來自己賣所需要的產品;國家銀行不給貸款,他們就創辦信用社、基金會,發展民間金融,實行浮動利率,自己給自己找資金;分散的家庭經濟規模,曾經被斥之為私有製的樣板,但是他們就創造了股份合作製,解決了規模小的問題。

從西方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溫州經濟的成功有些“不合理論”。因為溫州的企業起點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業組織形式低,產業層次也低,資本、技術、人力、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平均水平遠遠遜色於其他地方的私營企業,但居然比同行有活力,效率高很多。這也是溫州經濟最神奇和神秘的地方。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家楊軼清用“匹配”這兩個簡單的字來解釋。他認為,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企業組織無所謂優劣,產業層次也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關鍵看匹配。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體係裏,成熟的模式並不見得就是效率最高的,原因就是不匹配。溫州人找到了最適合他們的發展道路。

溫州的創業之路雖然“低級落後”,但卻符合中國國情、文化背景和發展階段的特點,他們明白這個階段什麼樣的形式最好,什麼樣的企業組織最能適合自己的發展。

溫州是一個先天資源和後天資源都比較貧乏的地方。所謂先天資源貧乏,是指溫州一無煤,二無油,三無礦;所謂後天資源貧乏,指國家對溫州的投資自建國以來一直很少。因此,溫州人要發展經濟,隻能靠從“小打小鬧”的小作坊起步。

溫州企業小,百億規模的企業很少。產品也“小”,生產的隻是皮鞋、服裝、眼鏡、打火機、低壓電器之類的東西等,全部是一隻手拿得走的東西。技術含量,資金門檻都很低,在全球經濟大環境和中國現實條件下,但就是有競爭力,誰也競爭不過溫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