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草根的生命力最強(1 / 1)

任何行業都有成功的規則,經濟更不例外。但是溫州人的成功卻與現代年個斤的原則相背,甚至缺少新經濟具有的基本元素。所以,專家們在研究以南存輝、胡成中為代表的溫州商人為什麼成功時發現,這群最能賺錢的中國人,看上去卻是新經濟的落伍者。書本上那些公式化的理論很難解釋他們的成功。因此經濟學家常把溫州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現象比喻為“草根”經濟,其草根的特點表現在這些方麵:側重模仿,缺乏創新;70%以上隻有初中以下學曆,近80%出身於農民;產業大多屬較低層次,規模較小;多是家族製;大多數人比較謹慎,趨於保守;像風箏一樣牢牢地將管理權抓在手裏;從事的多是傳統產業,很少高新技術。

就是這群草根英雄,在障礙麵前敢跨敢闖。幾乎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每一步,都可以聽到看到浙商的聲音或者看到腳步。從第一本個體營業執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從我國第一家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私營流通企業到首家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從第一家股份公司設立到到馮根生難題的破解。這許多的第一讓經濟學家們讚歎不已。雖然是草根,但是生命力卻是最強的,因此溫州商人們的創富之路卻走得很神氣。溫州人創業的特點就是“三無五低”,但“三無五低”卻形成了中國人氣最旺的財富群體,他們的厲害就在於是“草根”:他們大多為人低調,不怕吃苦,信心堅定,態度堅決,所以就容易成功。

低學曆,低出身,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成就了這些老板,正是因為這兩低,使他們無所顧及更多的走上了原始積累的道路。在早期創業中,外部環境變化大,機會較多,在這種經營環境中,低文化層次的人更容易適應,因為他們沒有精神負擔,思維敏捷,更具冒險性,所以這些人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更容易獲取財富。改革初期民營企業家大多從事傳統工業、商業及服務業,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是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低文化程度的老板同樣得心應手,有時甚至比高文化程度者更放得開手腳,更具優勢。

但是隨著發展,事業對文化的要求高了,雖然他們最初是創業的低文化程度者,但他們很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與理論水平。事實上,許多低學曆的老板邊幹邊學,師法實踐,其實際管理水平已大大超過高學曆的年輕老板。

事實上,手裏有著幾個億的人還會弄不到區區一張文憑嗎?這說明溫州民營企業家襟懷坦蕩,並不隱瞞自己的苦難曆程肯老老實實的勤奮做人。據統計,約有90%的溫州老板出身於農民、工人、裁縫、修鞋匠等等,使人們能夠得出這方麵的正確數據:發跡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富翁比例在30%以下。結論隻能是,財富和學曆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