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擁有成本優勢呢?那就需要控製成本。把本來可以不必支出的部分節省下來,實際上等於賺到了利潤。因此,節約是最大的利潤點,節約關係著企業組織的興衰存亡。
對於任何一個組織來說,所有的節儉活動都離不開員工的參與,節儉精神必須靠每一個員工貫徹。因為員工是在生產和工作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和降低損耗的具體實施者。
但是有很多員工卻認為,一個人即使再節儉對降低成本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對的,涓涓細流,彙成汪洋大海,組織效益的大海也是由一點一滴的"水"彙集而成的。每一個員工都能在這裏節省一點,那裏儉省一點,彙聚起來就會為驚人的數目,為組織創造出驚人的效益。所以,節約就是在作為,而且是一種很大的作為。
一個員工,隻有具有敬業、負責、認真的態度,才能處處替國家和組織著想,曆行節儉。
處處節儉,必須以吃苦精神為依托。
擠公交比打出租當然能為組織節省出利潤來,試問:沒有吃苦的精神能選擇前者嗎?
出差時住小旅館比住星級賓館當然能為組織節儉出利潤來,試問:前者的苦誰又願意吃呢?
要節儉,就得在各方麵自己克製一點,要多動動手,多動動腳,少享受一點便利和舒適。
在載人航天工程應用係統副總指揮高銘的心裏,一直銘記著一位老專家的身影。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身處上海的這位年過六旬的副所長,每次來北京參加調度會,隻選擇一種交通工具--火車硬座。看著這位老專家開會時熬得通紅的眼睛,高銘心疼了:"您老怎麼不坐臥鋪啊?"老專家的回答讓她動容:"任務組經費非常緊張,我自己能省一點兒就省一點兒。"
和這位老專家一樣,多少中國航天人寧肯委屈自己,也絕不讓自己的事業"吃虧"。一位參與載人航天項目的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的年輕科學家談起一次"激烈"的爭論:
他所在的空間綜合電子技術研究室的科研條件比十幾年前好多了,積累了近百萬元的科研發展基金,有人建議買部汽車改善改善條件。但大家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認識到:今天搞航天仍然不能忘記艱苦奮鬥,在研製工作中應盡量降低成本、節約開支,買車要比依靠社會交通服務花費大,目前還沒有工作需求。買車計劃"流產"了。而這一年載人航天研究中計劃撥款偏少,嚴重地影響了研製進度,研究室毅然拿出了多年積累的科研發展基金幾十萬元,購買了示波器等急需的科研設備,按時完成了年度的科研任務。
厲行節儉,說到底,受益的是員工本人。"大河有水小河滿,"試想企業的利潤提升了,國家富了,員工作為組織一分子薪水肯定會上漲。更重要的事,一個人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將組織的資產像自己的財產一樣愛護,領導會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不晉升這樣的員工,他又會晉升誰呢?
劉芳菲在艱苦的西北山區長大,經過十年寒窗,終於大學畢業,在北京某國家機關找到了一席之位。
剛進機關,同事們把她看成是一個"另類",因為自小艱苦的生存環境使她養成了節儉吃苦的習慣。她從來不用大家都習慣用的一次性紙杯和筷子,而是自備水杯和筷子;她從來是在用過一麵的紙上寫字和打印文件,總是刻意提醒同事節約用紙;當辦公室的電器用不著的時候,她會主動去關掉;甚至衛生間的馬桶漏水,她也不怕髒,主動地去修理好……
一開始同事們都認為她"扣門",是多此一舉。因為畢竟單位的實力雄厚、財大氣粗。更何況領導似乎並沒有刻意在這方麵過多要求過。但是劉芳菲依然我行我素,一年後,在她的潛移默化下,她所在的部門辦公作風已經改變:一開始她那些看起來"另類"的行為,觀在成了每位員工主動去做的事情。
當然劉芳菲的節儉舉動早被不動聲色的領導看在眼裏,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她由普通職員躍升到辦公室秘書的位子。
以吃苦的精神處處替組織節約,替國家著想,體現的是一個員工的主人翁精神,組織中更重的擔子正需要這樣的員工去挑,更高的職位正是為這樣的員工所設。
6、痛定思痛,從失敗中崛起
誰都知道,工作不都會一番風順,越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越是如此。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遇失敗的打擊。暢銷書《精明的失敗》的作者海特將失敗分為三類:
一是金錢的損失,二是自尊的受傷,三是地位的喪失。所以以失敗的最簡單最基本的解釋就是: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作為,但沒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沒有人喜歡品嚐失敗的苦酒,但是不經曆失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正如不經曆風雨的天空不會有絢麗的彩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