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武聖關公”顯忠義——關帝廟(2 / 3)

街道的南麵稱為“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有一座殘存的高2米的“結義碑”,人物係白描陰刻,周遭配以吐豔的桃花、扶疏的竹枝,人與景相得益彰。整塊碑構思奇巧,刻技頗高,係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桃園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道的北麵是正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麵積近2萬平方米。橫軸上分為東、中、西三院。其中,中院是主體,又分為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禦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西花園等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

解州關帝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排列有序;牌樓高高聳立,鬥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之間,古柏參天,藤蘿纏樹,碧草如茵,花香迷人,使氣勢磅礴的關帝廟籠罩在一片濃烈的生活氣息之中。

(2)具體建築特色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進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但見東西兩側的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麵有三座高大的單簷廟門,中間的“雉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東麵的“文經門”是供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鑲嵌著一塊豎匾,上書三個金色大字“關帝廟”。“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戲台的四字“全部春秋”橫匾,與上場門、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繼續前行,就能看到午門,是一座麵闊五間、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築。周遭圍有石質欄杆,欄板的正反兩麵浮雕各類圖案、人物一百多幅,洋洋大觀,頗有情趣。廳內南麵繪有周倉、廖化的畫像,軒昂威武,氣勢非凡;北麵左右兩側彩繪有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曆,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沒有“敗走麥城”這個情節。全國關帝廟的壁畫中,都沒有“敗走麥城”這一情景。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過“山海鍾靈”坊、禦書樓,便是關帝廟的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所以此殿名為“崇寧殿”。殿前蒼鬆翠柏,鬱鬱蔥蔥,配有一對石華表、兩座焚表塔、一對鐵旗杆,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崇寧殿麵闊七間,進深六間;重簷琉璃殿頂,額枋雕刻富麗;周圍回廊立置雕龍石柱26根,蟠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有欄杆石柱52根、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的明間懸掛橫匾“神勇”二字,係清朝乾隆帝手書;簷下有“萬世人極”匾,是清朝鹹豐帝所寫。殿內羅列三把青龍偃月刀(關羽的兵器),重300斤,門口還有一座銅香案、一對鐵鶴,以示威嚴;木雕的神龕玲瓏精巧,內塑關羽坐像,著帝王裝,勇猛剛毅,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的一方“義炳乾坤”橫匾,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過崇寧殿,進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裏邊放著“漢壽亭侯”的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裏麵陳列著青龍偃月刀的模型。院裏植有一片翠竹,風動影搖,疏朗雅致;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入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的扛鼎之作——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塑像,所以命名為“春秋樓”。《春秋》又名《麟經》,所以春秋樓又名“麟經閣”。此樓創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的。春秋樓闊七間,進深六間,上下兩層,高達33米。兩層皆有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憑欄遠眺。第一層樓上有木製隔扇108麵,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征曆史上山西的108個縣。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讀《春秋》塑像,暖閣板壁上,正楷刻寫著整部《春秋》。春秋樓的簷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精彩紛呈;樓頂覆蓋彩色琉璃瓦,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一千餘年的社會中,解州關帝廟是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聖殿堂。一朝又一朝的最高統治者、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裏參拜祭祀,虔誠地從關公身上學習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品格。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之際,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感的人們,在這裏通過對關公的祭拜,接受忠於國家和民族、勇於保家衛國的教育;當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入主中原之後,他們來到這裏進行褒封和祭祀,力圖通過對關公的讚揚、肯定和對關公文化的認同,去彌合、同化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分歧與不同;在社會壓迫和社會剝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揭竿而起的反抗者們來到這裏,從關公身上汲取勇往直前、敢於抗爭的精神和力量;在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甚囂塵上之際,恪守傳統道德的人們來到這裏,從關公身上尋找堅持信義和忠誠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楷模;當遭際坎坷的時候,命運多舛的人們來到這裏,效仿關公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即使是目不識丁而又胸無大誌的人,來到這裏,也能接受到待人處事要以“忠”、“誠”、“信”、“義”為本的教育與感化……

綜之,解州關帝廟這座曆史悠久、氣勢恢宏的古老廟宇,直至今天,仍有著自己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發展到宋、元、明、清時代的物質化凝結,作為珍貴的文化遺存,將永遠向後人揭示著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複雜內容。

2、福建東山關帝廟

福建東山關帝廟,又稱“銅陵關帝廟”、“銅山武廟”,位於福建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的東麓,依山臨海而建,坐西北朝東南,規模壯觀,氣派巍然,廟中的木雕、石刻,工藝精湛,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關帝廟宇。

東山關帝廟的建造曆史要追溯到唐朝。唐總章三年(670年),陳政、陳元光奉旨開發閩南,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以作為戰士們精神和心靈的寄托,關帝信仰由此進入福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福建銅山城時,為了預防倭寇,特雕刻關公塑像,並建廟奉祀,以護佑官兵。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擴建廟宇,至正德七年(1512年)竣工。後又經過多次重修。關帝廟的主要建築布置在中軸線上,依次為廟門的牌樓、大殿、主殿及左右兩廊,層層遞高,占地麵積約680平方米。

關帝廟的前麵有明清時代雕刻的四對石獅子,昂首威猛,神態各異。廟門是一座牌樓式的建築,叫“太子亭”。令人稱奇的是,太子亭的左右兩邊有四根石柱都向中間的柱子傾斜。可見,早在600年前的中國建築工程師們,就對力學有了全麵的認識和掌握,知道了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左右兩邊各兩根柱子與中間的一根柱子剛好構成兩個三角形,形成一個穩定的受力結構,即使上麵還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鬥拱,拱架上還架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也是穩如泰山。數百年來,太子亭雖曆經了無數次大地震、大台風的侵襲,卻都安好無損,令許多中外的建築專家們讚歎不已。

太子亭的屋頂上有各種精美的圖案,正麵是“八仙過海”和“獸圖”(如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等);背麵有120個唐宋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征西、嶽母刺字、穆桂英掛帥等,造型生動,千姿百態。這些圖案和故事人物就是最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剪瓷雕”。其製作方法是根據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製成形,再將彩色瓷片根據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貼上。這種傳統藝術的過程繁瑣複雜,需要有精湛的工藝才行。“剪瓷雕”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會褪色,可以長時間保持色彩的鮮豔;二是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流光溢彩,有一種金碧輝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