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的大殿有三個門,中門兩側各有一個石鼓,石鼓上各架著一根蟠龍鎦金木棒,稱為“龍檔”或者“皇檔”,顧名思義,就是將人們擋在外麵,不能從中間的門進入關帝廟,而隻有皇帝來了才能從中門進,也表達了對關帝的無限敬意。遊人如若站在大殿門口,對著“太子亭”正中央的門洞看過去,關帝廟的中軸線恰好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與塔尖形成一條筆直的直線。在古代沒有任何精密儀器的情況下,能建造得如此精確,確實罕見,巧奪天工。
在大殿的下方,有一塊水磨青色“陛石”,上麵雕刻著一條罕見的盤龍。龍頭在陛石的中間,龍身順次盤開,騰雲吐珠,龍角崢嶸,造型獨特。關於這塊青龍陛石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有人得到了一塊上好的陛石,當時東山關帝廟正在重修,這個人就將陛石獻給了關帝廟,並請來師徒兩人雕鑿這塊石頭。師傅決心將這塊陛石雕成獨一無二的盤龍石雕,可是剛開工,師傅的家中恰好有事,他就趕回家了。徒弟左等右等不見師傅回來,就大膽嚐試著將盤龍雕刻在這塊陛石上。待師傅從家中趕回來時,看到徒弟的傑作,不禁大加讚賞:“真是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啊!”在大殿的東側,還懸掛著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銅鍾,鑄造於清朝道光年間,碩大威武,聲音宏亮。
關帝廟的主殿正中,懸掛著鎮殿之寶——清朝鹹豐皇帝手書“萬世人極”的匾額,這是對關帝品格的極高評價,也是千秋萬世為人的準則。牌匾下供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麵的一尊稱為“鎮廟神”,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的:麵如重棗,眉似臥蠶,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後麵的一尊坐在轎子裏,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裏的關帝就會被抬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在關帝兩邊立有四尊泥塑雕像,是關帝生前的四員得力大將:持大刀的是周倉,捧大印的是關平,還有王甫和趙累。這四員大將生前跟隨關公南征北戰,屢建戰功,聲名顯赫;逝後依然忠心耿耿地護衛在關公的左右,足見他們的赤誠忠心。在關帝右邊的神龕裏,供奉的是周倉的座像,上有一個匾額題為“在帝之右”,這在全國的關帝廟中是絕無僅有的。主殿的石柱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誌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隻完當日精忠。”這副對聯是明朝大學士黃道周題寫的,精要地概括了關公一生的豐功偉績。
東山關帝廟是集瓷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閩南民間藝術博物館,以其古老的曆史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成為史學家和建築學家研究的對象,更以深遠的關帝文化的積澱與傳承,讓曆代的帝王與黎庶心懷虔誠,景仰膜拜。
3、湖北當陽關陵廟
湖北當陽關陵廟坐落在湖北當陽城西5裏處。據史料記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當地民間流傳有“關羽死後,頭枕洛陽,身臥當陽”的說法。關陵,原稱“大王塚”,建於東漢末年。宋代以前,關羽的古墓隻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鬆柏”。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經明憲宗恩準,對關羽墓開始大興土木,並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目前,關陵廟占地達98畝。
湖北當陽關陵自創建以來,經過幾次大修和重建,但布局仍保持著明嘉靖年間形成的舊製。關陵廟坐西朝東,南倚群山,麵臨沮水,是一處宮殿式的廟宇群落,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的紅牆黃瓦宮牆。正殿大門上方,有清朝同治皇帝親書的一塊“威震華夏”的金字匾額。陵區前後分為五院四殿,現有建築20多座、80餘間,均衡對稱地分布在東西中軸線的兩側。中軸線上,自東而西依次為:廣嚐仿明清門闕、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祭亭、陵墓;南側有:關公戲台、石墓表、石獅、南碑廊、來止軒、伯子祠、佛堂;北側有:石墓表、書亭、石獅、北碑廊、古井、齋堂、聖像亭、春秋閣、啟聖宮等。關陵廟建於早期的碑亭屋麵,大多覆以諸侯所用的綠色琉璃瓦頂,而建於明朝成熟期的正殿,則冠以隻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黃色和九排九行的仿銅乳釘門,其他附屬建築物上的色彩配備也各有深意,既表現了關陵廟曆史地位的不斷攀升,也是中國建築色彩上的一個典範作品。
鳥瞰關陵廟的整體建築,總體規劃嚴密,前後貫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氣勢宏偉,金碧輝煌,恰似一處莊嚴肅穆的帝王宮殿,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關陵廟以其獨特嚴謹的建築布局特色,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裏對南方關帝廟的產生及其布局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更是研究中國建築史、關公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文化遺產。
4、河南洛陽關帝廟
河南洛陽關帝廟,又稱為“洛陽關林廟”,位於洛陽城南15華裏,是關羽的首級埋藏地,所以又稱“關帝塚”;又因在塚前建廟,亦稱“關帝廟”。它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是我國唯一的“塚、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形成了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洛陽關林廟”的“關林”是通稱,不僅說明這裏有古柏翠鬆,蔥蘢繁盛,而且是效仿中國文化聖人孔子墓——孔林的規製。
關林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是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一百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的聖域。清代又繼續有所擴建和增修。乾隆皇帝、光緒皇帝、慈禧太後都曾拜過關林,並題有匾聯,懸掛至今。關林的建築規格是按照宮殿形式修建的,布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台,中軸線建築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關塚,構成了關林巍峨宏大的建築格局。中軸線兩側,又附有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築物。總計殿宇廊廡150餘間、石坊4座、大小石獅100多個、碑刻70餘塊,林立的翠柏共800多株環繞其間,可謂:高塚豐碑,殿宇堂皇,古柏蒼鬱,景色幽雅。
蹲踞於關林大門兩側的明代石獅,雄赳赳,氣昂昂,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氣勢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後榮耀;立於儀門左右重達3000餘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曆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上“威揚六合”的匾額為慈禧太後親書,端莊厚重,彌足珍貴。連接儀門和拜殿的石獅禦道是海內外眾多的關帝廟所獨有的,甬柱的頂端雕有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關林主體建築上的龍首之多,為中原之最。建於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結構端莊,彩飾華麗繁複,木雕精美,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高超的創造力。
“關塚”始建於漢末,如今綠草如蓋,清雅絕俗;千株古柏,蔥蘢回合。每當大雨驟停乍晴之時,但見雲氣似霧如紗,輕柔繞塚,悠悠流走,奇幻之景,不禁令人拍案稱奇。
1994年秋,洛陽市舉辦了第一屆的“關林國際朝聖大典”,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十多年來,朝聖大典已經成為洛陽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每年的9月29日,海內外的關廟人士和宗親組織從四麵八方雲集關林,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關公信仰”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已成為溝通海內外炎黃子孫、濃鬱親情的橋梁和紐帶。
知識小百科
全國各地的關帝廟,除了建築形製的特色之外,最有趣的莫過於字數不一的“廟聯”了。關帝廟的各“廟聯”均對仗工整,言簡意豐,表達了對關帝的崇拜敬仰之情。請大聲朗讀以下四則關帝廟廟聯,仔細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赤麵秉赤心,乘赤兔追風趕月;青燈觀青史,提青龍興漢安劉。——江蘇大豐白駒關帝廟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龍,師臥龍,龍友龍師。——安徽祁門關帝廟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四川成都關聖廟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漢千古;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湖北當陽關陵寢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