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也稱關公。關羽生前忠義雙全,勇武蓋世,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五虎上將”之首,很受時人的敬重。
關羽死後備受民間的推崇,又經曆代朝廷的褒獎封號,元明時期被奉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清朝奉“關帝”為天神,上至統治階層,下至平民百姓,都對“關帝”頂禮膜拜。關公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如今,集中體現關帝信仰的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座關帝聖殿,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在海外,凡是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尋覓到關公廟的蹤跡。目前,美國紐約、舊金山,日本神戶、橫濱、長崎、函館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有富麗堂皇的關帝廟。
關帝廟為何遍及四海?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係博士焦大衛先生的一段話大概可以作為旁證:“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一、關羽其人其事
史書《三國誌》粗略地記錄了關羽的生平事跡。
關羽(160~219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今山西省運城市)人。
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爆發了黃巾軍農民起義。關羽逃出鄉關後,奔走涿郡(今河北涿州市)時,遇上了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在這裏結識了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便和張飛便投奔到劉備手下,三人“不避艱險”,“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圖匡扶衰朽的漢室。
劉備投靠軍閥公孫瓚,做了平原相,任關羽為別部司馬,與張飛分統部曲,追隨劉備左右。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派關羽領徐州,守下邳。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於千萬軍眾之中,殺顏良,誅文醜,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同時更加欽佩關羽的為人。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的下落,遂留信告辭了曹操,“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劉備。
劉備收江南諸郡後,拜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領兵駐紮江北。等到劉備西走益州後,於建安十九年(214年),令關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又活捉大將於禁,斬大將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將司馬懿、蔣濟計謀:關羽得誌,必非孫權所願,遣人勸孫權斷其後路,以圖解樊城之圍。
當初,孫權曾想為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鄙夷道:“虎女焉配犬子!”孫權大怒,埋下與關羽的禍患。後來,關羽部下糜芳、傅士仁叛變孫吳,關羽兵敗失荊州,又遭吳將呂蒙、陸遜伏擊。關羽與兒子關平敗走麥城,被孫權捉住,大罵不降,被害於漳鄉(今湖北當陽東北),壯別人間。
關羽生命的結局是悲劇性的,麥城敗亡,使他“誌扶漢室”的一腔宏願付諸東流。而他的生命結束之後又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因為關羽死後,身子和頭竟然葬在兩個地方,即“身首異處”。據說關羽死後,孫權將他的首級放入一隻木匣內獻於曹操。曹操開匣觀看,隻見關羽口開目動,須發皆張,嚇得曹操魂不附體,趕忙命人設禮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並以王侯之禮將關羽葬於洛陽城南。驚嚇了曹操,這隻是後人的誇張渲染。不過,關羽死後,的確是頭顱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現今兩地各有一處關陵,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在山西”。
二、關公故事中的“關帝信仰”
關帝信仰是中國特有的民間信仰,這種民間信仰的實質,是對關羽身上所體現的忠、義、信、智、仁、勇等道德的崇拜,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誠團結、仁義互助的道德理念和美好寄托。
關帝信仰又成為中國傳統信仰中地位最特殊的一種信仰:儒家把關帝稱為“關聖帝君”,道家把關帝奉為“武聖帝君”,佛家把關帝封為“護法伽藍”;曆朝曆代的帝王也都給關帝的頭上增加了許多“王”、“公”的封號。民間信仰中的關公已經脫離了曆史真實的關羽,而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萬能的神。
作為民間信仰,對關帝的信仰又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商人向關帝求“利”,文人向關帝求“才”,武將向關帝求“勇”,朋友往來,向關帝求“義”。各行各業,都從關帝信仰中找到了出發點和歸宿。
譬如能向關帝求“利”:據說關公年輕的時候,曾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他精通理財之道,發明了“日清簿”的記賬方法。由於此法記賬非常方便、清楚,所以迅速地在商人中間流傳開來。商人做生意,最看重的是信用和義氣,而關公信義俱全,加之他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又恰巧與生意上的求“利”同音,因此關公就被後世的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和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再譬如能向關帝求“義”:據民間傳說,關羽最早並不姓關,因他殺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關羽剛19歲,從自己的家鄉河東解縣下馮村(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來到解州城,想求見郡守,陳述自己的報國之誌。可是,郡守因他是無名小卒,拒不接見。當晚,關羽就住在縣城的旅館裏,卻聽到隔壁有人傷心地哭泣,一問才知道這個哭的人叫韓守義,他的女兒被城裏的惡霸呂熊強占蹂躪。呂熊仗著自己有錢,勾結官宦,欺男霸女。當時,解州城由於靠近鹽池,地下水是鹹的,不能食用,隻有幾口甜水井散落在城裏各處。呂熊便叫手下人將城裏的甜水井都填了,隻剩下他家院裏的一口甜水井。還規定了一條,凡是來挑水的人,隻準年輕貌美的女人來,否則不許進。進來的年輕女人,不是被他調戲,就是被他霸占。大家都很氣恨,但因呂熊財大氣粗,誰也奈何不得。韓守義的女兒讓呂熊霸占後,氣得他“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隻好獨自悲泣。關羽聽罷,不禁怒火中燒,急公好義的性格使得關羽決定要“替民行道”。他立即提著寶劍闖進呂家,殺了呂熊和他一家,解救了韓守義的女兒和其他良家婦女。之後,關羽害怕官府的追查,遂連夜逃往他鄉,途中路過潼關時,遭到守關軍官的盤問,情急之中,關羽手指關口說自己姓“關”,從此以後,“關”姓就一直伴隨著關羽,再未改變過。
千百年來,經過民間故事的敷演傳奇,經過曆代統治者的褒揚,經過戲曲、小說的演義描述,一個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千裏尋兄是“仁”,華容道放曹是“義”,秉燭達旦是“禮”,水淹七軍是“智”,單刀赴會是“信”,溫酒斬華雄是“勇”……關公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由“萬世人傑”而“神中之神”,為曆代統治者和天下萬民所敬奉、所共仰。
三、全國四大關帝廟
我國民間信仰關公,除了在自家堂屋請來一尊關羽像,每逢初一、十五供奉外,各地還建有很多關公廟,不計其數。如在台灣省,就有300多座關帝廟。而在眾多的關帝廟中,山西解州關帝廟、福建東山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和河南洛陽關帝廟,被稱為“全國四大關帝廟”。
1、山西解州關帝廟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關帝廟,即是指山西解州關帝廟。解州關帝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這裏是關公故裏。明代詩人呂子固在《謁解廟》詩中,曾無限感慨地吟詠道:“正氣充盈窮宇宙,英靈烜赫幾春秋。巍然廟貌環天下,不獨鄉關祀典修。”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關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關帝廟遍布天下的盛況。解州關帝廟,以其曆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
(1)總體格局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重建,以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072年)的一場大火之後,曆時十載而重建的,規模宏大,布局完整,古樸宏麗,被譽為“武廟之祖”。關帝廟以東西方向的街道為界限,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麵積約7.3萬餘平方米,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麵積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