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好的血糖控製-新的降糖藥
腸降血糖素將問世。研究證實,口服葡萄糖對胰島素分泌的刺激顯著大於靜脈輸注葡萄糖的刺激,兩者之間的差異是由於腸促胰島素分泌激素引起的,其中以胰高血糖素樣肽1(GIP-1)起重要作用。GIP-1刺激人體產生胰島素以應對高血糖;而糖尿病患者GIP-1水平是低於正常人的。一種具有高度選擇性和可逆性的腸二肽基肽酶Ⅳ抑製劑(也叫腸降血糖素)作為新的降糖藥即將問世,這種藥的作用是阻止GIP-1的降解,從而增加GIP-1的濃度,促進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合成和釋放;同時具有降解和滅活腸促胰高血糖肽類激素,從而達到穩定血糖,保護和修複B細胞的作用。其降低空腹和餐後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效果尤為顯著。
另一種新藥是合成的胰澱素類似物,可以通過抑製食欲,增加胰島素分泌,延緩胃排空,而降低血糖。而胰澱素是由胰腺分泌,作用部位包括大腦、胰島A和B細胞、胃腸道等。研究者發現糖尿病患者胰澱素水平明顯降低,該藥補充了這一不足。
以脂聯素作為糖尿病的治療藥物,正在研製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該類藥物問世。脂聯素是脂肪細胞分泌的唯一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蛋白質,具有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動脈硬化,防止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而糖尿病患者脂聯素的分泌恰恰是不足的,該藥就是補充了這一不足。脂聯素的發現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脂聯素水平與胰島素敏感性成正比,因此有可能成為像葡萄糖耐量試驗一樣的診斷工具,成為糖尿病診斷的標誌物。
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常常需要兩種作用機製完全不同的降糖藥聯合治療。因此,聯合治療的降糖藥已經或者準備上市。比如有:鹽酸二甲雙胍+格列吡嗪、羅格列酮+鹽酸二甲雙胍、羅格列酮+亞莫利等等。
上述藥物均能夠有效地降低空腹、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對心血管係統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這些藥物即將在2~3年內問世,這毫無疑問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2吸入型胰島素
國外研製的胰島素吸入儀器,采用粉末狀胰島素,可精確地控製胰島素的吸入量。
吸入胰島素儀器使用普通胰島素,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曲線顯示其起效類似於快速作用的胰島素,迅速達峰值,並且持續時間較短。降糖曲線反映降糖作用也快。
因而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采用這樣的聯合治療,三餐前吸入胰島素,再加上長效胰島素來提供基礎胰島素量。
3人工胰腺進展
胰島素皮下連續輸入係統也就是胰島素泵,現在的裝置還有遙控功能,近10年來,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泵的使用持續增長。試驗顯示使用胰島素泵比多次注射胰島素製劑的血糖控製情況好。目前人胰島素類似物在美國已被批準用於胰島素泵。使用胰島素泵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靈活性,餐前按一下按鈕就可把大量快速作用的胰島素輸入體內,平時可按計劃調節一天的基礎胰島素需要量。
植入體內的胰島素泵是通過體外控製器來調節的,由腹腔內導入胰島素。法國的研究顯示,使用植入型胰島素泵與連續皮下胰島素輸入及多次注射胰島素比較,糖化血紅蛋白的上升沒有差別,說明植入胰島素泵與其他方法比較在血糖控製水平上是相似的。但低血糖的發生率卻有很大差別,植入型胰島素泵低血糖發生率大大低於使用連續皮下胰島素輸入和多次注射胰島素,多次注射胰島素製劑的低血糖發生率最高。
目前在美國使用的連續皮下血糖監測儀,針頭插入皮下,可提供患者3天的血糖情況。分別采用皮下血糖監測儀和常規生化方法進行檢測,1型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的血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持續血糖監測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大,而常規血糖監測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較平緩,兩種方法的結果非常不一致。下一代連續血糖監測器是一個遙控係統,探頭設有發射器,將血糖信號傳輸至放置口袋裏的監測器以及胰島素泵,該胰島素泵可根據血糖水平調節胰島素輸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