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感覺運動神經病——糖尿病足
本型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同時受累,臨床表現仍以感覺障礙最重,例如下肢音叉覺減低,遠端型襪套樣感覺減退,運動症狀最輕,輕度肢體遠端肌肉無力或隻有肢體疲乏無力感,而反射減低和踝反射喪失以及自主神經障礙相當明顯。有時可見糖尿病神經病下肢感覺障礙嚴重伴微循環障礙,皮膚發紺和神經營養障礙,皮膚潰瘍難以愈合,稱為糖尿病足。
顱神經受損的症狀
以複視、上瞼下垂及麵肌癱瘓多見。發現上述症狀者,應當注意有無腦血管病變存在的可能,比如有無肢體的偏癱和失語,有無病理反射等臨床表現,必要時可采用CT和核磁共振等檢查予以排除。
(3)預防和治療
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機製與缺血、代謝障礙等有關,且多發生於血糖增高或控製不滿意的病程較長的患者,故控製血糖使病情趨於平穩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另外經常口服一些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如:己酮可可堿(舒安靈)可增強紅細胞的變形性,減少紅細胞的聚集,從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循環;胰激肽釋放酶,通過改善微循環,使神經的血液供應得到改善。用法:舒安靈每日1次,每次1片;胰激肽釋放酶每日3次,每次2片。肌注維生素B1、B6和B12,也是十分有益的。如維生素B120毫克(2片)/次,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620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或維生素B1100毫克/次,每日1次,肌肉注射,維生素B12500微克/次,每日1次,肌肉注射,連續2~3周後再改口服維生素B1,可得到較好的療效。糖尿病患者在尚未出現神經係統病變時,應長期口服一些維生素B1以及富含維生素B1的大米、小米、花生、瓜子、豆類及豬肉等食品,以達到預防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各種並發症,其中包括神經係統的並發症,都與葡萄糖代謝中的山梨醇通道有關。通過此通道可使細胞內山梨醇濃度升高,從而改變細胞內的滲透壓,影響細胞的生理功能,而醛糖還原酶是這一通道的主要媒介。目前用醛糖還原酶抑製劑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並發症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現在已運用於臨床試驗的醛糖還原酶抑製劑有:SORBINIL(每天250毫克,口服),TOLRESTAT(每天200~400毫克,口服),據報道效果良好。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研究出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並發症的方法,這可以說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吧!
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經出現了神經係統並發症,也不要過於緊張,可以對症用藥,比如四肢痛,可加索米痛、卡馬西平口服,也可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如複方丹參、川芎嗪治療,國內報道用654-2加複方丹參、川芎嗪治療收到很好的療效。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凱時、舒安靈等擴血管、改善血循環的藥,也有一定的療效。還可配合針灸或耳針、按摩、氣功等進行治療。
病例馬某,女性,62歲。糖尿病病史不詳,平時不看病,不吃降糖藥,也不控製飲食。因兩腳麻痛,不能下地走路,尿瀦留,不能自主排尿而被家屬抬來就診。來院時,患者極度消瘦,皮膚幹燥,身高160厘米,體重37公斤,空腹血305毫克/分升(17毫摩爾/升),尿糖++++。經饅頭餐胰島素釋放試驗確診為2型糖尿病。
住院後經飲食控製加口服降糖藥治療,並配合維生素B1、維生素B12肌注及維生素B1口服,4個月後,患者血糖降至130毫克/分升(7.2毫摩爾/升),尿糖-或±,體重增加至50公斤,兩足麻痛消失,也能隨意行走,自主排尿功能恢複正常,自己步行出院。
這個例子說明控製血糖穩定是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最好方法。
8急慢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合並感染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旦合並感染,可誘發酮症酸中毒,而酮症酸中毒的發生又促使感染的發展與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糖尿病病情加重。
發病原因與體內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有關。由於患者三大代謝紊亂,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所以細菌或其他病原體易於侵入。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及免疫功能異常,進一步減弱了機體的抗菌能力,從而使侵入的細菌易於生存繁殖。
感染可發生在各個係統,如皮膚的毛囊炎、癤、癰;四肢的外傷感染,組織壞死後感染;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消化係統感染: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膽囊炎、肝炎等;泌尿係統感染: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我在這裏就常見的幾種並發症比如急慢性咽炎、肺結核、皮膚帶狀皰疹、牙周炎、膽囊炎、尿路感染重點談談,其他就不再一一介紹。
呼吸道感染
(1)咽炎
糖尿病患者就診時,多數有咽幹、口渴、多飲等主訴。一方麵,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黏稠度均高,因而血漿滲透壓增高,這種高滲狀態可以導致口渴多飲;而另一方麵,有的患者盡管血糖控製得很好,血脂也不高,但還出現上述症狀,於是我們在臨床上進行了觀察,發現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並有急慢性咽炎。患者常常反複發作,有咽幹、癢、灼痛或咽部異物感,急性發作時可有咳嗽、咯痰、惡寒、高熱、周身酸痛不適等症狀。咽部可見局部黏膜彌漫性充血,血管擴張,色暗紅,附有少量黏稠分泌物,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白細胞總數升高或正常。
治療的方法可用中藥:胖大海、麥冬及菊花(或金銀花、金蓮花)泡水代茶飲。也可用成藥:冬淩草、穿心蓮、魚腥草素、新清寧及丹參酮等。必要時可用抗生素治療,伴有全身症狀時,可加快克、重感靈、泰諾、感冒通及白加黑等。
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注意多飲水,蛋白質、維生素的攝入要足夠。避免高糖食物,避免給病菌生長繁殖提供滋生條件,高糖環境是最好的細菌培養基。
(2)肺結核
糖尿病容易並發肺結核,在呼吸科、內科常見此類病人。近年來肺結核患病率雖有下降,但從世界衛生組織近年報告資料來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中,老年肺結核患病率並未降低,且50歲以上患者所占比例逐漸增高,與我國的資料相似。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肺結核患病率亦隨年齡逐漸增高,50歲以上的患病率為25.16%,相當於一般患病率的3倍,應引起重視。
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我國現已具備控製和根除本病的比較完整而成熟的技術措施,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提出,糖尿病合並肺結核為重症性難治性病例,其病死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8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診療技術的進步,糖尿病在我國的患病率亦有明顯的增高,因此肺結核與糖尿病的相互關係更加密切。據文獻報道,肺結核病變的程度並不與糖尿病的嚴重程度相平行,但糖尿病患者患肺結核的機會卻明顯高於正常人,且隨著糖尿病病情的加重,肺結核浸潤、幹酪病灶及空洞的形成增多,痰菌陽性者增多,可加快疾病的發展。
原因:
Δ患糖尿病時,血糖和組織內的糖含量增高,有助於結核菌的生長與繁殖。
Δ脂肪代謝障礙,甘油三酯增加。糖尿病患者在能量不足的條件下,脂肪大量動員,分解為α-甘油磷酸及遊離脂肪酸,為結核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Δ糖尿病患者由於肝髒轉化維生素A的能力降低,導致維生素A缺乏,使呼吸道黏膜上皮抵抗力降低,易於感染結核菌或引起肺結核的複發。所以糖尿病的營養代謝狀態均可促使肺結核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