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選擇的迷宮巴菲特回憶父親:喜憂參半的選擇(3 / 3)

在這裏說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年輕人的選擇,雖然看似他進入了迷宮,但他從來都很清楚自己的追求,即使別人說什麼都不能影響他對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的探索。

這個年輕人從大學開始幾乎每一個學期就會轉換一個專業,因為他發現自己學習的專業不是自己興趣所在的話他就會果斷放棄,而且從來都不會太關注別人的目光。

他剛開始學習的專業是機械,但學習後發現這個專業十分乏味,隻強調實操性,況且那些圖紙也沒有半點趣味性,因此果斷放棄這個專業,然後去學習物理專業。剛開始他被物理的有序模式吸引,但很快就感到厭倦,因為除了模式具有吸引力外,其他的內容都讓他沒有繼續學下去的興趣,因此果斷地結束這個專業的學習跑去學習數學。

數學專業是一個具象化的專業,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因此剛開始的時候他對這些能力也十分著迷,但久而久之發現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越來越抽象,甚至很難聯想到實例,因此又再次果斷地放棄這個專業。

短短的兩年換了3次專業,甚至在數學學習結束後果斷地轉了學校,相信他的這些行為都很難被別人理解,但他全部無視,畢竟在他看來這關係到自己以後的人生,必須謹慎對待。

轉學後他選擇了繪畫專業,繪畫的確帶給他樂趣,讓他能把想象到的事物都具體化,並用線條表現了出來。但學習藝術的人是十分孤獨的,因為周圍很少這樣的人,況且不是每個人都對這個領域感興趣,自然能夠交流的朋友就變得非常少,於是他又果斷放棄了繪畫專業,希望尋找到更有興趣的專業。

於是他選擇學習建築專業,建築專業是一個要不斷與人交流溝通的專業,而且這個領域也涉及繪畫、數學和物理方麵的知識,單從這幾個條件看來,他應該遇上心儀的專業了吧。我們未免開心得太早,他說這個專業好是好,但實操性不強,每次設計了很好的建築圖紙,但卻因為沒有實操性被全盤否定,這讓他感覺自己在白費努力,因此又對那些建築材料感興趣,於是又回到原來的機械專業,弄清楚每種材料的特質並分清它們的用途。

但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他始終不喜歡單調乏味的工作,於是把學到的知識都統一起來進行思考,發現自己現在擁有的知識和資源很適合做一名城市規劃師,於是又果斷地轉換了專業,並成功地獲取了碩士學位,成為一名出色的城市規劃師,開始了自己的職業之旅。

如果他不是在不斷地探索,你認為他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能否不被周圍環境影響,堅持自己的想法,並把它變成現實,那是需要勇氣的,而且這種勇氣是需要堅定自己的意誌和立場才能夠獲得的。選擇很難用正確和錯誤去評論,就如每個事物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一麵,最後該如何判斷,這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

有人或許會問,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會不會讓他們在自由中迷失了自我。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因為自由選擇本身並沒有錯,但錯的是作出選擇的人。我們每天都會麵對很多誘惑,但有些人卻不能明白有些誘惑是不符合規範的,為了一時的高興而選擇錯誤的嚐試,最後把自己推入萬劫不複的境地,如吸毒。相信社會環境對這方麵的宣傳教育做得夠多了吧,但很多人還是罔顧規範,以為自己擁有足夠的自製力,為滿足一下好奇心而吸毒,最後卻染上了毒癮,成為過街老鼠。因此對於違反規範的事情我們不要太自信,這有可能讓我們錯失其他東西,甚至遭到身邊的人唾棄。

因此,我們都有享受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權利的使用必須建立在規範的基礎上,一旦我們不能控製自己,就會追悔莫及。選擇本身沒有錯,但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選擇的後果嗎?你能保證自己不後悔嗎?你能在這個選擇之後擁有更多的選擇嗎?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確定的答案,請不要好奇,請不要嚐試,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對我們的人生負責。我們必須謹記並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小貼士:

我們每天都會麵臨選擇,但什麼選擇是正確的,什麼選擇是錯誤的,這都沒有標準的定義,因為無論是穩定的選擇還是其他看似不安穩的選擇都有屬於它們的優缺點,就像巴菲特所說喜憂參半,因此,我們沒必要為了選擇而苦惱。但自由的選擇不代表能選擇那些不符合規範的選擇,選擇是建立在規範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還是征詢別人的意見比較好,這樣才能把我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讓我們享受選擇帶來的快樂。每個父母都希望為子女提供優厚的物質條件,因此經常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告誡孩子什麼選擇才是最好的,但孩子們的需要我們了解嗎?有時過多地參與他們人生的選擇,反而會限製他們能力的發揮,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反複思考權衡利弊,這才能讓孩子們在選擇中健康成長。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隻要孩子們的選擇符合規範,我們大可不必進行製止,但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引導,畢竟人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沒有太多的時間浪費在選擇上;

2.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給予孩子們實現選擇目標的條件,但要時刻告訴他們這些條件雖然會讓他們的起點不同,但具體能否實現目標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努力;

3.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定安全的選擇,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作出選擇;

4.為孩子創造條件不是不可以,但在實施以前最好征詢孩子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要,培養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能力。

作為孩子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1.必要時要體諒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之所以幹預你的選擇不過是關心你;

2.時刻與自己進行對話,了解自己最真切的需求,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父母進行溝通;

3.每個選擇都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性,我們要學會保持理智進行分析,並根據自己想要的結果進行選擇;

4.父母不過是我們生活的參謀者,我們可以打破常規追逐自己的目標,但切忌不切實際,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