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選擇的迷宮巴菲特回憶父親:喜憂參半的選擇(2 / 3)

當然,我很高興當時老師邀請我參與影集的製作,他讓我對編輯和攝影有一個更好的理解,並明白當時自己有這樣的念頭不過是一時的頭腦風暴,為此我也很感謝自己能有這個經曆,讓我看清自己所謂興趣的本質,並讓我的學業得以繼續,造就現在的我。

相對於我高中打算輟學這個計劃,有一件事也對我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而且涉及這個社會的一些灰色地帶,但個中的利弊應該怎樣去權衡我真是無法知曉,隻知道自己的這次經曆產生的影響。

我說過在我童年時候我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但當我到了要上大學的年紀,父親的名字已被社會各界的人認知,而且隻要聽到巴菲特的名字就會產生尊敬之情。也因為如此,父親想利用他的關係把我弄進斯坦福大學。而且當時還有《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薦信,因此我輕而易舉地成為斯坦福大學的學生。

我也記不清當時自己是出於怎樣的心態,竟然答應到斯坦福大學上學。是順從?是虛榮?是懶惰?所有的問題我都不能找到答案了,或許覺得到斯坦福大學進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

對於這種社會現象其實真是很常見,畢竟學校的資源和收入有限,它需要自己的校友或其他社會人士的資助,也出於這些原因,他們通常都會預留一些學位,為這些人提供便利,讓他們享受提供資助的便利。當然,我們這次的課題不是為了討論這種製度應不應該存在,或公不公平,僅僅是想討論一下這些製度存在對孩子們的影響。

斯坦福大學是很多學子們追求深造的地方,但似乎我不懂得珍惜,讀到第三個學期的時候我就毅然選擇退學了,其中的原因不太符合這次的課題,就暫且放下。但或許與我總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入斯坦福大學接受教育有關。

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我,因為說句坦白的話,我的學習成績都在這些通過正常入學手續的人之下,因此我時常懷疑如果沒有父親關係的幫忙,我能靠自己的能力成為這裏的學生嗎?我的能力能和這些經常拿滿分的人相比較嗎?

但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曾有過答案,因為當我發現自己是靠關係進來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是靠背景關係,不是靠能力,總覺得周圍的人都因為這個原因經常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這讓我感覺十分難受,而且有時覺得自己在麵對這些人的時候沒有了以前的自信,經常被這些因素困擾著我的頭腦,讓我有點失去理智。

難道父親的幫助是錯誤的嗎?這顯然不是,哪個父母不喜歡利用自己的資源為孩子創造優勢,在優秀的學校接受優秀的教育是父母們希望能給予子女的。但捫心自問,他們的這些行為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嗎?難道就沒有他們的一些自私的想法嗎?即使就像和朋友們談論起自己的孩子,與其說他高中未畢業就投入攝影行業成為攝影師不如說他在斯坦福大學接受教育要有麵子得多,至少也證明將來這個孩子的前途要比攝影師高很多。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是別人羨慕的,但卻很少聆聽孩子們真正需要的,甚至把孩子們的人生軌跡都安排好,隻要聽命於他就好。

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多麼單純甚至幼稚得可笑,也是一個生命的思考,父母們對他們的這些渴望和需求都忽略掉,這就是對孩子們的不尊重。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尊嚴,那麼他們就很容易變得自卑。

我不是想指責任何人,而僅僅是在就事論事,並希望引起父母們的反思。

當然,在斯坦福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壞事,這是毋庸置疑的。我記得自己當時很興奮,因為這裏有很多我想要學習的知識,而且這裏也為我學習這些知識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另外,當時我對自己的興趣不是很確定,對很多科目都感到很好奇,因此隻要時間和條件允許的課程我都會報讀,這迅速寬泛了我的智慧,讓我掌握了很多學科的初級知識,從而了解到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

這些也得益於我的家庭教育,我的父母從來都不會限製我們要學習什麼,而是喜歡我們用寬闊的胸懷接納這個社會的方方麵麵,這就讓我們在學習方麵充分享有自由和權利,也讓我享受了學習帶來的快樂以及讓我保持興奮和好奇,促使我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在斯坦福大學接受教育期間,有一件事讓我了解到自由的難能可貴。

那天我經過一條走廊,看到一個認識的女同學在講電話,但說話的語調有點不太正常,為免有偷聽的嫌疑,我決定用最快的速度走過。但沒想到這個同學放下電話後主動走到我的身邊,但眼睛充滿淚水,讓我手足無措,畢竟我不是一個很會安慰別人的人。

然後她帶著哭腔說:“我很高興,真的,父親同意我可以不用學醫學專業了。”為此,我可以說是大惑不解,但她說,父親希望她成為一個醫生,因此在進入斯坦福大學以前,所有的事情都為學習醫學做準備,但真正學起來,她感到力不從心,根本無法理解書中的知識,如果一直這樣學下去不但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還有可能影響畢業,畢竟她在醫學方麵的理解力真是很差。

我聽後也為她感到高興,因此關心地問她以後有什麼打算,她說父親同意她學習法律,成為一名律師。為此,我為她高興之餘同時也感到疑慮,畢竟我從她的話語中知道她學習什麼都需征詢過父親的意見,父親同意了才會去做。但難道沒有了父親的支持我們就會一事無成嗎?相信不會,隻要我們足夠自信,大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也隻有這樣才能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享受追逐成功的過程。

這位同學或許認為父母帶給自己的優勢隻有遵循父母的引導才能得以發揮,但我們是人,是人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分清事情對自己的利弊。我們大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去學習自己真正想學習的東西,如果你想成為一位音樂家,你大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去學習音樂,但能否成為音樂家卻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她的父母雖然為她創造了優勢,但卻利用這些優勢限製了她的發展,他們希望她能從事穩定、高收入、甚至能贏得名譽和地位的職業,而不希望她浪費時間去學習那些看似很光鮮,但卻具有極大失敗可能性的職業。因此,她隻能做父母為其安排的事情,這樣才能確保她不會受傷和不會失望。

但這是我們追求的人生嗎?這是我們要實現的人生價值嗎?這是我們喜歡的生活嗎?這些問題隻有當事人才知道,我們旁觀者都不過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問題。但穩定,毫無激情的選擇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我相信很多人在麵對這個問題時都會持否定態度,但敢於打破常規的人又有多少。我不認為好的選擇隻局限在那些穩定的,似乎對我們最有利的選擇中,即使是充滿荊棘的選擇也有可能是一個好選擇,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選擇的迷宮有時會讓我們找不到出口,但這隻是暫時的,我們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相信真正的出口也不會離我們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