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引:在孩子們還沒有成年的時候頭腦中總是有很多夢想,甚至有些夢想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地為之瘋狂,並作出讓所有人都十分驚訝和擔憂的決定,但這是一件壞事嗎?
父親對投資這個領域十分感興趣,因此工作起來總是樂此不疲的,甚至有時會讓人感覺到了瘋狂的程度。受父親的影響,我也想盡早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樂趣,並積極地研究自己喜歡的工作領域,並想在這個領域一展所長。
另外,我的母親是一位充滿好奇心的人,總喜歡研究探索那些新領域,並不恥下問,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對所有的事物都十分好奇和有興趣。母親也很喜歡與別人交往,在這方麵總是樂此不疲,總能認識到很多新朋友,而她的朋友們也很喜歡她,認為她是一個懂得尊重別人和善於聆聽的人,因此經常與她說一些交心的話語。
父母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很清楚,並能在這些方麵發揮所長,但我卻沒有他們的淡定和理智,在選擇麵前會猶豫不決,甚至茫然不安。
我曾經打算不完成高中的課程去發展自己感興趣的攝影專業,因為在十幾歲的時候我迷上了攝影,我認為攝影或許能為我開啟新的生活篇章,因此內心總為這個事情躁動不安,甚至覺得這是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事情。
我讀高中的時候曾經參加學校的校刊攝影,作品也被刊登出來,而且我也在報社當過暑期工,了解攝影的技巧。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認為攝影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以及帶給我各種樂趣,而我對那些專業課程不是很感興趣,音樂在那時不過是我業餘的愛好,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而且我總是希望自己能盡快獨立,讓我享受成年人擁有的快樂。因此輟學的念頭經常在我的腦袋裏產生,而且十分強烈。但礙於我的年紀不是很大,而且也擔心父母會進行阻止,因此即使很強烈也沒有讓我立即采取行動。
或許你們會認為我實在不成熟,高中課程還沒有完成的人算什麼好家夥,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甚至嚴重影響以後心智的發展。但我想說,當時我照出來的照片的確有它的藝術性,而且也在一些報紙雜誌刊登出來過,這不正代表我有學習這方麵專長的能力嗎?因此即使我真在當時選擇輟學,相信也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並發展自己的所長。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推斷,能否真這樣發展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我現在走的路與那時的計劃一點聯係也沒有,再加上父母當時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據我對他們的了解也知道他們不希望我這樣做。
在這些事情上,雖然表麵上選擇權在孩子手上,但父母絕對有權參與這個選擇的過程,畢竟他們是我們的監護人,同時也是我們人生的導師。但至於他們的權限有多大,影響力有多深這就取決於這個家庭的文化了。
巴菲特家族對孩子是沒有多大的約束的,他們總喜歡讓孩子幹喜歡幹的事情,也很少插手他們的事務,讓他們在各個方麵進行自由選擇,隻要不違背道德,不違背法律,可以說一切都沒有問題,關鍵是你自己一定要喜歡,而且認為有價值。
但人生真是這樣簡單嗎?真可以這樣隨心所欲嗎?
理智思考一下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表麵上我們都自主地擁有自由的選擇權,但有一條隱性規矩是每個家庭都有的,就是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望,並希望孩子們按照他們的期望進行選擇,這樣,他們就會對你很放心。而我因為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即使他們有時候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我也會識趣地按照他們期望的去做,而這一點或許已經成為我在麵對選擇時的習慣,因此,我又打消輟學去從事攝影職業這個念頭。
我知道,對於他們來說攝影不是一件什麼壞事,但對於一個未成年人來說這有點太草率了。作為父母肯定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早地投入社會,畢竟他們的心智還沒有成熟,而且接受教育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比這個事情更重要了。因此,他們在你進行這些選擇的時候即使不會明確表示反對,也會用他們的表情表達內心的不安。
因此,在猶豫不決中我選擇了繼續自己的學業,畢竟我很尊重我的父母,而且理智也告訴我沒必要違背他們的期望,畢竟這些年我按照他們的期望行走也沒有得失過什麼,甚至超過他們的期盼,對於這些我都感到很自豪。現在想來,我認為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事實上對於一個心智還不是很成熟的人來說,接受教育是一門必修的課程,因此我也不為這個選擇而後悔,即使我知道母親對我做的事時,雖然有點不高興,但理智也告訴我當時的選擇沒有錯,隻是不太讚同母親用這種方式來影響我。
事情是這樣的,或許母親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感到很擔憂,因此到學校找到我的宣傳部老師,希望他能邀請我參加高中四年級的畢業影集製作工作。於是,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老師找到我,並邀請我參加這項工作。的確這項工作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很有吸引力,甚至打消了我輟學的念頭,因此,我堅定了自己的意誌繼續學業,幫助老師完成影集工作。
但後來當我知道母親是這件事的主要策劃人後,真有點氣憤,雖然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但我十分不願意她和老師通過這樣的事情來影響我的人生軌跡,即使這個軌跡未必正確。難道決定這麼小的年紀從事攝影真是這樣糟糕嗎?難道我自己的頭腦不能給予我一個理智的答案嗎?難道我在你們的心中真是如此幼稚嗎?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地充斥著我的頭腦,即使在35年後的今日,我依然都被這些問題困擾。但理性告訴我母親的幹預是正確的,因為如果當時沒有繼續完成高中學業,我或許不能發掘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甚至不能成為現在的我。
如果要我對這次事件進行一次總結的話,我會感到很抱歉,因為我不能總結出來。這說出來有點好笑,但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在這些問題中過多地進行計較嗎?父母很多時候都沒有錯,但難道孩子錯了嗎?他們也沒有錯,擁有夢想是好事,這是毋庸置疑的,隻是理想的實施是不是合適的時候,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父母肯定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幹預,但幹預的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必須要把握這個度。作為孩子,當然想隨心所欲地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情,但想幹的事情必須符合實際才行,如果不符合實際也應該果斷放棄。因此,在親子關係中,很少能夠用對錯來對事情進行總結和歸納,一切都是要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和客觀實際來進行判斷,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事情積極的一麵。另外就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體諒,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避免矛盾,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評價問題。這也有利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