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平凡是福巴菲特回憶父親:安於平凡(2 / 3)

母親包容的心時刻影響著我們,她很少對別人有偏見,總是善於聆聽別人的話語,很少對別人予以否定,總是給別人投去理解的目光。正因為有母親的這些舉動影響,我們從來不會隨意否定別人,總是尊重別人,並為了盡力了解別人心中所想而不斷地學習、研究他們的文化和行為,通過學習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別人這樣做的原因,也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統一的風俗,每個民族都是文明的創造者,他們都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生活,沒有影響任何人,也沒有對別人造成任何傷害。這樣,我們就能用自己寬闊的胸懷來麵對他們,尊重他們,並理解他們。

我的母親是一位能幹的辯手,她喜歡就別人的觀點展開辯論,這也是我們家庭生活的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因為當你參與其中,你就能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而且還會讓自己不斷地思考,想出能夠駁倒對方的論點。當然,在我們看來輸贏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獲得正確的思想,並能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不能局限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而應該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樣才能讓你能力在辯論中激發出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慶幸母親和哥哥都是能言善辯的人,正所謂戰場無父子,一旦展開了話題,每個人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擊倒他人,雖然我經常會辯論失敗,但從來都不會因此而失去贏的信心,我會認真地學習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不斷地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這種活動十分適合應用於家庭,它能讓家庭成員都充分參與其中,享受當中的樂趣,並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所有的這些都是包容和寬容帶給我們的樂趣,如果我們固執地不接受別人的觀點,那麼會帶來什麼效果呢?相信是憤怒、憎恨。沒有人會無端地激怒別人,但每個人都有言論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習慣,隻要這些都不對社會造成危害,我們就不應該加以否定,而應該虛心接受,集思廣益,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才幹和見聞。

說到增長自己的才幹和見聞,我就想到教育問題了。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過學校的教育。如你想成為一名醫生,當然會花很多心思在醫學這個專業上,但我們學到的這些專業知識隻能滿足職業需要,卻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我認為接受學校教育是每個人必經的事情,但至於學什麼、怎麼學這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在社會生活中要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單靠專業知識就足夠嗎?如果有這樣想法的人我認為他的思想十分狹隘,甚至有點自以為是。難道我們不用知道烹飪的知識嗎?難道我們不用知道與人交往的知識嗎?難道我們不用知道電器的使用常識嗎?等等,這都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學習這個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樣才能讓自己在這個社會更好地生存,才能讓自己隨機應變。

另外,如果要打造精彩的人生,就離不開學習,從學習中我們總能獲得各個方麵的知識,滿足自己的需要。在這方麵我的外祖父對我的影響很深,他很喜歡想問題,當發現一個自己不知道的新問題時,就會翻閱相關的書籍,從而找到答案,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

就像我們美國人都喜歡研究拉丁文,並不是因為它是必修的語種,而僅僅因為我們通過學習拉丁文就能夠了解曆史,並知道有關詞彙產生的根源,這些都十分具有吸引力,讓我們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常識,從而更好地與人進行交往和交流。

在我讀書的時代互聯網還沒有普及,很多知識都隻能通過相關的書籍去獲知。但我認為這種方式比在互聯網搜索要好得多。可以說它會讓我們把知識記得更牢,而且當中探索的樂趣是十分玄妙的,讓人十分愉悅。

記得在我讀書的時代,隻要一有問題困擾著我,我就會不分晝夜地尋找答案,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書本在書桌上睡著。這或許對健康不是很有好處,但卻讓我獲得尋求知識的樂趣。孩子的好奇心應該是每個父母都善用的特質,因為沒有什麼比它更能成為孩子們主動學習的動力。我很慶幸自己的父母在我們對某件事物感到好奇時,他們總是不急於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建議我們從《世界百科全書》“查一下”。正因為他們的這些舉動才讓我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的頭腦,不斷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我的母親是非常關注我們學校生活的人,當然她從來不會要求我們某個科目的成績要多高,而隻會關注我們在學校是否真能學習到知識。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隻要孩子們按時上學,學習成績還可以,他們就不會理會孩子們在學校的生活,對於家長會這些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活動他們也隻是義務式地參加一下,很少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最近學校在教導孩子什麼等等。

而我的母親對我們教育的關注度或許會出乎一些家長的意料。即使沒有家長日,母親隻要有閑暇時間就會到學校,然後站在課室的後麵聽老師講課,同時會思考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能讓孩子們感覺通俗易懂。然後就會和我一起回家,問我今日都學到了什麼,並且問得十分細致,讓我在她的詢問中消化了知識,並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她從來都不關注我們考試的成績,或許是心中有數吧。

學校的學習雖然很重要,但我們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還應該要通曉人性。母親告訴過我們人性十分複雜,如果要認識並理解人性則不是課本知識能夠滿足的,我們必須要認清這一點。當然這也不是讓我們關注別人的人性,而是讓我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心靈深處的想法以及自己某些行為的動機。隻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渴求什麼,並要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讓自己擺脫不合理的欲望,保持客觀,認真地分析事情的利弊。

對於我們的很多行為都與我們的人性有關,我們能夠理性地把握自己的人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才能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晰,客觀地評論自己行為的對錯,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贏得別人的尊重。

同時母親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聆聽,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夠細心聆聽,主動分析就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不要隨意否定別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