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冒險,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我們混混沌沌地活著,結果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很多次機會。就像空氣汙染,如果我們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呼吸渾濁的空氣,時間長了會認為空氣原本就是這樣的。直到有一天,在一個遠離汙染的地方,你看見了清澈的藍天,才明白原來天空可以如此蔚藍高遠。
對女性來講,“空氣汙染”無時無刻不存在,因為我們不敢冒險,所以,我們沒有機會了解到事情的另外一麵,隻能相信我們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受到重重限製,隻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頭腦給了自己限製的權利。
在我們的社會裏,女性受到很多隱晦的或直截了當的暗示,說“我們應該怎樣、怎樣”,比如,女性經常被告知:“女性就應該在家做個賢妻良母”、“女性不應該在事業上做得太強”、“女性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好了,不要太過於奔波,出去闖是男人的事”……諸如此類的話也限製了女性在職業上的發展。因此,要跳出人為障礙來思考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按照別人畫的條條框框活著,你就永遠不知道你的潛力有多大。
張若玫,從一個靠每月125美元獎學金在美留學的女孩,到成為華爾街交易模式的劃時代變革者;從一位默默無聞的軟件研究員,變成世界創新的權威,她的人生傳奇幾乎可以說是由她冒險的性格創造的。
1974年,張若玫從台灣新竹交大畢業。同一年她進入美國普渡大學讀數據庫係統管理博士。因為成績優秀,畢業後不久,她就接到了貝爾實驗室的邀請。作為全球頂尖的實驗室之一,張若玫深知“貝爾”的分量,在這裏她得到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也許是天生聰穎、也許是天道酬勤,總之,張若玫在這裏如魚得水,一個女性發明家在這個男性主宰的機構裏成為風雲人物。
但五年之後,張若玫卻選擇了離開。作為一個取得了多項技術發明的科學家,放棄在這個領域裏所取得的成就與地位,從一個純粹的科研機構走向市場化公司,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至少在當時是一個冒險。張若玫後來在回憶她當年從貝爾實驗室裏走出來時說:“人有時要敢於冒險。我的朋友都認為我在玩遊戲,但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離開“貝爾”實驗室後,張若玫來到當時在矽穀並不太出名的suN公司。她在suN的同事中有一位後來被稱之為JAVA之父的James Gosling,正是由於有這樣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加盟,suN很快在矽穀裏有如它的名字——太陽(suN)一樣蒸蒸日上。在這裏,張若玫看到了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市場需求後的巨大前景,這種前景讓張若玫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和價值所在。
1986年3月,sUN公司成功地在納斯達克上市。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矽穀卻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上演現代版的芝麻開門的故事。作為一個未來行業的領軍人物,張若玫在這裏得到了她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的第一次洗禮。在還有一半股權沒有拿到手的情況下,她又再一次冒險匆忙地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從事技術谘詢。她說:“有時,人不能把什麼都設計好了才上路。”
張若玫曾與思科、亞馬遜公司的總裁一起被《fortune》雜誌授予“著名cEo”。2000年,張若玫成為《Iaorbes》全美400富豪首位入榜的華裔女性;201)1年,她被《商業周刊》評為“年度優秀企業家”。
2004年,她在北京創立了麒麟遠創軟件(中國)公司,並將重心放在了中國。張若玫將她的這次冒險解釋為:一種中國情結。
不論她的冒險曆程是否艱難,我都相信她的前途是光明的,她是一個勇敢地追隨自己內心夢想和價值的人,她冒險並快樂充實著。
那些正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女人,應該積極地嚐試不同的事情。正如美國父母對他們孩子經常說的話:“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呢?”我們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嚐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路。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機遇。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領導交往
對於下屬來說,最大的苦惱莫過於工作努力,卻得不到上司的賞識。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家科爾曼說過:“職員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不在於努力,而在於老板對你的賞識程度。”這句話說得稍有些偏頗,但也不無道理,工作努力是沒錯的,關鍵是看你的努力是否能夠得到老板的賞識。這樣,如何跟老板相處就成了職場中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你的老板是什麼性格類型呢?如何跟這種類型的領導相處呢?冷靜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