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有人樂意幹事務性的工作,而有的人對信息加工和處理非常擅長,還有的人熱哀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就是人的性格偏好所起的作用。性格能讓你在一種職業環境中成功,但在另一種職業環境中卻大受挫折。
性格左右職業成敗
職業心理學研究表明,性格影響著一個人對職業的適應性,不同的性格適合從事不同的職業,同時,不同職業對人的性格也有著不同的要求。
其實,性格並無好壞之分,但性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的匹配度,卻決定了職業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在考慮或選擇職業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還要考慮自己的職業性格特點,考慮職業對人的性格要求,考慮性格對職業的影響,從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自己最易適應的職業。
在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做規劃時,首先要正確測定自己的個性,職業發展規劃與職業氣質、能力、興趣、潛力、價值觀、理念等因素相關聯。性格若能與工作相匹配,工作中便能得心應手,輕鬆愉快,並富有成就感。反之則不能適應工作中的各種情境,困難重重,給個人和組織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千差萬別的性格決定了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也有所不同,但性格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如果按照這種共性分類進行分析的話,就能找到最適合我們的工作。有的人適合與物打交道,有的人則擅長與人打交道。例如:性格活潑的人,適合有挑戰性的工作;性格內向的人,適合穩定的工作。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準確判斷自己的職業性格,正確選擇職業生涯的方向。如果不清楚自己的職業性格,找到一份自己不喜歡又不適合的工作,那會影響一生的職業道路;而如果等到發現目前的工作不適合、不喜歡再跳槽的話,就會走一大段彎路。所以,如果我們不以自己的職業性格作為選擇職業的準繩,勢必將永遠生活在跳槽再跳槽的惡性循環中,而且這些都將對我們的職業生涯的發展產生負麵的影響。
有一位性格靦腆、內向的女大學生,在一家工作做銷售工作。由於她不善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差,合同期滿後公司沒有與她續約。
離開公司後,她在家裏待業的時間長達10個多月。後來,她為了挑戰個人的能力與性格,決定去從事壽險代理工作。
她的一個朋友知道她的職業意向後,便試圖說服她放棄這樣的努力,但沒能成功。在此後的一年裏,她雖然努力工作,卻也隻做成了一份保單。在工作的後期,她甚至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恐懼,每天出門前,她的內心都會有劇烈地掙紮,最後不得不采用拋硬幣來決定當天是否出門工作。經過一番考慮後,她終於決定放棄了。
後來,她問朋友:“你是對的,但你怎麼知道我就做不好這份工作?”
朋友說:“很簡單,你的性格根本不適合做保險銷售工作。”
後來,她找了一份相對比較平穩、安靜、跟人打交道少的廣告文案工作,終於做得非常開心,工作也很順利。
由此看來,要想做好工作,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良好的技能,更要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借助科學手段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有利於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有利於職業的發展。當從事的職業與個性相吻合時,就可能發揮出潛力,容易做出成就;反之可能導致才能的浪費,或者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成功。
許多工作對性格都有著特定的要求,要選擇某一職業就必須具備這一職業所要求的性格特征。但從另一方麵來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後天的培養,並不是無法改變,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會因為種種外界原因而改變原來的性格,也許這種改變會讓你意外地發現自己的潛力。但前提是,必須是在自己性格適應的範圍內進行調整,如果對工作產生恐懼或壓力過大,那就是不適合這份工作了。要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來決定是調整還是放棄。
總之,性格與職業成敗有著密切的關係。理解、認清自己的性格偏好,找出自身的優點、缺點,並且學會在工作中揚長避短,才能使自己在職業競爭中表現卓越。
不同性格的職業定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才教授認為,從職業的角度,性格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創造型性格 這類性格的人有強烈的欲望創造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包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或工藝,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個人成就的私人財產。他們認為隻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物質才能體現自己的才幹。
(2)管理型性格 這類性格的人有強烈的管理願望,假如經驗也告訴他們自己有這個管理和領導能力,那麼他們往往將職業目標定為有相當大職責的管理崗位。這一類型的人一般具有三個方麵的能力:
溝通能力:影響、監督、領導、應對與控製各級人員的能力;
判斷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況不確定時,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