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如今的書店,中國美國,都是開架的了。自自在在,在分門別類的書架間徜徉,從這本書翻到那一本,有的人幹脆坐到地上,分明在仔細閱讀。讀了,覺得好,要據為己有,便花錢買下了;覺得沒什麼好,便放回書架去。也有一些參考書或知識性的書籍,被人把書店當做圖書館來利用,在店裏看了書,知道了想要知道的,便也放回書架去。書店當然明白此類把戲。然而,顧客是上帝,背地裏鄙視可以,當麵禁絕卻不妥。再說,這種顧客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裝點書店門麵。所以,一些比較大的連鎖書店裏都備有舒適的沙發、適宜的照明等,極藝術化地布置在店堂裏,讓顧客可以定定心心地隨意瀏覽或閱讀。中國人愛書是傳統。最近有一項對廣州和香港青少年零用錢的調查發現,廣州孩子把相當數量的零用錢花在了學業參考書上。我去年在北京,把全國聞名的王府井新華書店一層樓一層樓走遍,看見那麼多的書,那麼多的人,站的坐的,大半神情專注,手執一卷,想想自己在美國要讀好的中文書之不易,妒忌之情,油然而生。再看看書價,對於這樣一本書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後在中文書店裏出賣時,在價錢上所能翻的跟鬥數目,也算是有了一個了解。

書店開大了,也連鎖。連鎖書店其實不新鮮,新華書店就是最大的連鎖書店。連鎖書店的優勢在於品種多,店堂寬敞,但是,小的個體書店也有它獨特的好處:有特色,常常貨色和顧客都很有品位,書架上有連鎖書店不進的書。胡茵夢在她的自傳《死亡與童女之舞》裏麵,就說到她是如何在紐約的一個小書店“探索書屋”裏偶然而必然地遇上印度哲者克裏希那穆提的著作而豁然貫通,而塵埃落定。於一般的讀書人,連鎖書店足以滿足需要,於有特殊品位或要求的讀書人,書店的有特色就成為必要條件。

小書店賺不到大錢,在這個電腦的時代更是慘淡經營,故而書店老板自己便多半是愛書人,把興趣與謀生融為一體。這一點,卻為無數收入六位數的俗人無限羨慕。在舊金山,我去過一家由一位詩人開的書店。底層賣一般書籍,牆上花花綠綠貼了不少新書海報、讀書會通告之類。華峪領我去的,他示意我,那個在櫃台後麵正同店員講話的中老年男人就是詩人老板。踏著嘎吱響的木樓梯打著彎子走上去,二樓小小的,都是詩集。老板本人的集子也在其中。老板在詩界不很有名,但倒也不是自封的虛名。他早年的一本詩集《心之科尼島》曾賣出近百萬冊,是當代美國最暢銷詩歌之一,被譯成多種語言。華峪買下老板的另一本集子《從舊金山出發》,薄薄小小,六十多頁,要價九美元,不便宜。我拿過來翻一翻,不敢說喜歡,也不甚懂得,最後翻出一首小詩來,因為淺近,倒覺出它同書裏其他詩歌格格不入的體裁,於我,很優美。

來同我躺在一起作我的愛人

來吧,同我躺在一起作我的愛人。

愛人,同我躺下,

躺在一起,

在柏樹下,

在芳草間,

風止處,

風消處。

當夜晚在過去,

來同我躺在一起,

終夜同我在一起。

據說這位詩人的許多作品都有著性暗示的。在這兒,卻直截了當。

吻個夠,

做愛個夠,

然而卻一轉,

讓我的金絲雀同你說話。

讓我們的自我來說話,

一整夜,在柏樹下,

沒有做愛。

在一片肉欲裏,主人公卻得到淨化,於精神的互相愛戀與交流中得到如許滿足而竟不惜犧牲肉體的快樂。這一切,卻隻是用幾近粗俗的“沒有做愛”四個字來表達。凡知道美國之肉欲泛濫者,必能了解這短短四字的分量,實在道出了男女相悅相知到極致時,由靈至肉,由肉再至靈的第二次飛躍。

最近幾年,電腦出版大行其道,光碟書也普遍。就有人擔心,這些新興的閱讀方式將會引起閱讀革命,給傳統的紙張書本致命打擊,書店也因此要關門大吉。然而,這一情形至今尚未發生。當年,當電腦的文檔存儲功能令人歡喜不已時,曾有人預測說紙張使用將因此大為減少。但是,紙張使用量事實上反而上升,因為許多文件信息在許多場合下都必須以打印的形式流通。人有接受新事物的可塑性,亦有惰性。美國菌種保藏聯合會有一份印刷的通訊簡報,為了節省開支,曾考慮改為電子版,卻遭到會員,尤其是年長資深會員的反對而未果。好些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習慣讀電子書。讀書之一樂,便是要不拘小節,想讀時,隨手拿起來,或坐或躺,四肢舒適,全身放鬆,或酒或煙,或糖果零食,或音樂,讀到足夠時,“拋書而起”,另是一番瀟灑。如果是電子書,則必遵從電腦健康操作規範正襟危坐,點擊不已,方能逐頁讀去,如此則是為讀書而讀書,於工作文件則可,於閑書則不可,否則便全無了生活樂趣。況且,一本書的裝訂、紙張、包裝等等,隻要做得用心,無不值得拿在手中把玩不已。電子書有許多便利,於此點就絕對欠缺了。所以,書店一時也難消失,而如我,也還要繼續地逛書店。

逛了半生,人已中年,書店營業員的誌向也早已灰飛煙滅,逛書店的勁頭卻不減。隻是時時會多一點悵惘,感歎知識之無涯、知識積累之迅速以及人生之短促,以終身之時之力,竟不能得知識之萬一。這種感覺時時會有,而以身在書店圖書館時為最。上帝造人,置為萬物之靈,卻十分有遠見地不讓知識得以遺傳性地世代傳遞。諾貝爾科學獎得者不能夠把自己的知識裝在遺傳細胞裏交給兒女,每個人都必須花費一生中精力最旺盛、記憶力最強的時段,從頭開始知識積累。這年頭信息爆炸,要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生的書包亦愈益沉重,而書店圖書館(包括電子類的)也愈益膨脹。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哪怕隻是自己小小專業領域裏的全部知識,所以,所有的權威都隻是相對的。這樣才好,我想,這樣必定比較接近上帝的本意,也必不願意任何凡人絕對地超出他的同類。

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