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乍到美國,交通問題立刻凸現眼前。美國發達的工業、成熟的公路係統和便宜的油價令私家車早已成為這個超級大國文化的一部分。美國人住得分散,生活節奏快,又講究個人行事的自由,私家車確實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與此相應的,則必然是公交係統的不完善。不是站頭稀少,車班寥寥,就是根本沒有。許多美國老人,七老八十了,行動遲緩,眼目昏花,還是堅決不肯放棄駕駛執照,除了美國老人崇尚獨立的風氣(同中國老人傳統的老太爺心結形成強烈對照),還就是一旦失去駕駛執照,便立刻成為私家車文化的犧牲者,說不定連買個麵包都得叫人送上門。話說回來,公交這一行也有它的考量。一言以蔽之,這一行難賺錢,叫人提不起熱情來。
於是,就苦了新移民,尤其是老人。
也苦了美國人,如終於不再能開車的老人,如養不起車的窮人,如大城市的上班族。在大城市裏,開車不難,停車卻費周章。就說舊金山吧,舊金山許多地區是人所皆知的停車難,一天二十四小時,街道兩邊都頭尾相接停滿了車輛。當一個車位空出,立即便有新來者前來占領,有時還為此產生競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演出驚險的搶位車技。在舊金山的一些地區如馬連那區(該區為舊金山“好區”之一,在一九八九年地震時發生大火),街道停車憑證使用,外人免談。曾經有人開著車去馬連那訪友,想找一個不憑證的車位停車,在街上轉著圈直到汽油耗盡,結果還是放棄,被迫改變計劃,把朋友從家裏叫出來上了咖啡館。至於舊金山的中國城,就更不用說了。街道狹窄,行人擁擠,上坡下坡,不要說一位難求,就是托天之福突見一個車位,能把車妥善而及時地停進去,也是要經一番訓練的。停車場不是絕對沒有,是要收費的,停車費從幾美元到十幾美元不等,於天天要上班停車的普通工薪族,積少成多,也是一筆負擔。
於是,便終於有舊金山的公交係統在灣區一枝獨秀,著實給普通人家帶來不少便利。一些在停車難或停車貴的地方上班的人,往往早上開車出門,半途把車停在公交沿線免費停車的街道上,再搭公車去上班處。於不開車的人,公交線更如半條生命線。許多新移民不願意離開舊金山,其中一部分理由,就是舊金山的交通方便。
舊金山的公交係統可稱四通八達,市內的覆蓋麵極廣泛,據稱是市民出門,至多走兩三個街區,就有公車可搭。這種密度,是連中國大城市如上海都自愧弗如的。而且,舊金山公車停站頻繁,每一兩個街口就停一站,這種便利,也令新移民讚歎不已。公車間隔時刻不等,視線路和時間而定。客流量少的,三十分鍾可望有一班;客流量大的,高峰時間幾分鍾就來一輛。畢竟是私家車文化主流的社會,公車大多數時候隻坐個半滿。車站上寥寥幾個候車人,個個依美國文化目不斜視,麵無表情,車來時依次魚貫而上,小心著絕不要觸碰他人身體。如果是男士,則多會側身一邊,奉行女士優先的原則,讓女士們首先上車。舊金山的公車人大多買有月票,上車時亮一亮,十分方便。也有沒買月票的零散乘客,便會停在車門處問票價摸零錢地磨蹭,背後是等著上車的人,都很耐心地站著,等那人把零錢一個兩個地數進投幣口裏去。公車是不找錢的。有時候那人恰好湊不起整數,便會衝著車廂大聲問:“有人能兌錢嗎?”就會有幾個人同時去摸皮夾。在高峰時,車也會擠,也會晚點,候車人也會太多,可是車終於出現時,依次魚貫而上絕不要觸碰他人身體這個原則是不變的。當車太擠時,司機就來幹涉,上了一定數目的客就不讓再上。車下的人在舊金山冬天的冷雨裏仰著臉看車裏,都覺得至少還可以塞進一打人去。可是,也都不去爭論,看著車開去。這一切,於新移民都是新奇的,便會想起在國內擠公車的情形,是那樣的爭先恐後,看去幾乎是前仆後繼的悲壯,除了在終點站也許有,排隊的情形是不會發生的,大家在車門前擁作一團,沒有什麼男女老少的差別,時代不同了,男女老少都一樣,搶不上去就在站台上等著吧。如此想著,便坐在座位上自己高興。不料,車門開處,上來一個人,竟是熟人,彼此都看見了,便大聲招呼起來,頓時打破車內的安靜,一車的白人黑人們便都側目而視,並彼此會意地交換目光,表示對無禮的中國人的蔑視。新移民照例對此毫無感覺,還一味地同在前排老人座位落座的熟人隔著半個車廂用中文討論今天士德頓街(注:舊金山中國城的主要街道之一)的活魚市價。坐在新移民身邊的在美國中學裏念著書的女兒早已又羞又氣地拉長了臉,恨不得從車窗裏跳出去。
這就是文化的不同。禮儀之邦的中國,文化悠久的中國,一部《禮記》網羅萬象,卻偏偏沒有坐公車的禮節。舊金山的中國城諸公車站也許是市內唯一能常規性地見到男女都一樣、人在車門前攪成團的情形的地方,連同從海鮮鋪直流出街麵的汙水,都是老美們挑剔的好題目。舊金山中國城這一段公車的難開是許多舊金山公車司機所公認的。街道窄,行人多,乘客不但多,而且手中多滴裏嗒啦地提著大大小小塑料購物袋,碰到新移民,則還加一層語言障礙。這邊喊著車滿了等下一輛吧,那邊兩隻眼睛瞧著你臉上笑笑地或是呆呆地還是一味地往上擠,令司機在氣惱輕蔑的同時又不由得生出一股哀憐。可是,當新移民回到家裏,與共用廚房的鄰居親熱多禮地招呼周旋,指著報紙痛斥美國人離婚同居未婚先孕種種行為的不端,盤算起明年回國探親時的送禮名單,中國悠久而沉重的禮儀文化頓時投射並充滿新移民的身心,令那些在車站上依次魚貫絕不觸碰他人身體、在車廂裏正襟危坐沉默莊重的斜視著新移民甚至不屑掩蓋滿臉種族主義的都相形失色,顯得那麼虛假和單薄。然後,新移民又匆匆出門了,搭公車去成人夜校學英語。要沒有舊金山的公車係統,新移民真不知道日子怎麼過。
日子漸漸過去時,新移民的活動範圍也漸漸擴大。知道了而且也能夠了走出舊金山去,當然,還是搭公車。去東灣,搭捷運,就是一般人口裏叫做“巴”的那種。據說“巴”不久就要延伸到舊金山國際機場,於不時需去機場接人送人,間或自己也要坐坐飛機的新移民,實為一大好消息。目前,新移民去機場還是搭的“山姆”長途汽車,直達候機樓前。這長途汽車公司服務舊金山和半島區,隨著灣區高速公路交通情形的日益惡化,許多家在舊金山且在機場上班的人便買了“山姆”的月票。前一陣子,灣區的經濟太吸引人了,似乎全世界的人都來投奔矽穀。矽穀頓時擁擠不堪,房地產暴漲,高速公路條條塞車,令灣區那些沒有從股票裏發財的小人物成為純粹的犧牲品。為了疏解交通壓力,也為了減輕汙染,當局大力鼓勵民眾使用公共交通。而且,汽油價也漲了。如此種種,使許多本來開車上班的人也改坐公車。半島區有“山姆”,南灣有“矽穀客運”,還有小火車,穿過矽穀,從舊金山直達南灣大城聖荷西。“矽穀客運”服務人口密集的南灣,雖然不如舊金山的公車周到方便,畢竟為南灣的無車族,尤其是新移民們提供了交通工具。“矽穀客運”公車裏的所有通告之類一律用英、越、西班牙三種文字書寫,活脫表現出今日南灣的民族成分。其二十二號為通宵線,從東聖荷西直上半島區的門羅公園,全程需兩個多小時。到了冬天雨季的夜晚,就有一些流浪人,花一塊錢上車,享受著暖氣,在車廂後部一直睡到終點,再花一塊錢坐回來。如此一個來回,長夜也就將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