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慧眼識機遇(2 / 2)

克利夫蘭大小煉油廠共有50多家,唯獨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規模最大,它僅僅雇用37人,1865年銷售總額卻有120萬美元之巨。

這一年洛克菲勒剛滿26歲。

洛克菲勒成為全球石油大王後,許多人都認為是他的運氣好,機遇佳——賣食品,食品賺錢;搞石油,石油發財。但如果你看了上麵的這段故事,相信你就會領悟到,洛克菲勒靠的不是運氣,不是機遇,而是自己獨特的眼光。石油不是洛克菲勒發現的,也不是他開采的,在許多人忙於開采和生產石油的時候,他卻在賣當時更需要的食品;南北戰爭後石油價格暴跌,在許多人對石油失去信心而離開石油行業的時候,他卻全力投入,終成大業。顯然,他沒有特別的機遇,更沒有特別的運氣,但他有發現機遇的眼光,有把握機遇的能力。

其實,機遇在大多數時候是同時降臨在許多人身上的,問題是有的人能夠發現,有的人卻視而不見,以至與機遇擦肩而過。

某省一家橡膠廠接洽了一宗外貿生意:巴基斯坦某公司想加工一種異型輪胎,但數量隻有5套,出價比普通輪胎高一倍。巴基斯坦廠商還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思:如果這5套輪胎質量合格,他們可能要大量訂做。

但是,這家橡膠廠一算賬,發現做這樣的輪胎難度很大,必須為這5套輪胎特製模具,投資至少得10萬元,這樣一來,這筆生意就要賠5萬元,所以他們沒有與巴基斯擔簽訂協議。另一家中國企業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與巴基斯坦客戶簽定了供貨協議。客戶不太放心,一再叮囑說:“一定要按期交貸。”該廠經理回答:“沒問題。”想起第一家中國廠家的情況,巴基斯坦客戶不禁問道:“你們不怕虧損?”該經理說:“不怕。”協議簽定後,這家橡膠廠如期向巴基斯坦客戶交出了5套質量合格的輪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順理成章——巴基斯坦客戶立刻與這家工廠簽訂了8萬套輪胎的訂貨協議,不久又簽訂了10萬套輪胎的訂貨協議。你說,第一個廠家的機遇不好嗎?當然很好。但他們卻白白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遇,這能怪誰呢?當然隻能怪自己沒有發現機遇的眼光罷了。

許多人總是長籲短歎,認為自己沒有成就大事業的機遇。其實,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那些成功者,你就可以發現,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機遇,而是發現機遇的眼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機遇是針對全中國所有人的,為什麼有的人靠此發了財,有的人卻仍然一貧如洗呢?個體經營是人人可為的,為什麼有的人擺個地攤便賺了大錢,你卻隻滿足於按月領工資呢?1987年5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從“信用社”的基礎上改造成股份銀行的深圳發展銀行,以自由認股的方式,首次向社會發售人民幣普通股79.5萬股。人們對此是什麼反映呢?按香港《信報》的說法,是“極為麻木”,“觀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許多人抱著懷疑、觀望的態度,發行部門甚至把股票送上門也沒有人認購。在這次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致富機遇麵前,絕大多數人反應遲鈍,白白失出了難以再現的機會。極少數有膽識、有遠見的人,卻在這次機遇裏迅速完成了資本裂變而成為現代富豪。據有關文章介紹說,1987年購買發展銀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驚人,“渾身上下不過二三十元”的老者,他好像漫不經心地一舉認購了8萬元證券公司推銷不出去的股票。文章作者給這位老者算了一筆賬:估計到1990年5月,隻要這位老者未拋出股票,加上數次分息和優先認股,便可不費舉手之勞身價倍增,起碼市值人民幣300萬元以上……然而,過了沒有多久,有人再次給這位老者算賬時發現,他手中股票的實際市價已達600萬元以上。

英國著名小說家艾略特曾說過:“生命巨流中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除了砂石之外,我們別無所見,天使前來探訪,我們卻當麵不識,失之交臂。”美國人也有一句俗語:“走上失敗之路的,往往是錯失了機會的人。”機遇降臨時,它的身上並沒有貼著機遇的標簽,相反,它還常常喬裝打扮,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難的模樣。目光短淺的人看不到,反應遲鈍的人抓不住。隻有少數眼光獨特的人才有可能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因此,你要想獲得成就事業的機遇,首先就得練出一雙善於發現機遇和辨別機遇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