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缺少的並不是機遇,而是發現機遇的眼光。
一個孤獨的年輕人牽著馬,肩上挎著來福槍,帶著隨身的背包與毛毯,跨過俄亥俄州的邊界,順著賓夕法尼亞州崎嶇的山路往南走。這個青年就是後來成為世界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他這次隻身一人前往賓州的石油產地考察石油的生產情況和行情。這時,賓州的石油剛開采出一年多。當時石油的用途還不像現在這樣廣泛,隻把它當做照明用油和工業潤滑油。但敏感的洛克菲勒憑直覺意識到,石油這個新玩意兒將有不可估量的開發前途,他決定投入到這新興的產業中去。
不過,洛克菲勒並不盲目蠻幹,他幾次去產油區實地勘察,密切注視著石油的漲落行情。最後,他對老夥伴克拉克說:“現在動手為時尚早。”
“為什麼?”克拉克不服氣地問道。
“挖出那麼多的油,行情隻會往下跌。”洛克菲勒平靜地說,“看樣子還得跌。”他冷冷一笑,又說:“挖油的人全是笨蛋,不看行情,隻顧瘋狂地挖。”
“你不是說石油很有潛力嗎?”
“那當然了,但現在時機還沒到,行情還會向下跌,還不到漲的時候,所以現在不能動手搞。”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雖然油市不再暴跌,但稍一回升就會再跌,正像他當時分析的:人們對石油的需求尚有限,加之往外運輸不利,毫不控製的盲目開采造成了生產過剩。
不久後,南北戰爭爆發了,洛克菲勒暫時放下了石油,依舊向歐洲販賣中西部的食品。這時,單是華盛頓政府對這些食品的購買就遠大於供給。這時,長洛克菲勒8歲的佛拉格勒又同他一起經營販賣北軍需要的食鹽,於是洛克菲勒便同佛拉格勒因販鹽而暴富,成了南北戰爭時期顯赫一時的人物。
而此時,石油行情繼續暴跌,由每加侖0.22美元的最低價跌至0.13加侖。沒過多久又跌到1加侖連10分錢都不到,簡直就同水一樣便宜。
油井的所有人為阻止這瘋狂的下跌,挽回損失,相約把每桶油售價定為不得低於4美元。
這是生產者的自衛本能,我們現在稱之為“產地卡特爾”。生產過剩和行情暴跌,使卡特爾方麵不得不減產,否則價格不能回升。可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購買,大量滯銷是必然的。結果沒有維持多久,油價又開始下跌,最後一桶油才賣0.35美元,而運費卻要花3美元錢。運輸也成了石油滯銷的症結所在。
而這時洛克菲勒了解到產油地正計劃修築鐵路,他覺得時機到了,是時候了,便找合夥人克拉克商量:“我們賺了這麼多錢,現在拿來投資原油吧,怎麼樣?”
“想投資暴跌的泰塔斯維原油,你瘋了?”
洛克菲勒磨破嘴皮,克拉克依舊無動於衷。
在洛克菲勒的人生道路上,他的愛妻羅拉和英國化學家安德魯斯是他的兩尊幸運之神。
南北戰爭結束前的1864年9月,洛克菲勒與斯皮爾曼的女兒羅拉結婚,因嶽父的原因,克利夫蘭財界對洛克菲勒刮目相看。
安德魯斯是個從英國移民來的化學家,和克拉克同來自威爾士。他曾在大不列顛帝國大學作過油母岩研究,現在決意要從賓州石油這個寶庫中搞出精煉油來。這位美國最早從事石油精煉實驗的先驅者十分自信,他找到了同鄉克拉克:“讓我們一起發展精煉石油事業吧,憑我們倆的資金實力,一定會成功的。”
“現在行市不利,我們搞這個有什麼用呢?”克拉克還是不感興趣。
當安德魯斯得知洛克菲勒才是真正掌握公司權柄的人之後,就通過克拉克和他的兩個弟弟與洛克菲勒聯係。洛克菲勒當即答應拿出4000美元,但他名義上並未加入新公司,因為他的目標是獨家包攬石油的精煉和銷售過程,這將是比“卡特爾”還要卡特爾的方法。他正作多方麵的準備經營自己早就看準的石油業。
以安德魯斯·克拉克命名的公司所屬石油精煉廠,坐落在克利夫蘭市西南2.4公裏的古亞和加河支流堤岸的下方。廠子毗鄰伊利湖,不僅水路十分方便,而且能利用鐵路運輸。新公司所有權表麵上歸毫無貢獻的克拉克掌握,洛克菲勒則擔任公司的會計和推銷工作,克拉克主管原油采購。
但由於克拉克缺乏眼光與膽識,洛克菲勒經常和他發生矛盾,最後兩人終於鬧翻,克拉克退出後,公司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此時擴充了他的煉油設備,日產量增至500桶(合7.9萬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