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毅力能創造奇跡(2 / 3)

受了這種挫折之上的挫折,大多數人會意誌消沉,意興闌珊。但這位已經50歲的落魄問津者,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造命人”——這位相士的話,反而激發了他的鬥誌。他憑著超乎常人的信心與毅力,麵對逆境,在往後的日子裏,逆流而上,自我創富而終成富豪。

1991年的農曆大年初二,在中東炮火彌漫之際,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辦了一次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煙花彙演。而這次悅目繽紛表演的讚助商“震雄集團”乃一個工業機構,打破了曆年來類似彙演被商業機構壟斷的傳統。

“震雄”的創辦人,就是當年那位落魄者、向相士“下馬問前程”的中年人蔣震。

而蔣震由“黴”至“發”的秘密,就是信心加毅力。

蔣震是山東人,生於1923年,幼年在濟南度過。1949年,蔣震來到香港。這位山東仁兄,不懂本地話,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為了糊口,他曾做過苦力、紗廠染工,當過開礦工人,甚至有數年的時間漂泊到日本替美軍當海外勞工。

渾渾噩噩,無固定之職,無隔宿之糧,就這樣,蔣震與家人過了數年朝不保夕的生活後,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他由鄰居介紹進入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工作。

這份工作,成了蔣氏生命中的轉折點,他首次接觸到機械修理的知識,為日後的工業生涯奠定了基礎。他邊做邊學,買了不少關於機器與操作的書,充實自己,為將來的發展與成功鋪路。離開了“港機”之後,蔣震轉到一家由美國人開設的飛機零件生產工廠“石利洛”當總管。在這段時間,他不隻對機器的認識進一步增加,更在管理方麵上了寶貴的一課。

“石利洛”由於不獲港府發牌,最終被捷和集團接了手,而蔣震也隻好辭職。

1958年,蔣震憑著一點兒積蓄,與友人譚雄在大堪村成立了一個小型的機械零件加工廠,而“震雄”就是取兩人的名字而成的。

過了一年,蔣譚兩人開始生產一些吹氣機,製造醫用的塑膠藥水瓶;之後,他們嚐試製造吹瓶機,又推出一係列薄膜壓出機。

可惜,由於他們資金有限,生產技術落後,生產的機器很快便受到市場的淘汰。合夥人譚雄見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從此,蔣震便單槍應戰,獨資經營。

蔣震這位老山東,意誌堅強,不為失敗所挫,仍然埋頭研究吹瓶機的製作與改善。他這個山東一人幫,無法與上海幫、潮州幫、福建幫和廣東幫“掛鉤”,孤獨地經營,每天花上近20小時在工廠,很多時候連家也不回。

1965年,“震雄”推出了先進的螺絲直射注塑機,獲得中華廠商會第24屆工業展覽會“最新產品榮譽獎”。

之後,“震雄”不斷革新、不斷改良它的產品,業務由本港發展到海外各地;1971年,它研製成香港首台全油壓增壓式四安士螺絲直射塑膠機,備受廠方讚揚,奠定了“震雄”的工業地位。

但是好景不長。1973年,中東爆發了全球經濟災難性的石油危機。香港的塑膠業首當其衝,單在1973年的8至10月期間,就有77家塑膠廠挨不下去而倒閉。

“震雄”欠下銀行200多萬債務,被銀行逼迫著還款,蔣震與銀行交涉,獲準將存貨與機器出售,按月攤還欠款。

這個時期的蔣震,每日工作20小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個危機。結果,三個月之後,他償還了100多萬的債務。銀行見“震雄”信譽良好,便沒有進一步追討欠款,而“震雄”便因此得以幸存,在經濟複蘇之後,有如它讚助彙演的煙花一般,一飛衝天,光芒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