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震雄集團的機械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它的營業額每年高達1億元,雇用的員工有1400多名。
蔣震的前半生可謂曆盡滄桑,但他認為這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礎:“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必須親身經曆過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煉。”就是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煉”,令蔣震自強不息,去克服和超越那令人窒息的艱苦環境,成為一位工業巨子。
由一家“山寨式”的小工廠廠主發跡成為今天東南亞頂尖的塑膠製造商,蔣震視信心和毅力為他成功的秘訣。黎淑賢在《名人發達檔案》中引述蔣氏的成功之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隻要貫徹始終,每個有心人都會成功的。”
這句話,使人想起希爾博士的名言:“所有偉大的領袖……都將他們的成功建築於‘確切目標’之上。”
蔣震也深感信心與毅力對於創富的重要:“創業精神不分今昔……隻要有信心、肯做、勤學,機會自然會來臨。”
蔣震毫不猶豫地鼓勵“有信心人士”去創業:“當今社會,商業活動多,社會經濟繁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相對增加,因此,在當今社會隻要是人才,身懷本領,再加上勤奮和信心,白手興家的機會就較數十年前大得多。”
培養堅強的毅力,這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也是致富的前提。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對此我們卻似乎不太在意,許多人遇到一點兒困難,一點兒挫折,就悲觀失望,灰心喪氣,結果自然是一事無成。缺乏毅力,是許多人的一個通病。不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味地想成大事、創大業是不現實的。日本人,就特別推崇毅力的培養,並且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訓練。以下是他們培養孩子毅力的幾種方法:一、習慣成自然。孩子看“小人書”時,要求他們從頭至尾看完後再換另一本。孩子畫一幅圖時,務必讓他們有始有終。孩子學洗自己的衣服時,絕對不準借口累或手疼半途而廢……長此下去,習慣便成自然。
二、有意讓孩子吃點兒苦。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讓孩子吃點兒苦,如上學擠公交車,在烈日炎炎下趕路等等。
三、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這與培養毅力實際上是一回事。
四、鼓勵孩子一心一意做好某件事。孩子的興趣常常會很快轉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後天再學繪畫,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毅力往往起負麵影響。
五、家長必須做出表率。如果家長自己缺乏毅力,那麼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話。
六、遇到困難多作鼓勵。對尚未“經過風雨,見過世麵”的孩子,在接受意誌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意誌消沉往往是難免的。此時,來自家長、老師乃至小夥伴們的鼓勵至關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氣渡過難關,意誌力就會像打鐵似的得到了有效錘煉,其本身就意味著心理素質的某種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