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潛艇大戰2(2 / 3)

深水炸彈幾乎就在潛艇下方爆炸,潛艇遭到重創。艇長命令把彈藥艙淹沒在水線以下,以避免潛艇發生自爆。潛艇已無法繼續進行巡航,艇長決定將潛艇駛往最近的一個己方港口,即比斯開灣東南角的法國小港聖讓德呂茲,準備在那裏進行一下小修,然後開赴波爾多再進行大修。

比斯開灣是一個狹長的水域,其東麵和東北麵是法國海岸,南麵是西班牙海岸。6月5日一早,這艘被嚴重毀壞的潛艇以15節航速,保持正東航向,搖搖晃晃地航行在距西班牙海岸約6海裏並與海岸平行的海麵上。大霧向潛艇逼來,由於羅盤已部分損壞,未能指出艇首已過於向右舷偏轉。當艇長猛然發現在前方100碼遠的地方聳立著西班牙佩尼亞斯角的岩石時,已經來不及倒車了,艇首重重地撞在了岩石上。

兩艘拖船救出了這艘潛艇,把它拖到了西班牙的小港阿維萊斯。地方當局態度明確:按照國際法規定,軍艦隻允許在中立國港口停留24小時,超過時限則要受到拘留。如果到6月6日午夜意大利潛艇還不離開西班牙領土,它將被永遠扣留在這裏。

沒有別的辦法,這艘可憐的潛艇隻好於深夜緩慢而又艱難地駛離阿維萊斯。出港後向東轉向,與海岸相距3海裏,向法國航行。幾乎在潛艇出港的同時,澳大利亞空軍第10中隊的埃傑頓少尉駕駛著“桑德蘭”式水上飛機,在比斯開灣內的西班牙海岸以北進行反潛和反艦巡邏。

7日晨,飛機發現了這艘倒黴的意大利潛艇,並進行攻擊。潛艇用100毫米甲板炮和13毫米機關炮反擊,使飛機遭到損傷,有兩名機組人員受傷。然而,埃傑頓仍然堅持攻擊,他連續投擲了8顆250磅深水炸彈,潛艇在飛濺的水霧浪花中消失了。然而當水消霧散後,它又頑強地浮了上來,隻是舵裝置遭到了更嚴重的損壞。

這艘倒黴的潛艇所受的折磨並未至此結束。第10中隊約曼上尉駕駛的另一架“桑德蘭”式飛機趕到了出事地點,在潛艇上方盤旋,伺機進攻。

想不到潛艇上的炮手主動向飛機開火,擊傷了飛機尾部。被激怒的約曼調頭進入攻擊,雙方互相射擊,飛機尾部又一次被擊中。憤怒的約曼向潛艇四周連續投擲了8顆深水炸彈,潛艇被拋出水麵,又跌回水中。

兩架飛機燃油耗盡,不得已返回基地,而這艘大難不死的意大利潛艇經過輪機兵15分鍾的努力後,又向西班牙的桑坦德港駛去。因艇體嚴重傾斜,全體艇員站在翹起的一側盡量使潛艇保持平衡。潛艇終於靠岸了。但它已無法離開中立國國土,西班牙當局宣布扣留這艘潛艇。

8生死搏鬥

比斯開灣是一個狹長的水域,海灣僅寬約300海裏,但它卻是德國314的潛艇往返作戰的必經之地,德軍和鄧裏茲元帥的“狼群”就是從這裏出發撲向大西洋,撲向加勒比海,撲向北美洲的東海岸,貪婪而殘忍地撕咬著大洋上的“羊群”——同盟國護航運輸隊。

盟國的決策者們發誓要向“狼群”開戰,比斯開灣的航道頓時成了雙方關注的焦點。在這裏,盟軍航空兵與敵潛艇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1942年9月,德國潛艇找到了對付飛機夜間攻擊的技術措施。德國海軍對英國反潛飛機上的ASV雷達早有所聞,並於1941年繳獲了一部ASV雷達。之後,德國工程師將繳獲的ASV雷達裝在一架“兀鷹”式飛機上進行了飛行試驗。接著德國就製造出一批簡單的接收機,可探測到敵方巡邏飛機上的ASV雷達的輻射波。潛艇得到警報後,可在飛機攻擊之前安全下潛。

這種接收機能捕捉到30英裏外的飛機發射的波束,比飛機上的雷達員發現潛艇的距離遠兩倍以上。鄧裏茲命令所有作戰潛艇緊急安裝這種接收機。但是,德國國內工業無法完成這項繁重的任務。法國兩家公司接受了大量生產這種接收機的定貨,它們是巴黎的梅托克斯公司和格朗丹公司。以後這種接收機便被命名為梅托克斯接收機。

到9月中旬,有幾艘德國潛艇率先裝備了梅托克斯接收機。在橫渡危險的比斯開灣時,它們為沒有接收機的夥伴護航。到年底,幾乎所有德國潛艇部裝備了這種接收機。

10月份,比斯開灣上空的盟國飛機僅發現一次潛艇。德國空軍元帥米爾其當時在筆記中寫道:

元首告訴我,自從潛艇有了這種裝備後,在比斯開灣便沒有再損失過一艘潛艇,而以前那裏卻是我們的墳墓。過去潛艇被敵人發現後,在自己還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便遭到敵人攻擊。現在潛艇艇長對敵情能了如指掌!

梅托克斯接收機仿佛使德國潛艇在比斯開灣得到了通行自由。然而好景不卡,1943年3月份,U—333號艇艇長施瓦夫海軍中尉向司令部報告:

我艇在未收到任何預先警報的情況下,遭到一架敵機的夜間攻擊。我艇輕微損傷,敵機被擊落。

原來,ASV是一種米波雷達,針對這種雷達製造的梅托克斯接收機也隻能接收到米波雷達波束。當時德國人認為厘米波不具備反射性質,不能用於雷達。而現在,潛艇突然受襲事件越來越多,德國人已經開始懷疑厘米波雷達可能是這些襲擊事件的原因了。

確實,英國飛機上裝備了新式ASⅧ型雷達,這是一種厘米波雷達。

鄧裏茲一方麵命令加緊研製能接收到厘米波信號的納克索斯—U接收機,另一方麵改變潛艇的戰術,以應付目前的困境。

鄧裏茲采用的新戰術就是反擊戰術。

新戰術要求潛艇在夜間潛航通過比斯開灣,白天上浮充電。因為白天潛艇能用目視發現巡邏飛機,在飛機攻擊之前或下潛或反擊。由於這種反擊的費用效率比太高,不久鄧裏茲又命令其潛艇編隊,在通過比斯開灣時如果遇到飛機攻擊,一律不得下潛,而應集中火力驅散或擊落飛機。

一開始,這種集群編隊航行的效果很好。一隊從大西洋返航的潛艇,結伴安全通過了海灣,於6月7日抵達布勒斯特。6月11日又有一隊潛艇安全通過。

但情況並非總是這麼理想。6月12日,5艘德國潛艇結伴航行在比斯開灣內,1架英國“桑德蘭”式巡邏飛機發現了這個艇群。但增援機群在天黑之前未能趕到這裏,失去了這次戰機。

次日傍晚,那架“桑德蘭”式飛機再次發現了那個艇群。飛機冒著敵人猛烈的高射炮火,對潛艇進行了致命的攻擊,深水炸彈擊中了一艘潛艇,但飛機也受到重創,摔到了海裏。

受了傷的U—564號潛艇離開艇群,在U—185艇的護衛下返回布勒斯特。

6且14日正午,1架“威特雷”式飛機發現了這兩艘返航的德國潛艇。增援飛機還沒到,機長本森中士便單機向潛艇發動了攻擊。

他用深水炸彈擊沉了U—564號潛艇,“威特雷”式飛機也受到重創。U—185號潛艇載著U—564號潛艇的19名幸存者向布勒斯特駛去。

這種集群編隊戰術持續了兩個星期,鄧裏茲便感覺到得不償失。他於6月17日又改變戰術,命令潛艇白天成群浮出海麵,停留的時間隻能以充電所需的最短時間為限,也就是每24小時上浮4小時。

另外,德國改裝了一艘潛艇,把潛艇上88毫米的甲板炮拆除,裝上兩座裝甲炮台,炮台上裝有兩座4聯裝20毫米機關炮和1座單管37毫米半自動炮,組成了強大的對空攻擊係統。這就是所謂的“誘殺飛機的潛艇”。該艇載有67名乘員,超編16人,超編的人員中有一名艇醫,兩名偵察同盟國搜索潛艇手段的科學家和一些受過特別訓練的炮手。鄧裏茲給它的任務十分明確:一定要擊落敵機。

盟國的1架“桑德蘭”式飛機首先上了這艘潛艇的當。它發現潛艇後繞著潛艇盤旋,伺機攻擊。

潛艇上的炮手們一點也不著急,引誘飛機靠近。正當潛艇準備發起攻擊時,艇後部的炮手突然發現4聯裝20毫米機關炮的炮座受海水侵蝕生鏽,轉不動了。

飛機正是在這個時候猛然衝向缺少火力的潛艇,投下了深水炸彈。潛艇舵機被損壞,失去了平衡,搖搖晃晃地駛回布勒斯特。

受傷的“誘殺飛機的潛艇”經過修理後,準備執行第2次“誘殺飛機”任務。後主炮已修好,艇長馮·哈特曼完全相信他那艘威力強大的潛艇在戰鬥中可以風光一下。如果他的炮手能擊落3~4架飛機,就可以給比斯開灣的盟軍飛機一個下馬威了。

7月8日,這艘特殊的潛艇又駛出了布勒斯特。它在海灣內徘徊了4個白天,但盟軍飛行員似乎識破了它的真麵目,沒有再上它的當。

一直到12日下午,英國空軍第248中隊的一個由3架“勇士”式戰鬥機組成的小隊發現了它。本來這個小隊是出來尋找活躍在這一區域的德國容克—88飛機的,但遇到潛艇又豈能放手。

於是,斯科菲爾德上尉帶領他的小隊向這個意外的目標衝去。出乎德國水兵的意料,這3架飛機並沒有像其他反潛飛機那樣投彈,而是用12門20毫米機關炮和18挺機關槍的聯合火力對他們進行了快速俯衝掃射。

這時,如果馮·哈特曼采取下潛躲避的辦法,他還可以逃掉。但他太相信自己的火力了,根本沒把這3架飛機放在眼裏。他命令所有炮手就位,對準敵機射擊。於是,激烈的對射開始了。

波浪洶湧,潛艇劇烈地搖晃著,即便是神炮手在這種條件下也很難打得準。而飛機則在無線電指揮下,不停頓地從四麵八方進行輪番攻擊。

飛機在第2輪掃射中擊中了潛艇的要害——指揮室和炮位,艇長和炮手應聲倒下,另有10個水兵被打死,13人受傷。

斯科菲爾德拉起飛機盤旋到有利的觀察位置,準備再次攻擊。他看到潛艇的全部炮火停止了射擊,便命令飛機降低高度,狠狠收拾這匹“海狼”。

在德國潛艇上,唯一沒有受重傷的軍官就是外科醫生普法芬格爾博士。當“勇士”式飛機對失去作戰能力的潛艇進行第3次掃射時,外科醫生表現出驚人的冷靜。他指揮艇員將傷員收入艙內。雖然他並不能斷定飛機有沒有攜帶深水炸彈,但他知道沒有別的選擇,隻能下潛。就是這個下潛命令拯救了這艘潛艇,使它安全返回了基地。普法芬格爾博士因此被授予了最高軍事勳章——“德意誌十字”勳章。

兩次“誘殺飛機”得到的教訓是明顯的。鄧裏茲在日記中寫道:

這次行動充分證明,潛艇不是打飛機的理想武器……改裝過的那艘德國潛艇重新恢複了以前的任務,但還保留著大部分對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