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潛艇大戰2(1 / 3)

超級潛艇大戰2

6“閑逛的安妮”

麵對德國猖獗的潛艇戰,同盟國不得不商討對策。

1943年1月同盟國召開了卡薩布蘭卡會議。會上,英國強調在沒有解決德國潛艇的威脅之前,進攻歐洲是不可能的。

於是,會議決定把大西洋反潛戰放在盟國的戰略“優先地位”,並決定采取有力的措施:第一,英國、美國、加拿大成立海、空軍特別聯合指揮部,共同對付德國潛艇;第二,英、美分別增調遠程飛機,建立覆蓋整個北大西洋的空中保護傘,海空密切協同,粉碎“狼群”戰術;第三,建立火力支援艦隊,在遠程飛機和護航艦配合下共同反潛;第四,飛機、艦船上均配備先進的、德國潛艇無法接收到的10厘米波雷達,以便準確查明潛艇位置。此外,盟國還改進了深水炸彈和航空火箭彈;加強了對德國潛艇製造業的戰略轟炸;並起用精明強幹的霍頓海軍上將為反潛總指揮。

同盟國的這些有力的反擊措施,預示著在海上橫行一時、不可一世的德國“海狼”已在劫難逃。

盟國的空海協同反潛新戰術一經實行,立即顯示出其優勢。德國潛艇一旦露出水麵,很快就被盟軍飛機的偵察雷達發覺,隨即招來一頓猛烈的海空反潛炸彈,潛艇不降則亡。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前麵談到的被擊沉的潛艇大多是處在水麵上的潛艇。要想有效攻擊潛入水下的潛艇,則困難得多。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對潛艇的水下定位技術。為此,同盟國科學家們研製了磁力探測儀和聲納浮標。

聲納浮標由一個小型的浮在海麵上的無線電發射機和一個用長線掛在下麵的水聽器組成。水聽器可以收聽周圍水中的各種聲音,然後把它們傳送給水麵發射機,飛機可以用專門的接收機收到發射機發出的信號。聲納浮標由飛機快速布撒落水時,水聽器與浮標底部的容器脫離,在水聽器與浮標之間有最長可達24米的電纜。當浮標落水時,與水麵的撞擊使電路接通,經短時間預熱後,發射機就開始發射由水聽器接收到的聲音。

僅有這種水下探測器還不夠,還需要有水下攻擊型武器來配合。美國海軍組織科學家研製了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航空自導魚雷,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閑逛的安妮”。這種魚雷的聲波自導頭是依靠潛艇螺旋槳發出的空化噪音而跟蹤潛艇的,所以魚雷本身的螺旋槳噪音不能大於目標潛艇的噪音。因此,它隻能是一種慢速武器,像閑逛一樣慢悠悠地跟蹤潛艇。

一般情況下,德國潛艇下潛後總是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逃離下潛旋渦,以避免深水炸彈的攻擊,這樣它就會產生空化噪音。魚雷上的聲波自導頭可以有效地在314英裏內跟蹤這種空化噪音。如果德國潛艇得知這種魚雷的技術特點,長時間在下潛後有意識地降低航速以避免空化噪音的產生,就可以安全地逃開這種魚雷的攻擊。因此,美國對這種魚雷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這種魚雷首先裝備了英國空軍第86中隊和第120中隊,這兩個中隊的作戰半徑均能到達中大西洋。另外,護航航空母艦也開始在大洋中遊弋。德國水兵們麵臨著越來越多的災難。

1943年5月的第一個周末,德國情報部門得到有關盟軍兩支護航運輸隊航線的情報。36艘潛艇隨即奉命出動。鄧裏茲元帥籌劃嚴密,各位艇長也躊躇滿誌,發誓要給護航運輸隊以猛烈攻擊。

一場惡戰開始了。

5月10日,艇長克勞森海軍上尉指揮U—403號潛艇緊緊跟隨著護航運輸隊,邊發報邊伺機攻擊。

下午,盟軍護航航空母艦“比特”號上的1架“劍魚”式飛機發現了U—403號艇,對它進行了攻擊,但遭到潛艇對空中火力的猛烈射擊,飛機被擊傷後勉強飛回母艦。然而,潛艇不得不下潛,與護航運輸隊脫離了接觸。

12日,又1架“劍魚”攻擊了德軍U—230號潛艇。U—230潛艇副艇長維爾納海軍中尉後來回憶道:

我們未能安全下潛。飛機從低空飛來,我轉動炮塔準備射擊,火炮卻出了故障,隻好用沒裝彈藥的空炮嚇唬飛機。我艇向左舷機動,規避攻擊。飛機加快盤旋速度,從我艇正前方衝過來。正當我們不知所措時,飛機卻在俯衝到最低位置時出了故障,發動機停車了。機翼插入水中,然後整個機身鑽進了洶湧的大洋。飛機的外翼猛烈地碰到了艇的艦橋圍殼。飛行員被拋出座艙,舉手求救。然而,他飛機上的4顆準備攻擊我們的炸彈毫不留情地把他送上了西天。猛烈的爆炸震得艇尾向右傾斜,不過我們總算逃脫了。

仍然是12日,英國空軍中尉賴特首次用自導魚雷擊傷了一艘德國潛艇。當飛機飛臨U—456號艇時,潛艇被迫下潛,賴特中尉迅速對準下潛旋渦,投下1枚自導魚雷。

機組人員為了證實魚雷是否擊中目標,在該區域上空盤旋了2分鍾,後來看到距魚雷入水點約900碼處鼓起一個小水柱。不一會兒,艇長泰赫爾特海軍上尉便操縱受傷的潛艇浮出了水麵,邊逃跑邊對飛機進行猛烈的射擊。飛機由於燃油不夠隻好暫時饒了這條“瘸狼”。

但逃過初一逃不過十五。次日晨,加拿大第423飛行中隊的1架“桑德蘭”式飛機和2艘護航軍艦配合,將這艘潛艇送入了海底。

5月14日,同盟國飛機又用自導魚雷進行了兩次成功的攻擊。英國空軍第86中隊和美國海軍第84巡邏中隊的兩架飛機各對1艘剛剛下潛的潛艇發射了自導魚雷,這兩艘潛艇是U—266和U—657號艇。與12日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在水麵上看到一股蘑菇狀的水柱升起。當時,飛行員甚至不能肯定這枚小小的魚雷是否已經擊沉了潛艇。然而,德國的戰時日誌清楚地記載著U—266和U—657號艇正是在這些海域神秘地失蹤的。

自導魚雷看似閑逛,卻顯示出可怕的威力。隨後,這種被稱為“閑逛的安妮”的自導魚雷也裝到了其他艦載機上。7月,在亞速爾群島附近水域護航的美國航空母艦“桑蒂”號派出雙機進行巡邏飛行,飛機均掛載了自導魚雷,並采用了一種新的戰術:用一架飛機迫使潛艇下潛,另一架飛機在其下潛旋渦的正前方施放自導魚雷。

7月14日,美機用這種戰術擊沉了U—160號潛艇,15日擊沉了U—509號潛艇,30日擊沉了U—43號潛艇。

“閑逛的安妮”對德國潛艇進行著可怕的跟蹤和屠殺。然而,潛艇並沒有善罷甘休,“狼牙”仍舊鋒利,它還在拚死頑抗著。

7盟國與“納粹”的科技交鋒

麵對德國“狼群”的拚死頑抗,美英盟國積極努力,新的反潛手段不斷出現。除已立下了殊功的音響探測器外,還發明了專門搜索潛望鏡的機載雷達,大功率的探照燈,被稱為“雪花”的高效長時間照明彈……由於上述眾多的科技發明,使得潛艇賴以隱蔽的夜幕逐漸失效。

德國也不甘落後,他們隨後發明了一種雷達波接收機,當潛艇被雷達捕住後,它就會自動報警。他們還在潛艇上安裝了通氣管,使潛艇不必定期上浮給蓄電池充電,減少了被發現的機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進攻和反擊兩方的力量此消彼長。

盟國在1940年使用的ASV雷達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其最小觀察距離總是稍大於夜間目視觀察潛艇的最大距離。原因很簡單:當雷達發射一束短促的大功率脈衝時,異常靈敏的接收機在近距離時必須關機,否則便會被燒壞,這樣便使雷達對附近大約3—4英裏內的目標有一個盲區。因此,當潛艇夜間位於雷達的盲區時,幾乎總能夠避開空中攻擊。

1940年9月,英國空軍上將鮑希爾向所屬部隊發布通知,要求全體軍人為打敗德國潛艇而獻計獻策,解決夜間攻擊潛艇的技術難題。此時,英國岸防航空司令部的一名做行政工作的空軍少校,不知從什麼渠道知道了這些情況:用ASV雷達能在夜間發現潛艇,但當飛機接近到3—4英裏以內時,雷達會自動關機,潛艇將從雷達屏上消失。除非有月光或燈光,通過目視發現潛艇(目視距離最好在1英裏以內),否則將無法實施攻擊。

這位空軍少校突然想到了探照燈。他設想在飛機上安裝一個探照燈,到1英裏以內時打開探照燈,便可發現德國潛艇。於是,這位空軍少校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題實現了這一設想。他發明的探照燈(利式探照燈)成為夜間攻擊潛艇的有力武器,為德潛艇點亮了通向地獄的燈光。

1942年6月5日淩晨,一艘意大利潛艇“盧吉托臘利”號在比斯開灣西南角的水麵航行。當時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時分,海麵上一片漆黑。突然,潛艇指揮室值班員發現艇首方向一盞耀眼的白燈迅速向潛艇接近。下潛已來不及了,那很可能是一架英國的飛機,為規避其攻擊,值班軍官命令左滿舵,全速航行。約20秒鍾之後,燈光消失,一切恢複了平靜。

燈光確實來自一架英國飛機。它是英國皇家空軍第172中隊的傑夫·格雷斯韋爾空軍少校駕駛的“威靈頓”式飛機,該機首次使用利式探照燈作戰。機上雷達員在約6英裏的距離上用ASV雷達捕捉到目標,隨即引導飛機向目標飛去。機組人員進入戰鬥崗位,放下利式探照燈。

坐在機首的特裏格少尉打開探照燈,慢慢轉動麵前的操縱手柄,燈光由近及遠地移動,但他卻什麼也沒有發現……格雷斯韋爾憑自己的經驗判斷,在他重新進入攻擊位置之前,敵潛艇有充分的時間下潛到安全深度。

這時,在潛艇指揮室裏,正進行著一場熱烈的爭論。艇員們解釋著剛才的現象:“一定是一架己方的飛機,否則為什麼不進行攻擊呢?”因為意見不能統一,於是決定發射識別信號彈。

正當格雷斯韋爾調整航向準備再次進入攻擊位置的時候,

他吃驚地看到紅、綠、白三顆火球騰空而起。於是飛機內的飛行員們也爭論起來:這是不是一艘英國潛艇呢?但飛行員們很快想到,英國潛艇不會向空中發射識別信號,它們隻在水麵點燃各種顏色的浮燈。於是,爭論結束,準備攻擊。

潛艇的信號彈給格雷斯韋爾提供了準確目標航向,在信號彈的亮光熄滅之前,雷達員已準確地捕捉到潛艇回波。

格雷斯韋爾再次向潛艇接近,又降到250英尺的高度,在距離目標3~4英裏處,特裏格打開了探照燈。他按通常的辦法將光束慢慢地由下而上照射,果然發現了一艘潛艇。

格雷斯韋爾立即投彈,操縱機首機關炮的皮利少尉也開始射擊,一串炮彈直奔潛艇指揮室。

格雷斯韋爾將飛機下降到50英尺,在潛艇的正上方投擲了4顆250磅深水炸彈,每顆間隔35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