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清除腐蝕製度的“蛀蟲”,讓製度大樹枝繁葉茂(1 / 3)

隨著企業經濟的發展壯大,因內部監督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導致一些管理者和員工濫用手中的權力和職務之便,以各種形式侵吞、占用企業資金,收受賄賂的案件呈現多發、高發勢頭。因此,如何清除腐蝕製度的“蛀蟲”、讓製度大樹枝繁葉茂已經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及時發現和解決企業內的“蛀蟲”

韓非子是中國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諸子時代,其《八奸》不但耳目一新還令人振聾發聵。對與君主來說,同床、在旁、父兄、養殃、民萌、流行、威強、四方,是謂八奸。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雍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查焉。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如何使企業領導和員工上下一心,為企業的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實在值得深思。

在數不勝數的企業之中,究竟有幾個企業,其員工是真正竭盡所能,為公司的目標而奮鬥的呢?現實是令人傷心的。企業一方麵在感慨人才難得,一方麵卻又不認真去了解現有員工,以發揮他們最大的優勢。因材施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非易事。

人的貪欲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所以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有了欲望,人們自然會相互攀比,有了攀比,就很難做到公平。一旦公平離人心太遠,則失去人心。企業中又該如何應對呢?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形形色色的員工可能讓人一時難以抓到頭緒。要想員工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那麼企業大概至少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幾類蛀蟲:

(1)業務不精的人。負責技術的,不了解最前沿的技術和發展方向,負責財務的,不明白怎樣規避金融風險,負責人力資源的,不清楚員工真正需求,無法為企業留住人才。

(2)嫉妒賢能的人。有些人,自己業務能力水平有限,卻一心沉迷於對有才能的員工進行汙蔑、陷害,處處給人挖陷阱,讓人防不勝防。如果主管領導是個明白人,尚能識破他的伎倆,一旦主管領導昏庸抑或失察,則小人便鹹魚翻身,正直、忠厚之人便沒有抬頭的機會。所以韓非子說,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於吏誅,必死於私劍矣。

有些人,明明知道下屬比自己強,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卻千方百計進行壓製、隱瞞,絕不讓上司知道,讓那些並非池中之物的人才就這樣輕易的埋沒了。這些人,是企業蛀蟲中最罪大惡極之輩。

(3)目光短淺的人。這種人鼠目寸光,隻看到眼前利益,不為公司的整體著想,不為公司的長期利益著想。例如有些人表麵上為公司降低成本,降低產品質量要求以壓低供貨商的價格,最終導致項目延時、索賠甚至失敗,從而在很大成程度上傷害了公司的利益,甚至危及企業生存的根本。有些人一味要求員工工作飽滿,從不給員工任何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從而導致員工跟不上公司發展的形式,最終難以有效的完成相關的業務,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成本。

(4)私活公幹的人。利用公司的資源,為自己私人的業務提供便利。這些人,為了降低私人業務的成本,不惜把成本和風險轉嫁給所在職的企業。鯨魚大概能帶動一些小的海貝之類的附生物,然而倘若是一頭嗜血的鯊魚,則鯨魚必死無疑。疏於管理的企業,這種蛀蟲其實也不少。利用公司電話煲電話的大有人在,以公司的車為自己辦事的也不在少數,利用公司的品牌或名聲為自己謀利益者就更加不計其數了。這些人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盡一切辦法鑽空子,可謂無孔不入。

(5)公活私幹的人。有些人,把公司的業務轉移到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單位,為自己謀私利。本來要跟公司簽合同的,他卻利用職務之便,想方設法把合同轉移給自己。一方麵,直接導致了公司的財務損失,另一方麵,又損害了公司的形象,使企業失去了客戶的信任。疏於管理的領導往往被這種人迷惑,表麵看來,他跟客戶關係相當不錯,能擺平很多事情,可是實際上,公司失去的卻遠遠超過他所貢獻的。韓非子曾說,舉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惑主不然,計其入,不計其出,出雖倍其入,不知其害,則是名得而實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謂功。今大費無罪而少得為功,則人臣出大費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

(6)推脫責任的人。利益一定要爭取,遇到事情,卻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使盡渾身解數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恨不得把死的說說成活的,把白的說成黑的,目的隻有一個,此事與我無關。

懲一儆百,決不姑息養奸

如果不是一個下屬在你麵前為所欲為,而是一群——這時你該怎麼辦呢?不妨懲一儆百。有的領導麵對這種情況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想懲一儆百卻又怕犯了眾怒,如此猶豫不決,反而有姑息養奸之嫌。如果有一件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小張的過錯,同事認為經理應該會對他發相當大的脾氣,然而領導卻隻是讓他以後小心點便原諒了他的過錯,為此大家頗感失望。“前有車,後有轍。”再有員工出現過錯時,也就無法批評他了。漸漸地你的刀口越來越鈍,最後你會落得誰也不敢罵的下場,而無法繼續領導下屬。所以在需要批評時,就必須大聲地批評才行。

在眾人麵前批評某位下屬,其他的下屬亦會引以為誡。此即所謂的“懲一儆百”。其意並非真的處罰一百人,而是藉由處置一人來使他人反省。當場被批評的人,宛如是眾人的代表,並不是一個很討好的角色。在任何團體中,皆有扮演被批評角色的人存在。

領導者通常會在眾人麵前批評他,讓其他人心生警惕。但是這個角色絕非每個人皆能勝任,必須選出一個個性適合的。他的個性要開朗樂觀、不鑽牛角尖,並且不會因為一點瑣事而意誌動搖,如此方能適合此項任務。應避免選用容易陷於悲觀情緒,或者太過神經質的人。若錯誤地選擇了此類型的下屬,往後將帶來許多的困擾和麻煩。雖然你隻能對自己的下屬批評,但有時你也會遇到必須批評其他單位員工的情況。這不僅越權而且違反公司的準則,然而相信亦有例外的情形。

例如某家服裝公司的銷售部主任,平時即對采購部科長的應付態度太過懶散頗不滿,但由於對方的身份是科長,因此無法當麵予以指責。雖然這位主任曾經與自己的上司——銷售部科長討論過,然而由於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無法得到任何解決的方案。就在思索如何利用機會與對方直接談判時,分發部的某位員工因未遵守繳交期限而發生問題。營業部主任便借機大聲批評那位犯錯的員工。他特意在采購部科長麵前批評。此時采購部科長並未表示任何意見,然而弊端在不久之後便改善了。此項技巧簡單地說,就是采取遊擊戰術,若對敵人采取正麵攻擊時比較麻煩,但是若你本身有理,就不會覺得那麼可怕。遇到形式上的反攻時,隻需稍微轉一下身便可反擊。對於無法與其正麵爭吵的人,若企圖使其認同你的主張,則上述的方法不失為一則妙方。

領導者借由批評下屬的行為,亦能轉換為本身的警惕。你在批評下屬,“不準遲到”時,自己也絕不可遲到。當你批評喝醉酒的下屬時,自己也不可有喝醉酒的情形發生。借由對下屬的批評,而受益最多的人或許是自己。因此,你更不應該錯失良機。必須謹慎地選擇批評的機會,並且好好珍惜被批評的下屬。隻有招募員工時才阿諛奉承,並且舉辦各項迎新活動,一旦確定他們成為正式員工後,便突然變得冷漠、嚴苛的這類陰險狡猾的公司並不在少數。新進員工由於沉迷於剛進公司時的歡愉氣氛,以致對往後的工作氣氛容易感到失望。若又遭到領導者責備,情緒必定會跌至穀底。然而亦不能因此而嬌縱下屬。例如,有時此類型的領導者亦必須批評下屬陳某。然而他實在無法拉下臉來,便想盡方法使陳某反省、改過。他做每件事都刻意妨礙到陳某的工作,他認為經由此,陳某的行為應該便會改善。事實上,這位領導者的做法毫無意義,無論對其本身或陳某來說,這都隻是不愉快的經驗而已。該紅臉時不妨紅臉,該白臉的時候,也不防扮扮白臉,讓下屬看看你的不可觸犯的一麵。

該批評就批評,該解雇就解雇

麵對那些被前任領導嬌縱慣了的下屬,必須堅守原則,該批評就批評,絕不能像前任那樣姑息縱容。

批評的方式有各種形態:有像下大雨似地怒罵對方,也有像下梅雨般很有耐心地責罵對方。批評的形態也各有特色,也因各人性格而有所差異。很多人主張批評時要冷靜,千萬不可意氣用事。但是能夠達到此境界的人並不多。領導者因為生氣、發怒才會批評下屬,也正因如此才會產生爆發力。

監督與指導是需要冷靜與理智的。也有人認為若下屬反省自己的失敗,即不需責怪他;反之,若下屬毫無反省之意時,才需要責罵。事實並非這樣,若你批評未達成任務的下屬,他必不會重蹈覆轍。有時下屬會覺得將被批評,甚至抱持“期待”的心理。但是,此時你卻未予以批評,隻是溫和地叮囑他,則你的下屬會深覺“期待”落空而不滿足。覺得領導者的反應令人不愉快,事後還留下疙瘩,反而更討厭。若被領導者痛罵一頓,一切也就過去了。因此,遇到該批評時,你最好順應下屬的“期待”。如果你突然對一位並不認為自己失敗的下屬大聲批評,恐怕會令對方一頭霧水。如果下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批評,則此行為便毫無意義。如不能對下屬說明批評的原因,隻會令他垂頭喪氣。對於不明了失敗原因的人必須詳細地指導他。

很多領導者並不擅長批評下屬,他們頗為在意的反倒是下屬的情緒。他們認為毫不留情地批評下屬是不好的,若批評無法使對方完全理解,那批評就毫無意義,如你一邊批評,一邊在意下屬的反應,隻會被下屬看輕。此即所謂的“虛假的批評遊戲”,當然不算是批評。有位領導者向主管報告:“我已經訓斥過他了,他本人也在反省。”而那位被批評的下屬卻對他人說:“我給科長麵子,傾聽他的埋怨。他好高興啊。”這時你再如何發揮驚人的才幹,也來不及了。

有人認為:在大聲且一氣嗬成地批評下屬後,要像狂風過後的萬裏晴空一樣,不可拖泥帶水。然而這種方式卻也容易失去批評的意義。原因在於被批評的人,剛開始通常“聽”得進去,但往往不消五分鍾,他就會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剛剛才被責怪的事早就忘得一幹二淨了,而批評的人也宛如狂風過境似地瞬間便了無痕跡。由於下屬本身並不感到愧疚,因此同樣的錯誤很可能重複出現。對待這種下屬,必須采取緊迫盯人的方法。即使批評他“聽好,不能再失敗了”,“你應該為那些收拾善後的人想想看”,“你應當好好地反省反省”這類令人感到厭煩的話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