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莊子哲學中的三重人格境界(3 / 3)

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顯然,外曲、外化、順人不能涵攝莊子士大夫人格的全幅內容,相較之下,內直、內不化、不失己更為關鍵。莊子的本意是希望士大夫在順應專製主的外表下,一麵引導國君,使之不幹或少幹傷天害理之事(“達之,入於無疵”);一麵保持超曠自由心態,與天地精神相交通。正由於有了不失己才使士大夫人格與真人人格隱士人格血脈相係、骨肉相連。毋庸諱言,這種順人而不失己的人格模式在理論上可以成立,但在實踐上頗難操作,常使士人處於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尷尬境地,客觀上給後世否定莊子哲學的人提供了口實。

前述三重人格境界,是一個一以貫之的整體,皆隸屬於莊子人生哲學的大係統之中。貫穿其間的主旨是:天人合一,超曠逍遙。同時,此三重人格境界又各自獨立,不可混淆。簡單地說,真人境界是理想境界,隱士境界和士大夫境界是現實境界。隱士境界是莊子本人及遊方外者的人格境界,士大夫境界是莊子為遊方內者所設計的人格境界。三重境界有高下之別、深淺之分。從中國曆史發展的過程考察,莊子的三重人格境界對中國文化格局及士人人格模式各有不同的滲透。

天人合一之境,作為一種理論體係,對中國哲學、中國宗教理論產生了深切影響。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無不浸透莊子精神。魏晉玄學與莊子的關係尤為密切。劉勰曰:“何晏之徒,始盛玄論,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文心雕龍·論說》)漢末魏晉的學術思潮、士人心態,從總體上說,經曆了由儒入道的曆程;從道家內部看,則經曆了一個由老入莊的過程。無論是玄學的理論主題還是玄學的思維方式無不得力於莊子哲學,盡管他們對莊子天人思想做了前所未有的歪曲。時下,有學者將宋明理學家稱之為新道家。是否可以如此相稱還有待商榷,但理學家皆沐浴過莊子思想之光確是毋庸置疑的。理學大師程顥《秋日偶成》雲:“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他還曾明言:“人與天地一物也。”(《遺書》卷一)可見理學家修道後所進入的亦是一物我兩忘、天人一體的境界,也許他們還要打出“孔顏樂處”的招牌,其實與莊子天人境界已無質的區別。莊子思想對道教的滲透不言自明;對佛教特別是對禪宗的影響亦不可低估。甚至可以說禪宗乃是印度佛學的莊子化。豈止是禪宗,整個佛教流派傳向東土後的盛衰興亡莫不與莊子休戚相關。正如方東美先生所指出,佛學之所以能在中國生存是由於魏晉時代道家思想(特別是莊子思想)的複興。姚秦時代“用最典雅最美麗的莊子的語法去翻譯佛經”。“於是高度的中國文化,根據老莊哲學的精神,把外來的佛典美化了。然後再以老莊哲學結合外來的高度的宗教精神、高度的哲學智慧,在六朝之後的北方產生了佛學的般若學。……這是中國學術文化上麵一個大的複興。這個大的複興憑借老莊的精神,去吸收外來的大乘佛學般若學裏麵高度的智慧,形成高度的哲學。”

另外,莊子天人合一境界與美學、文藝學關係甚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曆程》以及由他主編的《中國美學史》,徐複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等書論之甚詳,無需饒舌。需要指出的是:說莊子以天人合一為特征的自然人生哲學,是一種美學、是純粹的藝術精神,說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種審美境界、藝術境界,不能說不對,但已落入第二義,從本質上講莊子學說是一種哲學,隻能是一種哲學。

後世許多山林隱逸之士的身上都流淌著莊子隱士人格的血液。一些傑出的詩人亦對莊子隱士人格表現出熱烈的認同,魏晉詩人嵇康、陶潛是其中的典型。叔夜更多地高唱不順人的勁歌;淵明則更久地沉潛於順天的樂園。叔夜敢於非湯武薄周孔,敢於在《廣陵散》的餘音中昂起高傲的頭顱笑對死神;淵明能夠不為五鬥米折腰,能夠在滾滾紅塵中開出一片心靈的桃花源。而追尋自由的境界、維護人格的獨立則是他們的共同點。

對士人群體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人格結構影響最大的還是士大夫境界。秦漢大一統專製製度形成之後,士大夫已別無選擇。他們不得不以順從專製主的意誌來換取生存權。但是,“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曹植《與楊德祖書》)的烈焰,不會輕易撲滅;“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仲長統《樂誌論》)的情懷不會輕易消失。因之,“順人而不失己”就成為專製時代士大夫們的基本人格。不過此時的不失己已注入了原始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熱情。繆鉞先生說:“吾國自魏晉以降,老莊思想大興,其後,與儒家思想混合,於是以積極入世之精神,而參以超曠出世之襟懷,為人生最高之境界。”這一人格模式又可稱為儒道互補的人格(詳見本書第八章)。

綜上所述,人生哲學是莊子哲學的根基和歸著點。莊子人生哲學涵攝著不同的人生境界,係統而深入地體察不同的人生境界是正確理解莊子哲學的管鑰。本文認為莊子人格境界共有三重:一是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一是順天而不順人的隱士境界;一是順人而不失己的士大夫境界。此三重境界既一以貫之又不可混淆。它們對中國文化格局和士人人格有不同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