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2 / 3)

發揮創造性也是對老師工作的協助。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學生掌握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而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生自己的實踐中產生。一位外語老師組織學生交流學習外語的經驗,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同學們對這次交流活動很滿意,覺得有收獲。

老師在這次活動以後,連連說:“大開眼界,大開眼界,沒想到學生有這麼多好方法,對我的幫助太大了。”

反映情況,提出意見也是關心老師、協助老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有的同學不願意提意見,覺得不同意見會使老師不高興,也有的同學不善於提意見,原本是好心,但態度和用語不恰當,令人很難接受。其實,同學不滿意的所在,往往正是老師工作的難點。隻要注意方法,不同意見也會受到老師的歡迎。

老師最苦惱的是知道學生不滿意,又弄不清為什麼不滿意,找不到使學生滿意的辦法。這時候提出意見正是老師求之不得的,怎麼會不高興呢?有許多問題隻有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解決,如果大家都抱著負責任的態度提出自己的主張,教育工作就會由於得到學生的協助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拜訪師長的禮儀

學生登門拜望師長時,必須遵守必要的禮儀:

學生應事先用電話等方式進行聯係,約好時間。這樣既可以讓師長在工作或生活上有所安排,也可以使拜訪者自己不致撲空。學生與師長約好時間後,應準時前往,不可失約。

學生拜訪師長時應注意衣著鞋帽的整潔,披頭散發、衣冠不整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到達師長的門前,應先輕輕敲門或按門鈴。待有人應聲開門時,要與開門人打過招呼才能入內,不能貿然闖入。

進門後要熱情稱呼所有照麵的人,包括師長及其家屬。對師長家屬的尊重,實際上也就是對師長本人的尊重。一般來說,如果所拜訪的教師是男性,對其妻子可稱“師母”或“師娘”;如果所拜訪的老師是女性,對其丈夫可稱“先生”。正確的稱呼不僅是尊重的具體體現,也反映這個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師長家拜見的過程中,應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當師長或其家屬遞來茶時,來訪的學生應該起立雙手接過茶杯,並道聲“謝謝”。

拜見的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影響師長工作和休息。在告辭時,應向師長及其家屬招呼和道別。如師長送你出門,要請師長留步,並再次道謝和告別。

課堂上課的禮儀

課堂是教學的重要場合,遵守課堂紀律是對所有學生的起碼要求,大學生也不應例外。當前特別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自覺遵守課堂紀律

學生在上課時應提前進入教室,恭候教師到來,不得遲到;如萬一遲到,應向教師致禮並經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上課時應聚精會神地聆聽教師講課,認真回答教師提問。

這些基本的課堂紀律在中小學是執行得比較好的,但在有些高等學校卻有所鬆弛。例如上課遲到的現象就非偶然,同時遲到者往往大搖大擺地走進課堂,也不與教師打招呼;至於在課上讀課外書、抄作業,乃至與鄰座竊竊私語者也大有人在。

二、正確對待“課桌文學”

有些學生在課桌上或吟詩作畫,或抄錄公式數據,或書寫牢騷怪話,或發泄內心不滿……由於它是發生在課桌上的一種“文化現象”,故人們稱之為“課桌文化”或“課桌文學”。毋庸諱言,這些“課桌文學”大多語言粗俗,內容也不夠健康。不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看,這些“課桌文學”都具有很大的負麵影響。

首先,在課桌上筆寫刀劃這種行為本身就反映這些“作者”公德意識的淡化和自律意識的淡薄。其次,課桌上傳播的那些格調低下的信息內容是對學生們的一種精神汙染,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為了建立良好的校風與學風,樹立文明禮貌的學生形象,學生們應該根據學校的要求,努力清除“課桌文學”的各種負麵影響。同學相處的禮儀

學生時代,是人生最寶貴的時代;同學關係,是人生最寶貴的人際關係。同學間的交際具有平等性和非功利性的特點,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誼,最純潔、最穩定、最長久。經曆過學生時代的人,大凡都有這樣的感覺:平時最貼心的朋友,往往都是小學、中學或大學時代的同學。

如何在學生時代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為日後的人生釀造一杯回味無窮的甘醇美酒呢?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時時處處事事以禮相待。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禮儀形式的養成及訓練。

一、見麵互致問候

每天早晨同學相見時,應互相致意問早、問好。同學間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禮貌用語稱呼同學。在有求於同學時,須用“請”、“謝謝”、“麻煩你”等禮貌用語。借用學習和生活用品時,應先征得同意後再拿,用後及時歸還,並要致謝。

二、在教室保持安靜

在教室裏要隨時保持安靜、整潔,維護教室良好的學習環境。課間不要追跑打鬧,以免教室桌椅歪斜,塵土飛揚,影響同學的學習休息及身心健康。

三、走路互相禮讓

課間休息時,在樓道內行走要靠右慢行,不要快速奔跑猛拐,遇同學時放慢腳步慢行禮讓。

四、對同學要有愛心

對於同學遭遇的不幸,偶爾的失敗,學習上暫時的落後等,不僅不應嘲笑、冷落、歧視,而且應該熱情幫助。既可幫助對方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也可用安慰、同情、鼓勵的話語去撫平對方心靈的皺折,有時,即使是一句話也不說,但陪對方散步、打打球也不失為友愛的方式。

五、要尊重同學

對同學的相貌、體態、衣著不能評頭論足,也不能給同學起帶侮辱性的綽號,絕對不能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在這些事關自尊的問題上一定要細心加尊重,同學忌諱的話題不要去談,同學討厭的事不要去做,千萬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

古人說:“慧於心而秀於言。”與同學說話,能使心靈的聰慧得到交流,能使同學之間增加了解、增進情誼和相互增長知識。但要起到這樣的作用,就要注意與同學說話的禮儀。也往往由此而能推斷出這位同學的品性教養、思想麵貌和文化水平。

七、對同學要真誠

與同學說話要態度誠懇、謙虛;要語調平和,不可裝腔作勢;還要關心聽自己說話同學的興趣和情緒。聽同學說話時,態度要認真,不可做其他事,不可表示倦怠、打哈欠或焦急地看鍾表;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話,要插話或提問一定要先打招呼;若同學說得欠妥或說錯了,應在不傷害同學自尊心的情況下,懇切、委婉地指出。

八、說話使用文明語言

與同學說話的內容要真誠實在,要實事求是地談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不說胡亂恭維別人的話,也不說使別人感到傷心、羞愧的事,更不說不文明的汙言穢語。

九、有禮貌地請教問題

選擇適當時間。不能一有問題就隨隨便便打擾或影響同學的學習。

使用禮貌語言,並在對方同意後,再把問題說出來。

懂得為同學解圍。假如被請教者一時回答不上,應盡快為同學解除尷尬的情景。

不忘道謝。當同學把你請教的問題答案告訴了你後,應當向他道謝後才可離去。

學校學習的禮儀

在學習上,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學習好的同學在保持謙虛、戒驕戒躁的同時要主動真誠地幫助學習差的同學;學習較差的同學應虛心求教,獨立思考,不能抄作業或偷看答案。

同學之間天天相處,難免會有一些磕磕撞撞的事或意見上的分歧。這時,要克製自己、尊重別人,要破除身上的“驕”、“嬌”二氣,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不能使氣任性,也不能用不文明的語言辱罵同學,更不能粗暴地動手打架。對同學如果有意見要發表,應以委婉口氣為宜,不要隨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議論同學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