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沃爾曼的小盆栽

6歲的斯紮德·沃爾曼因患小兒麻痹症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走路,給上學和生活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他的父母決定隨淘金大隊到美國洛杉磯去淘金,希望能夠賺點錢給兒子治病,而沃爾曼隻得跟著鄰居菲利浦夫婦生活。菲利浦夫婦都是很善良的人,可惜沒有生養,他們幾乎將沃爾曼當成了自己的兒子。

沃爾曼的父母臨走時交給了他一個小盆栽,因是嚴冬季節,盆栽裏除了泥土外,沒有任何植物。可是,沃爾曼的父親卻說,他已經在裏麵播上了種子,隻等明年春回大地便會長出一株美麗的花來。到那時,沃爾曼的父母便會帶上淘金所得的錢回來給他治病。

沃爾曼帶著美麗的憧憬,每天都要去看一看那個小盆栽,盡管離春天還很遠,但總要看小盆栽一眼,才會安心地學習和生活。菲利浦夫婦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但又愛莫能助。

沃爾曼在心裏默默地祈禱:小盆栽啊,你就趕快長出植物開出花朵來吧,到那時,我的父母便會回到我的身邊,給我治病了。這時,菲利浦夫婦總是微笑著說:“沃爾曼,你得每天給小盆栽澆一點水,它才能長出植物開出美麗的花朵。”於是,沃爾曼每天都要給小盆栽澆上一點水。可是,春天都快要過去一半了,那個小盆栽還是不見一點動靜。

一天,菲利浦夫婦從報紙上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沃爾曼的父母在淘金的時候遭遇了塌方,夫妻倆雙雙遇難。菲利浦夫婦躲在一邊抱頭痛哭了一頓,多可憐的孩子啊,菲利浦夫婦覺得從此他們照顧好帕爾曼的責任更加重大了。

菲利浦先生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趁他的妻子和沃爾曼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地在小盆栽裏撒上了月季花的種子。

沃爾曼依然每天去澆小盆栽,菲利浦夫婦依然微笑著勸沃爾曼要有耐心,也許明天一早小盆栽裏便長出植物來了呢。突然有一天,小盆栽裏居然長出了嫩嫩的芽,那居然是一株小月季。沃爾曼高興之餘,又驚訝地自言自語:“怎麼會是這樣呢,明明我種下去的是百合,怎麼長出來的會是一株月季呢?”

果然,幾天之後,小盆栽裏又長出了一株百合,菲利浦太太說:“這沒什麼,說不定再過幾天,還會長出來一株康乃馨呢。”原來,菲利浦太太也暗暗地在裏麵下了種子。令菲利浦夫婦想不到的是,沃爾曼竟然早就從報紙上知道了自己父母遇難的消息,但他為了不讓菲利浦夫婦跟著自己一起難過,於是便假裝不知道,還在小盆栽裏暗暗地種下了百合。沒想到幾天後,沃爾曼的父母種下的金盞菊也長出來了。

菲利浦夫婦沒想到沃爾曼竟然有如此驚人的意誌力,後來他們正式收養了沃爾曼並讓他學習提琴,最終走上了藝術之路。在他的演出海報上寫的是:斯紮德·沃爾曼是當今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提琴家。

50年的堅守

有—個小男孩,幾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智力低下的落後生。即使到了中學八年級,他的各門主課仍然沒有起色:拉丁文、代數、英文全不及格,物理竟然考了0分!小男孩設法進了學校的高爾夫球隊,但在本學年最重要的一次高爾夫比賽中輸掉了,小男孩備感淒慘。

同學們不隻是不喜歡他,而是似乎從來就沒有注意到他,就是在大廳裏遇到他,對他說一聲“哈羅”都極為罕見。幸運的是,在這些挫敗之外,小男孩還有一樣聊以自慰的東西:他酷愛的繪畫。盡管在中學期間,他提供給年鑒的漫畫全被拒用了,小男孩依然堅信自己的藝術天賦。等他一告別學校,便鬥膽來到迪斯尼工作室,向他們遞交了自己的繪畫作品。迪斯尼工作室有關人員非常欣賞他的作品,當場就拍板聘用了他。但事實是,他再次遭到了殘酷的拒絕。

曆經一次次挫敗,小男孩並沒有放棄。他決定用卡通的方式來記述自己的遭遇——一個在所有人眼中的失敗者和一無所成者。

這個小男孩名叫查爾斯·舒爾茨,後來他畫的史努比風行世界幾十年,從而成為史努比永遠的父親。

絕大多數的人通常都和查爾斯一樣,沒有機會也沒有舞台去展現天賦。這時候絕大多數人便默認了自己的普普通通。

其實,查爾斯也是這樣。他與大多數人唯一的不同在於,他用50年的時間堅守了自己的那份天賦。

鉛筆頭下的堅持

他是一名大學青年教師,但卻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性格,讓他有著凡人所不及的奇思怪想。他為此養成了一個不良習慣:手心隨時握著一支鉛筆頭,興至所至,會將所思所想隨手記下來,從他的辦公室、家庭到實驗室,到處都有他“信手塗鴉”的傑作。曾經一度,他被人形容為全校“最不講究的人”,鬧下了不少笑話,這些笑話甚至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工作。

進校第十年,他40歲,完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設想,這也是他10年“塗鴉”思想的結晶。當他將設想課題提交學校之後,卻遭到了一場無情的嘲弄。大夥都說那是他鉛筆頭“塗鴉”出來的邪想異說,毫無研究價值可言。別說撥給他科研經費,還要他倒貼衛生費呢。學校不支持,就意味著多年的心血泡湯。教師不甘心,他決定不改初衷,克服種種困難,又費去了10年的時光,終於做完了自己課題的初步測試,並且通過朋友,將測試成果遞交到美國國立研究院。一開始,研究院對他的測試成果很感興趣,派人到學校一調查,得知了他那些鉛筆頭“塗鴉”的故事,立刻對他的其人其事失去信任。這樣,他二十年的心血,因為一隻小小的鉛筆頭,又一次被束之高閣。

一次次被“鉛筆頭”捉弄,教師還是沒有氣餒。相反,這許多年細致入微的研究,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價值。得不到學校和研究院的資助,他便自己想辦法,經過東湊西借,自籌資金對實驗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4年之後,他再次向研究院遞交了已經成型的報告,這一回,研究院不僅批複了他的申請,還向他的“鉛筆頭”事件表達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應用於實踐。兩年後,他在一隻小鼠身上實驗獲得成功。到2007年,這項研究成果被應用於“基因靶向治療技術”,教師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他,就是美國科學家馬裏奧·卡佩基。

蜂擁而至的記者來到卡佩基的辦公室,發現他手心還捏著那隻帶來靈感和幸運的鉛筆頭。言談之中,卡佩基聊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榮譽,而是延續了三十多年的鉛筆頭的故事。這一年,他已是古稀老人。

九棵樹演繹出的壯麗人生

獲得諾貝爾獎,對於一個人來說,這是多麼崇高而難以企及的人生目標。但是,有誰相信,因為在自己家的後院裏栽了9棵樹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嗎?

馬塔伊,一個出身貧寒的肯尼亞婦女,無論是她普通的父母還是她本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就是因為她1977年最初在自己家的後院裏栽下了9棵樹,而萌生創立綠色環保組織“綠帶運動”,在整個非洲發起廣泛的植樹運動,從而走上2004年的諾貝爾獎金頒獎台,獲得當年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獎金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非洲女性!也是世界上第12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她是繼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之後贏得這一榮譽的第7位非洲人。

2001年,在諾貝爾獎誕辰100周年之際,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範圍擴大到環保、文化、新聞等領域,表彰馬塔伊,是諾貝爾和平獎首次頒發給環保領域人土。

馬塔伊從1977年開始在肯尼亞領導植樹造林的“綠帶運動”。30多年中,她堅持不懈地動員貧窮的非洲婦女在肯尼亞及非洲其他地區種植了3000多萬棵樹。馬塔伊在194名候選人中被選定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貝爾獎評委會指出,馬塔伊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不少國家借鑒她的植樹環保做法,她的斐然業績激勵著非洲人民為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而鬥爭。

馬塔伊1940年生於肯尼亞的一個小村莊,在她小時候家鄉周圍是綠色的群山和種植園,那時候她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女孩子。但是她十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秀,1960年被肯尼亞政府送到美國留學。留學歸國以後的馬塔伊,目睹因為毫無節製的砍伐而失去綠色的國土,內心充滿痛苦。肯尼亞的森林覆蓋率不足2%,森林資源的日益匱乏正在導致無數的家庭麵臨幹旱和貧困。在肯尼亞,婦女們的工作就是揀拾柴火,早上帶著一把小斧頭出門,拾夠了柴火就回家做飯。肯尼亞婦女被稱為一個個“砍樹者”。

她深深擔憂,生態環境的惡化正在給肯尼亞和整個非洲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她動員自己的家人,就從自己的家園開始,重建肯尼亞的綠色!她在媒體撰寫文章,號召婦女從“砍樹者”變成“植樹者”。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自己的家人同自己一起在自己家的後院栽了9棵樹。接著,她宣布成立環保組織“綠帶運動”,她叫來了附近的婦女,邀請大家一起參加,希望每一個婦女都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同她一起與非洲大陸日益猖獗的亂砍濫伐活動作鬥爭。

“栽一棵樹難嗎?”她在每次的演講當中都這樣問她的女性同胞。“這不過是舉手之勞,我們為什麼不呢?”她動情的演說常常令聽者流淚。

因為同破壞環境的砍伐者作鬥爭,她曾經入獄並遭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她沒有放棄。

越來越多的婦女和學生加入到了她們的行列之中,綠色從她的家蔓延到她的村子,蔓延到一個縣,一個省,蔓延到整個肯尼亞,又蔓延到整個非洲!自1977年起,“綠帶運動”一直是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植樹造林工程。

栽一棵樹,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舉手之勞,非洲黑人婦女馬塔伊卻演繹出了壯麗的人生畫卷。

兜售快樂的世界富翁

很多小孩童年的時候都有一定程度的自閉傾向,坎普拉德也不例外,他也曾經有著膽怯和自卑的心理,為了克服自身的障礙,他必須變得勇敢和快樂起來。6歲的一天上午,一個小男孩請坎普拉德陪他去買火柴,小男孩抱怨去商店的路太遠。他說寧願將自己的零花錢搭上一些,即使貴點,也不願走遠路去買火柴。坎普拉德覺得既然自己答應陪他去買火柴,就應該讓他快樂地將火柴買回來。坎普拉德記得自己的家裏有多餘的火柴,就跟小夥伴說自己可以和他做這筆買賣。下午他們就成交了,多賺來了一些零花錢,而小男孩也很高興。交易的成功使坎普拉德嚐到了兜售快樂的滋味,以及說服他人的滿足感。

長大一些後,他便騎自行車向鄰居兜售火柴,這時賣東西已經變成了他的嗜好,他並不缺錢花,但卻從幫助他人中感到了無窮的樂趣和力量。他開始細心地觀察周圍人們的生活,大家在生活中的不便,他都會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每幫助到一個人,聽到被幫助的人稱讚自己,坎普拉德都要高興好幾天。

他向鄰居兜售火柴時,經常了解到鄰居們的困難和需要。每次他都會詢問鄰居有什麼短缺,有什麼需要,他將打聽到的情況都記在自己的本子上,到下次進貨時,便盡量購進所需的物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後來他賣過聖誕樹裝飾物、圓珠筆、魚等,他的貨郎宗旨是“您需要,坎普拉德滿足”。坎普拉德時常背著一個大包,騎著自行車到處兜售商品,同時也向別人兜售自己的快樂。每個周末他都會笑容滿麵地敲開鄰居家的大門,不論人們是否買東西,他都會和人們熱情地聊天,問有什麼需要。他一臉的憨態,滿心的真誠,是許多農場裏的老人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