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夫斯特穆沒有像維勒那樣聽從別人苦口婆心的勸阻,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他也不再理睬外界的種種非議,隻是把自己關進實驗室中,埋頭去繼續進行自己的實驗。

現在終於成功了,但塞夫斯特穆卻深刻地知道,自己收獲的這枚果實,其實應該是維勒最先可以摘到的,隻不過維勒沒有毅力去撥開那些深掩著果實的綠葉而已。想起維勒3年前對自己的嘲諷,塞夫斯特穆忍不住給維勒寫了一封短信。維勒讀到這封短信後,覺得這封信很有意義,於是就把它投寄給一家報紙,並很快在報紙上刊登了出來,這封短信是:

在宇宙的極光角,住著一位漂亮可愛的女神。一天有人敲響了她的門,女神懶得動,等著第二次敲門,誰知這位來客敲過一次後就走了。她急,忙打開窗子張望,是誰家的冒失鬼呀?她自言自語說:“啊,一定是維勒!”如果他再敲一下,維勒不是就見到女神了嗎?過了幾天,又有人來敲門,一次敲不開,繼續敲下去,女神開了門,是塞夫斯特穆,他們相會晤了,元素釩便應運而生。

是的,每一枚果實都被綠葉深藏著,成功的門不是輕輕一敲便開的,它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

撥開一片綠葉看不到果實,那就繼續撥下去,成功的門一次敲不開,那就繼續敲下去。成功永遠隻青睞那些有毅力和有耐心的人。

永遠不說放棄

有一個小男孩,他一生下來就是一個殘疾兒。他的右腳隻有一半,而且右手還變形扭曲。然而,他從小卻銘記著父母幫他樹立起來的信念:“我能夠做事,我也會有成就的!”

他酷愛橄欖球運動,為了增強自己的體質,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參加了“童子軍”。他不顧自己身有殘疾,堅持和他們一起參加每天往返10英裏的加強訓練。經過刻苦訓練,他逐漸掌握了打球的技術。

於是,他就申請加入新奧爾良的職業橄欖球隊。教練勸他不要參加,而他堅持要求參加,並滿懷信心地對教練說:“相信我,我能行的!”結果,教練隻好默許讓他當上了候補射手。開始,球隊隻不過想讓他試一試,待他適應不了球隊的激烈競爭後會自動退出:但是,人們完全沒有料到,他的球藝絲毫不比健康球員遜色,他甚至在50米外可以把球踢進門裏。因此,教練就安排他在各種表演賽上出場,他越踢越好,竟然一共得了99分。那是一場關鍵性的比賽:當時新奧爾良隊落後1分,比賽隻剩下最後幾秒鍾,可全體隊員還沒有過4575米線。正巧對方犯規,剩下最後幾秒鍾,可全體隊員還沒有過45、75米線。正巧對方犯規,教練毅然換他上場罰任意球;他上場後,一記猛射,球從57米外直飛球門,中了!結果,新奧爾良隊以19比17獲勝。他就是美國運動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橄欖球隊員——湯姆·登普西。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命運之神的分配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說是殘忍的。也許,在我們邁出人生第一步的進修,厄運已經開始糾纏著我們,並且使我們不得不忍耐超乎常人多倍痛苦的煎熬。但是,我們必須樹立一個堅不可摧的目標,並朝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永遠不說放棄。也隻有這樣,我們才會使自己的人生逐漸變得豐厚起來!

敢想就成功了一半

1959年,他出生在浙江臨安一個小山村。在他不滿周歲時,由於不慎跌進火坑而失去了雙手,兩隻胳膊變成了兩個光禿禿的肉球。長大後,性格倔強的他艱難地學會了自己洗臉、穿衣服、吃飯等生活自理技能,並憑借頑強的毅力,讀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當上了一名代課教師。

然而,由於身體殘疾,他遲遲不能轉正,一個月隻能拿幾十元的工資。身為七尺男兒,卻無力贍養辛勞一生的父母,甚至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這讓他感到了困惑和無奈。

一天,他無意中參觀了一次攝影展覽,那一幅幅美麗的攝影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並讓他突發奇想:我何不學學攝影呢?做一個個體攝影戶,不但能賺錢養活自己,還能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豈不是一舉兩得?

不安分的想法像小小的火苗,在他的心裏燃成熊熊烈焰。他把自己的渴望寫在一封信裏,寄給了遠方的一位同窗好友。沒想到,幾天之後,那個朋友就回信了,並且給他寄來一架嶄新的海鷗牌4B型雙鏡頭照相機。朋友在信中鼓勵他說:敢想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事在人為,有誌者事竟成!這讓他激動不已,發誓一定要把夢想變成現實!

不過困難要比想象的更多。海鷗4B照相機的調焦手輪在相機的右側,有手指的人用三個指頭就可以輕鬆旋動,但對沒有手指的他來說卻是一個難題。經過摸索,他“發明”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把相機掛在脖子上,兩“掌”捧起相機,頂在額頭上,用右“掌”使勁摩擦調焦手輪,對準焦距後再迅速按下快門。另外,經曆了上百次的失敗,他還學會了如何安裝膠卷和衝洗照片。

最初,當他背著照相機走村串戶,提出要給鄉親們拍照時,人們都用驚訝和懷疑的眼神望著他。為了消除人們的顧慮,他采取收到照片滿意以後再收錢的辦法,很快取得了鄉親們的信任。1983年,他如願以償地領到了臨安縣第一本個體攝影營業執照。

職業攝影生涯雖然艱苦,卻使他不再一貧如洗。但他並不滿足於生活的溫飽,他牢記著那位同窗好友的鼓勵,要把攝影當作事業來做,於是,他虔誠地拜在臨安文化館一位攝影幹部門下為師,開始向藝術攝影的殿堂登攀。

1984年秋季,他跟著老師來到上海,參加全國性的“即時攝影大賽”。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他顧不得欣賞都市繁華的美景,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用“第三隻眼睛”捕捉著生活中美好的瞬間。這天早晨,他來到外灘,發現十多名美院學生麵向著黃浦江在寫生,初升的陽光照在他們的頭和肩膀上,構成了一幅光影和諧的美麗圖畫。“哢嚓”一聲,他把這一畫麵定格成永恒。3天後的頒獎儀式上,這幅題為《美景畫不完》的作品獲全國第一屆即時藝術攝影大賽特別榮譽獎。

第一次獲獎更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從此,他每年都要抽時間出去采風,幾年來,足跡遍及黃土高原、皖南山區、江南水鄉、東北平原及香港特區。至今,他已經成功舉辦4次個人攝影作品展覽,先後有近1000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誌公開發表、展出並有100多幅作品在市、省、全國乃至國際比賽中獲獎。

他就是鄭龍華,中國攝影家協會唯一的一名“無手攝影家”。

目前,鄭龍華又有了一個“大動作”:心懷奧運情結的他計劃在兩年時間裏,采訪拍攝全國30多個省市及港澳台地區的100位殘疾名人,拍攝他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經曆,做成100個圖片專穎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舉辦大型攝影展,將中國殘疾人的精神風貌展示給全世界。無疑,這在很多人看來,幾乎又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鄭龍華卻牢記著老同學的鼓勵,自信地表示:“為了心中的夢想,一切困難和險阻都是微不足道的。”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有野心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在“童話大王”鄭淵潔之前,沒有人能相信一個人可以獨自為一本刊物撰稿21年,但鄭淵潔敢這樣想,並且他一個人真的把《童話大王》半月刊寫了21年,印數逾億冊,創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亞洲飛人”劉翔之前,沒有人敢相信黃皮膚的中國人能夠在百米跨欄上有所作為,因為在100多年的奧運曆史中,重要的田徑比賽一直都被壟斷在歐美列強手裏,尤其是在短跑項目上,從來就沒有亞洲人可以進入前三名,更不用說奪取金牌。但劉翔敢想,他說:“‘不可能’隻是別人的觀點,是挑戰,絕非永遠。”正是憑借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劉翔驕傲地站在了百米跨欄的冠軍寶座上!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很多時候,阻礙成功的一個最大因素就是我們不敢相信自己,在還沒有邁出腳步之前,就自己把自己絆倒在地上,結果隻能是不戰自敗。而那些所謂成功之人,無非就是把“impossible(不可能)”變成了“Iampossible(我能)”!

是的,敢想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隻要你按照想象的瘋狂地去做,就是在一點一點地接近成功!

發明輪船的富爾敦

羅伯特·富爾敦的父親是英國的一個窮裁縫,後來移民到美國。他家境貧寒,9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家附近有一家機器鋪,富爾敦從小就喜歡在那裏看工人們怎麼拆機器、修機器,有時還當他們的小助手。漸漸地,富爾敦懂得了機械的一些基本原理。14歲時,他根據鴨蹼劃水的原理,設計、製造出一具利用明輪推進船隻的機器,裝在他常用來釣魚的小船上,令他垂釣時方便不少。

1802年,富爾敦花費了許多時間,設計建造了一艘長70英尺、寬8英尺、吃水3英尺的輪船。當這艘輪船準備正式試航的時候由於輪船結構單薄,加之蒸汽機和銅的鍋爐又非常沉重,正巧夜間又遇上了狂風暴雨,河上風浪洶湧,輪船經不起風浪的襲擊,攔腰折成兩段。悲痛欲絕的富爾敦,在工人們的幫助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蒸汽機從河底打撈上來。他累得昏倒了,病了好長時間。

失敗,沉重地打擊了富爾敦。但是,富爾敦並沒有就此倒下,他不灰心不氣餒。經過5年的摸索和努力,1807年,富爾敦終於在美國紐約建成了另一艘輪船“克萊蒙特號”。這艘輪船長150英尺、寬13英尺、吃水3英尺。然而,許多人嘲笑這艘輪船是“富爾敦的蠢物”。

8月17日,“克萊蒙特號”試航。那天,哈得遜河岸上擠滿了觀看的人群。“克萊蒙特號”載了40名乘客,轟隆隆地離開了碼頭。

可輪船開出不久,出了故障,輪船停滯不前。岸上的人群又爆發出一片嘲笑聲。這時,富爾敦馬上進行修理,很快排除了故障,輪船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破浪前進。富爾敦成功了!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輪船航行。從此,富爾敦被譽為“輪船的發明者”。

富爾敦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他一生中設計製造了17艘輪船。每設計一艘新船,總是有所進步,有所創新。但他始終不以已取得的成績為滿足,就在他逝世那一年,還設計製造了一艘快速艇。

現在,美國把富爾敦的故鄉——賓夕法尼亞州開斯特縣命名為“富爾敦縣”,用以紀念這位“輪船之父”。“麵對別人嘲笑的時候,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富爾敦的座右銘永遠激勵著人們不畏艱難,開拓進取。

1009次失敗

哈蘭·山德士有一手不錯的烹飪手藝,但他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是從40歲開始的。

那年,山德士在美國肯塔基州開了一家加油站,因為堅持誠信經營,生意漸漸興隆起來。看到過往的司機總是饑腸轆轆的樣子,他心中一動。自己的廚藝還不賴,不如在加油站裏麵開個小餐館,一來能夠方便過往的司機,以帶動加油站的生意;二來可以增加收入,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想到做到,山德士的小餐館很快就開張了,沒想到他親手做的炸雞比他的汽油更受歡迎。山德士順勢而為,不斷研究和改進炸雞配料,然後又在公路對麵新建了一家餐館,專門經營炸雞。因其風味獨特,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山德士的炸雞聲名遠播,慕名前來一飽口福的顧客紛至遝來。

意外的成功給山德士帶來了數不清的財富,還有至尊無上的榮譽。肯塔基州州長為了感謝他在飲食界所做的特殊貢獻,向他頒發了上校官階,人們都喜歡叫他“親愛的山德士上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第二次世界大戰突然爆發,由於美國在戰時實行汽油配給製,山德士的加油站被迫關閉。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從此開始全力經營炸雞,並從銀行貸了一大筆款,準備擴大飯店規模。不幸的是,就在他投入全部資金大興土木之時,一條橫跨全州的高速公路規劃出來了,正好從他的飯店中間橫穿而過。全部投資瞬間化為一縷青煙,為了償還貸款,他不得不變賣了所有家產,僅靠每月105美元的救濟金過活。

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夜間,他從聲名顯赫的大富翁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且就在那一年,山德士已經是66歲高齡,年近古稀。

如此巨大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但是山德士並不甘心就此失敗。可是,怎樣才能東山再起呢?他不斷地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曾經把炸雞的做法賣給猶他州的一個飯店老板,條件是,對方每賣1隻炸雞就付給自己5美分。原來自己並沒有破產,想到這,困境之中的山德士仿佛看到了一線曙光,也許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他決心一試。

為了推銷自己的炸雞,66歲的山德士開著一輛破舊不堪的老福特車,帶著一個作料桶,再次踏上了創業之路。從此,在許多飯店的門口,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個紳士打扮的白發老頭,身穿白色西裝,戴著黑色鏡框,打著黑色蝴蝶結,向飯店老板推銷炸雞秘方的特許權。可是,沒有人相信這個怪怪的老頭。從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一路上山德士收獲的是無數次拒絕,曆盡艱辛,卻一無所獲。整整兩年,在他的日記上記錄的是1009次失敗!

接連的失敗沒有嚇倒這個倔強的老頭,他依然麵帶微笑執著前行,第1010次,終於成功了。1952年的一天,當山德士又走進一家飯店時,老板竟然被他說服了,答應試一試。不久後,鹽湖城第一家被山德士授權經營的餐廳建立,這便是世界上餐飲加盟特許經營的開始。老人欣喜若狂,又滿懷信心地投入了下一次努力,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他的創意。仿佛野火春風,短短幾年內,山德士的事業漸成燎原之勢,時至今日已經遍布全球。

其實,我們對這個老頭並不陌生,相信許多人都見過。在全世界每一家肯德基餐廳門口,都會站著一個麵帶微笑,憨態可掬的老頭,他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哈蘭·山德士上校。

為什麼不再試一次

1892年夏季,暴風雨席卷了美國密蘇裏平原,肆虐的洪水衝毀了公路、莊稼和農舍,許多人無家可歸。

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兒穿著布滿補丁的破爛衣服,站在農舍外圍的高坡上,眼睜睜地看著棕色的河水洶湧而來,漫過河堤,席卷了農田。

洪水卷走了一家人所有的希望,垂頭喪氣的父親到當地叫瑪麗維爾的銀行家那裏去請求延期償還貸款,狠心的銀行家卻以沒收他的全部財產相要挾拒絕了他的請求。沮喪的父親趕著四輪馬車往家走,途經一座橋時,他停下來,扶著欄杆俯身呆望著橋下滾滾的河水。

“爸爸,您還要等誰呢?”小男孩兒疑惑地望著父親。

父親沒有說話,眼淚簌簌地淌了下來。小男孩兒緊緊地抱住父親的大腿,似乎要給父親鼓勵和力量。父親終於重新上路。

不久後的一天,一位演說者到了瓦倫斯堡的集會上演講,演說者雄辯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男孩兒,“一個農村男孩兒,無視貧窮,甚至不顧眼前的一切而努力奮鬥,他一定會成功的!”演說者說完便問聽眾:“誰將是那個男孩兒呢?”

接著他又自答道:“各位女士、先生,你們看看他。”說完演說者的手隨便指了一個方向,雖然他隻是隨便一指,但那男孩兒分明覺得他正指向著自己。從那一刻起,他發誓要當一名演說家。

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爛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卻總是讓他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感覺非常自卑。

有一次,已經是一名師範院校學生的他穿著那件破夾克剛走到台上,就有人喊了一嗓子“我愛你,瑞德·傑克!”緊接著,大家笑成了一團,原來在英語裏瑞德·傑克與破夾克是諧音詞。還有一次,他講著講著竟然忘了詞兒,在人們的口哨聲中,他汗流滿麵地站在那裏,尷尬至極。

連續12次的演講失敗讓他心灰意冷,他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又一次的比賽結束後,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往家走,路過一座橋時,他停了下來,久久地望著下麵的河水。

“孩子,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

不知何時,父親已經站到他的身後,正微笑著看著他,眼裏充滿著信任與鼓勵。像12年前的那個午後一樣,站在小橋上的父子倆又一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接下來的兩年裏,瓦倫斯堡的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個身材頎長、清瘦、衣衫破舊的年輕人,一邊在河畔踱步,一邊背誦著林肯及戴維斯的名言。他是那麼全神貫注,以至達到了忘我的地步。有一次,當他正在練習自己的一篇演說稿,神情專注,還不時夾雜著手勢時,附近的一個農民看到了,以為出現了一個瘋子,立即報告了警察。警察氣喘籲籲地跑來,經過詢問,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一場誤會。

1906年,這個年輕人以《童年的記憶》為題發表演說,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那一天,他第一次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30年後,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他的《成功之路》係列叢書創下了世界圖書銷售之最,在他過世後的許多年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人們仍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斷地提起他的名字。他便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和成人教育大師”的戴爾·卡耐基。今天,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喜歡用這句“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去鼓勵自己的孩子們。

戴爾·卡耐基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偉大的思想家艾麗絲·亞當斯那句話:“世上沒有所謂的成敗,除非你不再嚐試。”他富於傳奇色彩的一生在帶給世人感慨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深深的思考,許多時候,麵對挫折與失敗,或許我們也該對自己說這樣的一句話: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