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沒有讓那些支持他的人失望,後來,所有的投資者都得到了2000倍的回報。當公司的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時,桑德斯創辦的高級微型儀表公司已有2萬名職工,年銷售額為4億美元。桑德斯終於與矽穀的英雄,航空業巨子歐納西斯並駕齊驅了。在桑德斯的辦公室裏寫著這麼一句話:昨日的榮光不會給你今天的生活帶來光明,現在的熱情卻能照亮明天的路。

擁有一顆總統心

因為家境貧困,他從小便備嚐生活的艱辛。

他共有兄弟姐妹7人,這對於他那農民身份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生活一直處於清貧和窘迫中,但家庭的和睦與溫暖讓他的幼年仍舊充滿歡笑。他4歲那年,舉家搬遷的過程中,因為運載船隻遭遇暴風襲擊而沉沒,雖然他和家人被過往船隻救起,但多年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家當都隨之沉入海底。一下變得一貧如洗的家,連吃飽飯都成了問題。

在他家租住的出租屋附近有一家酒精廠,他的母親很快就發現一個“驚喜”——酒精廠每天丟掉的酒糟可以用來當飯吃。母親開始每天往家揀酒糟,他和家人每天的早飯和晚飯都開始變成酒糟。雖然餓肚子的窘況解決了,但因為每天吃酒糟,他的臉總是紅通通的,而且渾身上下總是散發出一股酒精味,以至於老師和同學都懷疑他是一個小酒鬼。

從他家租住的出租屋到學校要步行2個小時,每天回家吃飯很不現實,但又無飯可帶,每天中午的時候,同學們都去吃飯了,他則拚命喝水充饑。一天,母親心疼地問他,實在不行就不要讀書了。他則像小大人般的安慰母親:“我現在是苦點,可如果不多讀書,一輩子怕都要這麼苦。我沒事,我能撐住。”

初三那年,他的二哥考上了大學。因為家境過於困窘,父母決定讓他輟學去打工供二哥讀大學,幼小的他雖然滿心不甘,但還不懂得如何主張自己的渴望。他向班主任老師辭別,班主任老師驚訝又惋惜地問他,是否自己也不想繼續讀書了?他無奈地對老師說,他喜歡讀書,可是他的家太窮了。班主任老師找到他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後,他的父母同意他繼續讀書,但前提條件是:不向家裏要一分錢。

又要讀書,又不能向家裏要一分錢,這對於正讀初中的他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但對讀書的渴望,讓他別無選擇。他開始了和命運的抗爭。

因為不能影響學習,他開始利用課餘時間賺錢。

課間以及午休的時候,其他同學都玩去了,他則帶著事先準備好的苞米花、冰激淩等零食到校門口叫賣。因為要積攢學費書本費,賺取的每一分錢他都精打細算,並且他仍舊堅持著用涼水充當午飯充饑的“習慣”。

一次,他在街頭賣白麵餅,幾個小混混向他收取保護費,他死活不肯給。最後,幾個小混混將他打了一頓揚長而去。第二天,他繼續出現在街頭,繼續吆喝著賣白麵餅。

初中畢業,他考取了一所重點高中。在班級的畢業聯歡會上,同學們一個個地說著自己的夢想。輪到他了,他低著頭,半晌才說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隨著他的夢想說出口,教室裏立刻響起一片哄笑聲。是啊,依靠吃酒糟填飽肚子,靠賣雜貨維持學業的他距離總統太遙遠了。但他卻渴望成為總統,他夢想著,如果他成為總統,會讓所有渴望讀書的學生都可以有保障地、無憂無慮地讀書。

布料、水果、火柴……出售小商品雖然很辛苦,但收入仍舊很可憐,為了能夠確保自己順利地將讀書堅持下去,他發奮學習著。高中三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學校第一名,這讓他連續三年都獲得了學校設立的最高等級獎學金。當他高中畢業考取大學時,他真的做到了沒讓家人掏一分錢。

大學期間,他甚至做起了“破爛王”,依靠收取破爛賺取學費。

艱苦在他的勤奮以及對夢想的執著中成為磨礪他意誌和筋骨的磨石。2007年12月,韓國新一屆總統產生,當人們歡呼著他的名字時,他一臉從容、淡靜地笑著。他的名字叫李明博,前韓國現代集團董事長,首爾市市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隻要擁有一顆總統心,賣苞米花、揀垃圾的少年一樣可以成為總統。讓生命一目了然

她原本應該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因為醫生的疏忽,在出生時把她的右眼給弄瞎了。多虧是幼年的無知和懵懂拯救了她,因為在她的思想裏,並不知曉“自己右眼是瞎的”這個概念。所以,才得以讓她和其他小夥伴一樣,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也逐漸開始明白事理。有一次,學校檢查視力,她才發現別人都是用兩隻眼睛看東西,唯有她自己一眼獨明,這令她好不悲傷。更可怕的是,當同學們知道這個事實以後,開始爭相嘲諷她是“獨眼龍”!這對她無疑是傷口上撒鹽,她逐漸變得離群索居,每天形單影隻地過著自己的生活,生怕別人嘲笑的“石子”給她心靈的世界帶來難以承受的“驚濤駭浪”。即便如此,她逃開了同學的羞辱和刺激,卻逃不開自己的心獄,“獨眼”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一天不像一條毒蛇一樣,吞噬著她的心。

後來,她讀了初中,那是一次學校組織的春遊,所有的同學都興高采烈地來到郊野自由自在地嬉戲,唯有她,始終鬱結在心,無法釋然。其他同學都成群結隊地活動,他們有的到油菜花叢中捕蝴蝶,有的在田埂上對歌,有的嚼著草根躺在草地上曬太陽。但是,性格逐漸孤僻的她卻無心關注這些,她不聲不響地走進了一片墓地,那裏荒草恣肆,碑林林立,一眼望上去就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她並沒有停住腳步,繼續往裏走。突然,一塊高大的古墓碑閃人她的眼簾,碑上赫然刻著“××王媽先×之墓”幾個大字。看到這裏,她的心不由得猛地一顫,接著便禪悟般地驚醒了——她暗想:春光明媚,陽光燦爛,若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這與躺在墳墓裏的王媽何異?與其悲歎命運的不公,倒不如在有生的日子裏盡情地欣賞世界!為什麼非要跟自己過不去呢,灑脫一點,誰能說一目就一定不了然呢?

後來,她再也沒有被自己身體上的遺憾所累,她想:手術失敗才導致她右眼失明,這隻能說明是醫生的失職,上帝賦予了我生命,我不能再讓自己失職啊!就這樣,擦去了心理盲點的她,積極樂觀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再後來,她成了一位著名的陶繪藝術家,她的名字就叫呂淑珍!

世事難料,命途流轉。當命運不負責任地給你開了一個玩笑後,你是應該惱羞成怒,還是應該順勢開懷一笑呢?一代大師呂淑珍以她的親身經曆激勵著我們:人生如海,當我們的生命之帆出現了破損時,請不要悲觀沮喪,隻要我們心中裝著樂觀的“風向”,手中握緊堅定的“雙櫓”,那麼,險灘過後,勝利的碼頭就會驚奇地閃現了!

信念決定高度

1989年,一位年輕人從中山大學畢業,應聘到萬寶冰箱廠。工廠付給他當時令人眼紅的400元月薪。但3個月後,他卻放棄了這份來之不易的高薪工作,離開單位去讀中科院的研究生。

都以為讀完研究生獲得碩士文憑之後,他會找一個比萬寶冰箱廠更高薪酬的工作,誰知,3年後他到聯想公司,得到的月工資是300元,後來公司才給他漲到400元。

朋友問他:“你讀了幾年書,現在和在萬寶冰箱廠有什麼差別?”他笑而不答。

一年後,他拿著中山大學本科、中科院碩士和聯想工作一年的學習工作簡曆,應聘於新加坡的一家多媒體公司,從30個中國麵試者中脫穎而出,拿到相當於1萬元人民幣的月酬。開始了為期6年的異國打工生活。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後在3家軟件公司任職,後來還進了有名的飛利浦亞太地區總部。他不斷地跳槽,別人根本不明白這個年輕人到底是喜歡錢而跳槽,還是隻是為了跳槽而跳槽。因為前麵的幾家公司給他的薪水已經夠高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公司任職的時候,隻要是他承接的業務,即使是幾千新幣的軟件,用戶一旦在使用中出現問題,他便會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趕到。

而對於其他軟件工程師來說,這種價值的軟件根本不配享受這樣的技術服務。

在新加坡,他認識了一位同行,兩人一拍即合,出資在當地開辦了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魷魚。

那次創業九死一生,許多人為他遺憾,有好工作,有好前程,為什麼總要把自己從浪峰推向穀底。

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創始人鄧國順。

對於鄧國順的成功,幾乎可以用“奇跡”來形容,他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絕境”,每次都從絕境中脫穎而出。但是如果把他的經曆串聯起來,你就會發現,他一開始的目標就十分明確,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在朗科的每個會客室裏,都無一例外地掛著一個鏡框,裏麵寫的是同樣的21個字:成為移動存儲和無線數據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

有人認為成功依賴於某種天賜、某種魔力,但從鄧國順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因素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所決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製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集中營幸存下來的維克托·弗蘭克爾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成功與失敗的差別是:成功者總是以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剛好相反。

成功的角度

一個女孩,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她6歲開始上芭蕾舞學校,並顯露出超人的天賦。以後她隨團演出,並希望成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1940年5月,德軍占領了她的家鄉,她的家被洗劫一空。1942年,她的5個舅舅慘遭納粹殺害。她們家處於饑餓和危難之中,常常隻能以煮野菜充饑度日。然而,女孩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情有增無減,她的舞藝日見長進。為補貼家用,她開始給一些私人教授芭蕾舞。19歲時,亭亭玉立的她,來到倫敦著名的瑪麗·蘭伯特芭蕾舞學校就讀。她多麼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業舞蹈家。但除了因為長期饑餓所造成的營養不良外,她還患有氣喘、黃疸及其他疾病,以至於影響到了她的新陳代謝。因此,她偏大的年齡、瘦弱的身材和過高的身高,已經使她很難成為一名頂尖的舞者了。校長蘭伯特對她說:“你有很好的技巧,也可以做個老師,但你絕對不會成為首席芭蕾舞星。”

女孩幾乎一下子崩潰了,14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但她很快又恢複了平靜。為了彌補芭蕾夢破滅的失落,她偶爾充當商業攝影師的模特賺取一些外快,並在一些音樂劇和電影裏麵飾演一些小角色。1951年,22歲的女孩有幸成為好萊塢影片《羅馬假日》的女主角,並憑借她精湛的演技而一舉奪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此後,她曾四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最終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好萊塢永恒的時尚女神。她就是奧黛麗·赫本。

試想,如果赫本仍然抱住芭蕾舞不放,不進行重新選擇,那麼她的一生定然與巨大的成功擦肩而過。有時,當自己的能力離理想已遙不可及時,適時調轉方向是明智的,雖然這未免有些艱難和痛苦。

天才,就是放對了地方的人才。相反,即使一個真天才,若放錯了地方,也必定會碌碌無為。畢加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個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鑒賞能力的絲泰茵夫人批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回到了繪畫上來。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豈不就少了一位畫壇巨匠?

有的放矢,方向決定成敗。成功的角度源於理智的選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隻有適時地撥正航向,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在嘲笑中前進的車輪

1781年,斯蒂芬遜出生於英格蘭北部一個叫華勒姆的村莊。父親是煤礦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兩人都不識字,在他們的結婚證書上,都是以劃十字代替簽名。

斯蒂芬遜和他的父母一樣,從未上過學,8歲時就去給人家放牛,10歲時在煤礦上做些零活,14歲就跟隨父親到煤礦上工。由於家境貧困,出身低微,斯蒂芬遜的童年是在嘲諷和譏笑中度過的,可是他從來不把別人的嘲弄當回事。

在煤礦,斯蒂芬遜經曆了最艱苦的勞動,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發明一樣能夠不用人力運煤的機器。1801年,英國人特勒維製造出第一台蒸汽機車。這部機車在試車時不是在鐵軌上,而是在馬路上。很多人嘲笑特勒維說:“你的火車,還不如我的馬車跑得好呢!”特勒維一生氣,便不再去研製火車了。

斯蒂芬遜卻來了興趣,於是他找到特勒維,要跟他學習研製火車。特勒維說:“你如果不怕被人嘲笑,就一個人去研製火車好了,我是再也不會幹這樣的傻事的!”斯蒂芬遜想,煤礦上的蒸汽機能把深井裏的水抽上來,特勒維製造的機車能拉得動十幾噸重的東西,這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呢?他仔細觀察,反複思考,終於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原來,火車拉得多,跑得快,全靠著“大力士”蒸汽機。

為了掌握蒸汽機的原理,斯蒂芬遜不怕吃苦,長途跋涉,步行1000多公裏,來到瓦特的故鄉蘇格蘭,在那裏整整學習、研究了一年。斯蒂芬遜在總結和掌握了前人製造蒸汽機車的經驗教訓以後,終於在1814年,製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機車“布魯海爾”號。

同年7月,斯蒂芬遜進行了第一次試車。這輛火車頭運行在平滑的道軌上,載重30噸,牽引著8節車廂,行駛時不會脫軌,但行駛的速度很慢。由於沒有裝配彈簧,車開起來,震動得很厲害。

觀看試車的人們議論開了。有人譏笑斯蒂芬遜“你的車怎麼還不如馬車跑得快呀!”有的人說:“你那玩意兒拉東西不中用,可聲音比打雷還響,把牛馬都給嚇跑啦!”一些原來讚成試驗蒸汽機車的官員,現在也開始反對了,斷言用蒸汽機車作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斯蒂芬遜並沒有因為試車的不理想而氣餒,他又對火車頭繼續進行研究和改進。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遜製造的“旅行1號”機車,在斯托克頓一達靈頓鐵路上試車。許多人都替斯蒂芬遜擔憂,怕他這次的試車再遭失敗,但更多的人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隻見斯蒂芬遜操縱著機車,蒸汽引擎吸入大量氣體,又放出部分蒸汽,呼呼作響,人們紛紛避閃,老人、婦女和兒童驚恐萬分,都認為機車即將爆炸。觀察了一會兒,見沒有什麼動靜,才又走近觀看。緊跟在這輛火車之後的是4節由馬匹牽引的車廂,上麵也坐滿了工人。可使眾人清楚地看到兩者力量的優劣。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公用鐵路,而奔馳在它上麵的火車,也就是當時轟動了英國和歐美的“怪獸”。這次試車的成功,使鐵路運輸登上了曆史舞台。

然而依然有人驚恐萬狀,極力反對。當時,就有美國一家報社發表文章說:“本社已數次撰文,堅決反對鐵道計劃。要知道,火車的響聲巨大。其結果,首先將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也沒有了。況且煙囪裏毒氣上升,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散,將招致火災;倘若汽鍋爆炸,則乘客慘遭斷手折骨之禍。”這些反對論調,依然無法阻止火車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的車輪飛速前進。

人生中,有的人在嘲笑中退卻,而有的人卻在嘲笑中前進。退卻者的名字叫做失敗,前進者的名字叫做成功!

成功的門,要敲很多次

1830年,瑞典化學家塞夫斯特穆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元素——釩。

對這一重大發現,世界科技界給予了廣泛的讚譽,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化學家塞夫斯特穆一夜之間名揚天下。得知塞夫斯特穆研究發現的消息後,瑞典的另一位化學家維勒痛悔萬分。原來,早在塞夫斯特穆著手研究的同時,維勒已經對這方麵的探索與研究進行了好久了。早在3年以前,維勒就發現自己可能又發現了一個化學新的元素,但他不敢肯定,他曾向化學界的一些泰鬥們征詢過。但那些泰鬥們無不搖頭,對維勒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隻要是物質世界裏存在的,基本已全部被發現了,你的研究可能是毫無作用的。”一個化學泰鬥人物這麼說,維勒還不能確定自己的研究是否還有繼續研究下去的價值,但那麼多泰鬥們都這麼說,維勒的心就開始動搖了。是的,這些泰鬥們可一個個都是化學界的資深權威人物啊!他們學識淵博,學貫古今,他們的話差不多都是真理啊!經過苦苦地思索,維勒決定放棄自己目前的研究,因為那些泰鬥們都眾口一詞斷言自己的研究將是毫無價值的;如果不聽那些泰鬥們的忠告,自己隻是埋頭研究,最後的結果卻毫無價值,那不是空耗心血和白白耗費自己生命的時光嗎?

維勒立刻停止了自己的研究,調整方向,開始進行對其他化學物質的研究。而幾乎就在同時,化學家塞夫斯特穆也發現了物質世界中有一種新元素隱身其中的端倪,他也積極向那些化學泰鬥們提出,在物質世界中,除了眾多化學界前輩們已經發現的眾多元素外,可能至少還有一種新的元素還未被世界所發現。許多人對塞夫斯特穆的觀點嗤之以鼻,認為他不過是標新立異,並企圖以此嘩眾取寵而已。還有人公開斥責塞夫斯特穆,說他的研究將是空耗時光、毫無任何價值的。

備受嘲諷和指責的塞夫斯穆找到維勒,他希望能得到維勒的理解和支持,因為維勒曾和自己一樣,畢竟進行過這方麵的研究。但令他感到失望的是,維勒不僅沒有理解和支持他,反而勸阻他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方麵的研究毫無價值,而且也不會有什麼結果。與其做毫無價值的工作,不如馬上懸崖勒馬,把你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有價值的研究上。”塞夫斯特穆堅持自己的觀點,但維勒卻和那些泰鬥式人物們一樣,信誓旦旦說塞夫斯特穆不過是癡人說夢!他還挖苦譏諷塞夫斯特穆說:“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的墓碑上或許會刻著這樣的碑文:維勒,一個為世界化學做出過成績的化學家。而你的墓碑上可能寫著:塞夫斯特穆,一個把畢生貢獻給化學研究,但卻是毫無價值空耗生命的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