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詹天佑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理學院土木工程係,並獲得學士學位。同年他學成回國,並負責建造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鄒容
——少年革命家
鄒容,四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著有《革命軍》一書。21歲時,被敵人折磨而慘死在獄中。
鄒容生於四川一個普通家庭,望子成龍的父親一心想讓兒子出人頭地,因此,從小便送他去讀書。鄒容幼年時聰明過人,讀書勤奮,學業一向很好,父親盼子成才,早日求取功名,便逼著不滿13歲的鄒容去參加科舉考試。
試題剛拿到手,鄒容一看是個古怪的偏題,便跑到考官那裏,理直氣壯地質問道:
“這麼幾個不成意思的文字,叫人怎樣作文章?文章又一定得按照朱嘉的注解去作,這樣豈不是成了經書的奴隸了嗎?”
鄒容說罷,考官還沒反應過來,鄒容已轉身退出考場回了家。
父親聽說兒子鬧了考場,不禁大發雷霆,滿地裏追著打他。鄒容勸父親說:
“八股孩子不願學,考場孩兒也不愛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
鄒容年齡雖小,但他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有見識,於是,無可奈何的父親在親戚和家人的勸阻下,才消了氣。以後,不再管他了。
1898年,“戊戌變法”爆發了,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進行了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在這期間,鄒容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時務報》等新學書刊。不久,變法失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消息傳來,鄒容不顧生命危險,把譚嗣同遺像掛在自己的座位邊,作詩紀念,勉勵自己成為“後來者”,“繼起誌勿灰”。
此後,少年鄒容積極投身於民主革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救國救民的大業上。他17歲留學日本,為民主革命而奔走。當年春節期間,1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在會館舉行團拜,鄒容跳上講台,用濃重的四川鄉音,激昂慷慨地發表了鼓動性非常強烈的演說,一項一項地揭發了清朝統治的罪惡,高喊:“我們要挽救國家的危亡,要推翻腐敗透頂的清政府!”
鄒容極具鼓動性的演說及他的革命激情,極大的感染了廣大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爭先恐後上台,發表革命演說。
從此,少年鄒容曾多次發表演說,宣傳革命思想,被中國留學生們公認為出色的鼓動家。
鄒容並不隻是宣傳鼓動,他讀了很多革命的書刊,同時搜集整理資料,動筆寫作《革命軍》一書。鄒容18歲回國後,請一代學術大師、著名語言學家和文學家章太炎先生為《革命軍》一書作序。這本書宣傳革命是“天演之公例”,號召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共和國,在人民中間產生了極大的反響,是傳之後世的名作。
後來,鄒容和章太炎成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又因鼓吹革命不幸被捕入獄。章太炎不但稱鄒容為“英雄”,並且跟他結成生死的忘年交,親切地稱呼比他小16歲的這位革命誌士為“小弟”。鄒容21歲時,被敵人折磨而慘死在獄中,被追認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李四光
——15歲留日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傑出的地質學家。解放前一直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及地質學的研究和教學。利用地質力學在中國找到了石油。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鎮,父親是個教書先生,給他起的名字叫李仲揆。
李四光的家境貧寒,父親教書掙的錢不能養活全家。李四光從小就很懂事,他一邊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一般隻有一個老師,采用個別教學法,沒有一定的教材和上限)念書,一邊幫助媽媽幹許多家務勞動——帶弟妹、挑水、砍柴、舂米。
艱苦的環境,不僅培養了他勤奮、努力學習的好習慣,而且造就了他堅強不屈、刻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李四光14歲時,父母決定送他到武昌高等小學考試,李四光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說:
“爸爸,我一定要參加考試,爭取考上。”
父親望著聰明伶俐的兒子,開心地笑了。
不久,李四光告別了父母兄妹,獨自一人乘船去了武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武昌高等小學錄取了。
提起這次考學,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呢。他在填寫報名表時,由於疏忽,把年齡填在了姓名一欄裏,又沒有錢再買一張報名表,所以,他靈機一動,把“十”改成“李”,然後在四後麵加上了一個“光”字,後來李四光也就成了他的學名。
李四光第一次走進學堂,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課程表上有許多私塾裏從來沒學過的知識,如算術、曆史、英語、地理、日語。來上課的老師都十分嚴肅,老師在課上常說:
“同學們,你們能來這裏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大家勤奮學習,學得好的同學,省裏還會派官費(即公費)出國留學。”
李四光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對每一門功課都不放鬆,學得十分認真,而且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同學們特別佩服他,老師也非常喜歡這個勤奮好學的學生。190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派到日本留學。
在當時,能到外國高等學府去讀書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李仲揆要到日本留學了!”
“這孩子小小年紀,還真有本事啊!”
李四光出國留學的消息不脛而走,全鎮上下都知道有個孩子要出國留學了,都前來道喜,李四光兒時的夥們笑嘻嘻地說:
“仲揆,我們是從小在一起的朋友喲,你以後升官發財,可別把咱們給忘掉了!”
長輩們卻語重心長地說:“仲揆啊!你可是我們這個鎮上的才子,出去一定要好好學習,大夥都盼著你的好消息呢!”長輩的話語深深地感動了李四光,他對大家說:
“請放心,你們的話我一定會記在心上的,我一定好好學習,為中國人爭氣!”
李四光就讀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機械。無論嚴冬還是酷暑,他從不放鬆學習。
1910年,李四光回到祖國。作為熱血青年的他,洋溢著對祖國深厚的感情和學成報國的決心。
可是,當時中國由於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對帝國主義妥協退讓,卑躬屈膝,科學根本無法運用到生產中去,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本想振興中華、大展宏圖的李四光,此時心中十分苦悶。
經過反複考慮,他決定再次出國留學。這次他去了英國,先是學習采礦專業,然後又轉到地質專業。他想,總有一天,他所學到的知識和本領能為祖國服務。
他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了6年,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他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國之地質》得到他的導師包爾頓教授的高度讚賞。
學成歸國後,他一直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以及地質學的研究和教學。解放後,他運用所學的地質力學在大陸找到了石油,破除了“中國貧油論”的說法。葉挺
——巧擺水牛陣的少年
葉挺,原名葉為洵,廣東惠陽縣周田村人,20歲時當上了將軍,曾任“葉挺獨立團”團長。
清朝末年,葉為洵出生在廣東惠陽縣周田村,村中有個軍官的兒子,常常騎著他父親的戰馬,在大街上橫衝直撞地擺威風。
一天,軍官的兒子又騎著馬出來抖威風了。看見幾個牧童在村口做遊戲,便騎著馬衝了過來。有個小牧童看到馬直向他衝來,眼看著要被馬踏著了,嚇得哇哇哭起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忽然聽到有人大喊了一聲:
“不要怕!我來了!”
隨著喊聲,少年葉為洵一步衝了上去,抱起了嚇得直哭的小牧童。疾奔如飛的戰馬“刷”地一下從他們身邊擦身而過。
“好險!好險!”牧童們都嚇了一身冷汗。
“幸虧葉為洵哥哥,要不是他抱起你,你的命就沒啦!”一個牧童對差點被奔馬踏著的小牧童說,“你還不快謝謝為洵哥!”
“謝謝你,為洵哥!”那個小牧童感激地說。
“不用謝,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少年葉為洵忙搖著手說。
少年葉為洵也是給地主放牛的放牛娃,他早就想教訓教訓這個仗勢欺人的軍官兒子了。他想了想,對夥伴們說:
“咱們這樣……好不好?”
“好!好!就這麼幹,好好教訓教訓這個仗勢欺人的小壞蛋!”牧童們都高興得拍手稱是。
第二天,軍官的兒子又騎著馬耀武揚威地來了。馬跑得又急又快,忽然迎麵跑來一群水牛。
“哼,竟敢擋老子的道!”軍官的兒子雙腿夾緊,揚起馬鞭,在馬屁股上用力抽了一鞭,他想從牛群中衝過去。
被馬鞭抽痛的馬,直闖進牛群。水牛被惹怒了,都用角朝馬身上抵去。馬痛得跳了起來,軍官的兒子眼看要被掀下馬,嚇得他用力抱住馬脖子,嚇得直著脖子喊救命。
“噓——”葉為洵吹了一聲口哨,牧童們跑來了,各自牽走了自己的牛。
軍官的兒子嚇得麵無血色,騎著馬逃出了“水牛陣”。從此,他再不也敢騎著馬出來擺威風、欺壓人了。
葉為洵巧擺“水牛陣”的事很快傳開了,鄉親們都誇讚葉為洵,說他聰明,有膽識,長大一定能成為有用的人。
果然,葉為洵參加革命後,當上了將軍,並改了個新名字——葉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