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主考官丁日昌到場巡視,聽了監考官的彙報,決定召見丘逢甲。
丁日昌問丘逢甲為什麼起這樣的名字,丘逢甲答道:
“我出生時正好逢甲子年(1864年),所以家父便給我起了這個名字。”
丁日昌認為這名字起得巧妙,就說:“我用你的名字做一句上聯,你來對下聯吧!”隨口吟道:
甲年逢甲子。
丘逢甲幾乎不假思索地回吟:
丁歲謁丁公。
丁日昌一聽,心中一驚,心想今年正好是丁醜年(1877年),而自己又姓丁,兩者相合,成了巧對。這個童子果真才智過人,不同凡響!
於是,這位學台大人又出了一道題目考查他,丘逢甲同樣下筆如飛,揚揚灑灑寫了2000多字的文章交卷。
當丘逢甲寫文章時,丁日昌忍不住到他桌旁觀看,不住口地稱讚他寫得好。
張榜之日,丘逢甲高中了第一名。
丁日昌還特意命人刻了一方“東寧才子”的圖章,贈給丘逢甲作為紀念,並勉勵他更上一層樓。東寧就是台灣,明末清初時台灣曾稱為東寧。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丘逢甲積極與台灣民眾用武裝抵抗日本的侵略。他的詩,也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感情,是一代抗日愛國誌士。馮婉貞
——智勇雙全的少年女英雄
馮婉貞,清末北京城西謝莊人,抗擊英法聯軍的女英雄。
清朝末年,英法聯軍由上海入侵我國,不久便攻入北京。鹹豐十年盛夏的一個傍晚,北京郊區城西謝莊4裏外的樹林旁,幾十個穿黑衣、手持大刀和長矛的中國少年,正在與500多名使用洋槍的英國侵略軍進行激烈的肉搏戰,廝殺聲震天動地。侵略軍招架不住了,向後潰退。突然,一位英姿颯爽的年輕姑娘躍上一個高土堆,大聲喊道:“衝上去,別讓這些狗強盜逃跑了!”隨著喊聲,青年們奮勇地衝上去,大刀劈,長矛刺,殺死了100多侵略軍,保衛了謝莊,使謝莊免遭一場劫難。這位指揮大家勇猛殺敵的姑娘就是馮婉貞。
馮婉貞家住在北京郊區的謝莊,父親叫馮三保,為人忠厚,而且精通武藝。馮婉貞從小就跟父親練武,練了一身好武藝。她聽到老人們講《水滸傳》、《木蘭從軍》這些故事時,就常常希望自己也能像故事裏的那些女英雄一樣,英勇殺敵,保家衛國。
自從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火燒了圓明園,到處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北京郊區的謝莊,也受到了威脅,為保衛自自己的村莊,謝莊人組織了地方武裝團練,推舉馮三保為首領。
一天午後,偵察人員飛奔回村報告,說敵人的騎兵來了。馮三保立即吹起螺號,布置大家進入防禦工事,並吩咐要等敵人靠近了,聽了口令再開槍。不多一會兒,耀武揚威的敵人來了,放了一陣亂槍,就向村裏湧來。馮三保看到時機已到,喊了一聲:“打!”團丁們土槍齊發,打得敵人紛紛落馬。敵人發現有埋伏,正要開槍還擊,團丁們又躲到工事的後麵去了。因情況不明,敵人放了一陣亂槍,就退了。
“洋鬼子逃了!我們勝利了!”團丁們跳躍著歡呼。
旗開得勝,馮三保當然非常高興。可是在一旁的女兒雖也投入了戰鬥,但她絲毫沒有喜悅之色。不僅沒有歡呼,反而露出一種憂慮的神情。於是,馮三保問馮婉貞:“你怎麼不高興啊?”
“打了勝仗當然應當高興,”馮婉貞說,“但敵人不是真正被打敗逃走的,他們是調動大部隊去了。如果敵人拉來大炮增加兵力,我們村子不是要被轟平了嗎?”
馮三保覺得女兒說得在理,不由吃驚地問:“那怎麼辦呢?”
馮婉貞眉頭緊鎖計上心來,沉思了一陣,對父親說:“洋鬼子會使用槍炮,但他們卻不懂武術。槍炮利於遠攻,武術卻利於近戰。我們隻有土槍,射程近,不利於遠攻,比不上敵人的洋槍洋炮,但我們可以發揮我們的長處,攻擊敵人的短處,靠近敵人用大刀長矛和他們進行肉搏戰。”
馮三保聽後搖搖頭說:“我們村裏學武術的人,滿打滿算不過100多人,怎麼能跟敵人的大隊人馬相拚呢?”
“是啊,這樣幹太危險了!”其他團丁也說。
馮婉貞看到父親和鄉親們不同意她的意見,就把一些與她年齡相仿的少年召集到一起,把將要發生的危險和她想出的對付敵人的辦法講了。少年們聽了馮婉貞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馮婉貞又說:“我們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挺身而出,與敵人生死相拚。”
馮婉貞的話語和行動,使少年們個個都熱血沸騰,紛紛表示要與馮婉貞一起與敵人去拚個你死我活。
馮婉貞說:“大家願意一起跟敵人拚,我們的村子就有救了。請大家趕快回家去換上夜行衣,帶著大刀長矛跟我一起走。”馮婉貞帶領著幾十人在離村莊4裏路遠的一片森林埋伏下來。
太陽偏西時,敵人果然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還拖著幾門大炮。因為馮婉貞他們都穿著黑衣服,隱蔽在黑沉沉的樹林裏,敵人一點也沒發現。當敵人走至樹林旁邊,隻聽馮婉貞高喊一聲“殺”,少年們一躍而出,揮舞著大刀、長矛衝向敵人。敵人毫無提防,又因為相距很近,無法開槍開炮,頓時,不知所措,亂了手腳。謝莊的少年都武藝高強,他們跳躍翻滾,非常靈活,馮婉貞尤其勇敢,一連砍倒了好幾個敵人。敵人指揮官下令後退,想拉開距離開槍開炮。不料這個詭計被馮婉貞識破了,她大聲喊道:“快衝上去,別讓洋鬼子使用槍炮!”在馮婉貞的帶領下,謝莊的少年們緊追不舍,弄得敵人毫無辦法。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了,馮三保也率領著團丁前來助戰。形勢對敵人來說越來越不利,隻好丟下大炮和百餘具屍體逃跑了。
敵人落荒而逃,謝莊保住了,全村的人都稱讚馮婉貞是個智勇雙全的好姑娘。詹天佑
——12歲留美的鐵路工程師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廣東省,南海縣人,祖籍江西婺源縣,他曾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創辦中華工程師學會並出任首任會長。
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廣東南海縣的一個小鄉村。父親詹興洪,祖籍安徽婺源縣(今屬江西省),出身儒商世家,很有才學,居廣東經商茶葉。鴉片戰爭爆發後,茶行破產,遷居南海縣務農。
詹天佑,字眷誠,是詹家的長子,他小時候就喜歡玩弄機件。
有一天,詹天佑忽然對家中的西洋鬧鍾產生了興趣,他想,這東西為什麼能滴嗒滴嗒走個不停呢?為什麼一到點鈴就響呢?趁家裏人不在,他決定打開這個匣子,看看其中的奧秘。
於是,詹天佑把鬧鍾搬到地板上,用螺絲刀把零件一個一個拆開,並按順序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放在地板上。
他一邊拆,一邊想,這個零件有什麼用處,那個零件是怎樣裝上去的。就這樣,他一直把整座鍾拆到不能拆為止。然後,又憑著自己的記憶把所有的零件裝起來。
就這樣一直忙到天黑,他居然把鬧鍾裝好了。當然,他從此弄懂了鬧鍾的基本原理和結構。
1872年,12歲的詹天佑經過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留美幼童班,到美國求學,寄宿在房東傑克家,傑克大叔又對他非常關照。
一天傍晚,幾個同學在傑克的客廳裏為一個花瓷瓶爭論不休。
家庭條件優越的英國學生克萊恩固執地說:“這麼細的質地,這麼漂亮的花紋,必定是英國製造的。”
“不對,這是中國製造的。”一位女同學說。
克萊恩雖然年齡小,卻因受環境和家庭的影響,對中國抱有很深的偏見。他嚷道:
“中國這麼貧窮落後的國家,根本製不出這樣精美的瓷器,殺了我的頭我也不信。”
同學們請詹天佑來鑒定。詹天佑麵對克萊恩,半是嘲諷半是玩笑地說:
“你是該殺頭了!”他拿起花瓶翻過來,指著瓶底說:
“這是中國明代的瓷器,燒製時間約在17世紀中葉,有款為證。”
同學爭相傳看花瓶瓶底的燒製時間,點頭稱是。
當花瓶傳到克萊恩時,他不屑一顧地推開,武斷地說:
“這是印度文。”
同學們哄堂大笑。詹天佑笑得前俯後仰,並大聲說:
“克萊恩,你真偉大,能將中國漢字念成印度文嗎?”
克萊恩有點惱羞成怒,講話更尖刻了。他說:
“中國的男人抽大煙,女人裹小腳,比印度還落後。在我們英國,中國人和黑鬼—樣,愚蠢、懶惰……”
詹天佑被克萊恩的話語激怒了,他捏緊拳頭,在克萊恩的眼前晃了晃,生氣地說:
“你——你敢再說!”
克萊恩仗著他人高體壯,罵不絕口:
“中國人懶惰、愚蠢!”
詹天佑忍無可忍,揮去一拳,克萊恩被這一拳打得踉踉蹌蹌,後退了幾步。然後,兩人糾纏在一起,在地毯上滾作一團。
從未見過這種場麵的女同學被嚇得躲在客廳一角。
這時,房東傑克大叔走了出來。剛才客廳的爭吵他已經聽見。老傑克拿起花瓶,不緊不慢地說:
“這個花瓶是30年我從中國帶回來的。中國是遠東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國家,她的人民勤勞勇敢。”
詹天佑聽著傑克的話,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朝老傑克連連鞠躬,不停地說:
“謝謝您,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