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夏完淳
——17歲為國捐軀
夏完淳(1630~1647),明末民族英雄,詩人。17歲時,以身殉國。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內憂外患,政局動蕩。1645年,清兵渡江南下,當時年僅15歲的夏完淳就慷慨從軍,投入江南人民抗清鬥爭的洪流中。
他和父親一道,發動了吳誌蔡軍,準備一舉恢複蘇州,不幸兵敗。父親跳江殉國,夏完淳遵從父親遺言,返回家鄉,變賣了家產,資助太湖地區的義軍領袖吳易,自己則在義軍中擔任參謀,替吳易起草奏章,送到在紹興監國的魯王那兒。
魯王朱以海聽說上書議事的義軍參謀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十分讚賞夏完淳的才華,在封賞吳易的同時,還特地任命夏完淳擔任中書舍人一職。
不料,好景不長,吳易的義軍隻堅持了大半年光景,由於叛徒出賣,吳易被捕,義軍解散,夏完淳隻得又回到鬆江的家中。
回到家鄉,夏完淳又聽到另一個噩耗:他的老師陳子龍再一次策劃吳淞駐軍造反,不料鬆江提督吳勝兆準備造反的事泄密,被清廷得知,吳勝兆被害,陳子龍也被捕。在押解去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看到大事已去,遂掙脫繩索,投江自殺了。
父親和老師的不幸,以及幾次抗清的失敗,並沒有削弱夏完淳的抗清決心,他繼續在江南奔走,聯絡各地義軍,並把情況及時報告給紹興的監國魯王。
順治四年(1647年)的秋天,夏完淳給魯王的一份奏折被清軍查獲。夏完淳不幸被清軍抓獲,抄了他的家,並立刻把他當作重犯,送到了南京。
這時候,坐鎮南京的是清兵漢人八旗的統領之一洪承疇。公元1641年,這位前明朝薊遼總督在鬆山被俘,不久就當了清朝的大臣。
洪承疇聽說江南神童因起義被俘,立即把夏完淳押進衙門,想誘逼夏完淳投降清廷。
在縣衙大堂,少年夏完淳挺身而立,不顧衙役們再三嗬斥,不肯下跪。洪承疇裝出和善的樣子問他:
“聽說你給魯王上書議論國事,有這回事嗎?”
夏完淳昂首回答:“那確實是我寫的。”
洪承疇聽後連連稱讚,並和氣地說:
“不簡單,不簡單,年紀這麼小就能寫出這般好文章,真不愧是江南神童。不過,我看你年紀輕輕,哪能起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別人的當。本督念你年幼無知,隻要你歸順我朝,回去好好讀書,將來一定能功成名就,一定能當上高官,你願不願意?”
夏完淳掃了高高在上的洪承疇一眼,回道:
“報效國家還分長幼嗎?我自小最崇拜的就是當年的洪亨九先生,他是本朝大大的忠臣,鬆山一役,身先士卒,壯烈殉國。我要與洪亨九先生一樣,為國捐軀,決不投降韃子。”
站在公堂兩旁的先生衙役聽他這麼說,都感到十分驚訝。他們知道,坐在堂上的正是當年鬆山被俘、投降了滿清的洪承疇亨九。
他們還以為夏完淳年紀小,不知道內情,便小聲告訴他,洪亨九就是堂上的總督大人。
這一番慷慨陳詞令洪承疇不禁麵紅耳赤。不料,夏完淳聽了差役的話,當即把臉一沉,提高了噪門說:
“亨九先生為國盡忠,普天下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崇禎先帝還親設祭壇,率領百官遙祭忠魂,這一切都記錄在史冊上。上麵那個韃子是什麼東西!居然敢冒充大明忠烈,汙辱忠魂,實在是太可惡了!”
接著左一個奸賊,右一個韃奴,把洪承疇罵了個夠。
洪承疇本以為夏完淳不難對付,誰料,這麼個少年讀書郎,競敢當著眾人的麵,說他已經為大明盡了忠,其諷刺挖苦之意,誰都聽得明明白白,禁不住把一張老臉,羞得白裏轉紅,紅裏泛白。惱羞之餘,隻得把夏完淳關進了大牢,從此再也不敢去招惹這個意誌堅決的少年了。
夏完淳在監獄裏被關押了幾十天,他知道清兵不會放過自己,已做好殉國的打算。於是,他把自己所寫的詩編成了《南冠草》詩集,還給母親寫了封遺書,書中說道:
“人生誰不死?要緊的是要死得其所。兒為國而死,正是盡了我的本分。”
當年秋天,處決死囚的時候到了,夏完淳年僅17歲的生命曆程就這樣在清軍的屠刀下結束了。
站在刑場上的,夏完淳神色不變,昂首挺立,充分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死後,鄉親們把他與父親夏允彝一同埋葬在鬆江邊,成為他家鄉的勝跡。袁崇煥
——10歲少年智取杉木款
袁崇煥,明朝末年的大將,廣東東莞人。因後金使用離間計,被明朝皇帝淩遲處死。
袁崇煥出生在廣東東莞,祖父在石龍鎮開設了一家規模很大的杉木店。袁崇煥自幼才學出眾,膽略過人。
在袁崇煥10歲時,一天,當地有個告老還鄉的徐尚書帶領家人來到杉木店,要購買大批杉木對他的“尚書府”進行整修。徐尚書自恃勢大氣粗,借用石龍地方的“跳”和“條”同音,命家人將店裏的杉木放成一堆堆,然後跳過一堆就算作一跳,然後把一跳當作一條來結帳,其實一跳杉木何止幾十條之多,他就想用這個方法來撈取便宜。跳完杉木,徐尚書說:“明天到府裏取銀子。”說罷就帶領家人揚長而去。
麵對徐尚書這種欺行霸市的惡劣行徑,袁記杉木行上下都急得一籌莫展。這時,袁崇煥放學回家,向愁容滿麵的祖父問明了原委,便心生一計,說道:“爺爺不必憂慮,孫兒自有辦法。”
第二天,袁崇煥便跟隨爺爺去徐尚書家取杉木錢。徐尚書命家人拿秤來稱銀子,此時袁崇煥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根竹筒放在桌上說:“不要拿秤,本店收銀有個規矩,不用秤而是用竹筒來量的,一條杉木一筒銀子,請往筒裏邊裝銀子吧!”
袁崇煥這個辦法是利用了徐尚書昨天買杉木時,沒有講明價格和收款方式這一漏洞。徐尚書看著眼前這個不起眼兒的小孩,心想,袁崇煥這個小小的孩子竟會使出這種辦法來。所以,他氣急敗壞地說:“哪有如此收銀子的?”
袁崇煥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理直氣壯地說:“哪有你那樣計算杉木的規矩?”
徐尚書自知理虧,被問得啞口無言,無可奈何,隻得如數付了杉木款。紀昀
——嚴懲惡道士的神童
紀昀(1724~1805年),又名紀曉嵐,河北獻縣人,清朝內閣大學士,官居一品。在位期間主編了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文化典籍《四庫全書》。
公元1724年,紀昀出生在河北獻縣有名的紀家,從小就勤奮好學,是紀姓大族的小神童。
幼年紀曉嵐求學的塾館同一座道教的廟宇毗鄰。那寺廟內的老道士,表麵上道貌岸然,實為道德敗壞,極為好色之徒,常常偷看漂亮的女人,有時按捺不住,公然盯梢或調戲。在寺廟的牆外,有個大水坑,常年積水,是女人們洗衣裳的好地方。由於這個惡道士品行不端,所以,她們從不敢單獨到這裏來用水。
有一年大旱,井水枯竭,隻有這個大水坑還未幹涸,尚有半坑水可供使用,村上的女人們,不得不三五成群地結夥來到坑邊洗衣服。紀曉嵐上學經過廟宇時,幾次發現老道士趴在牆頭上,雙眼通紅,鬼鬼祟祟地朝水坑盯視,於是,他便想出一個好主意,懲治一下這個淫心太盛的惡道士。
一天中午,紀曉嵐看見幾個婦女又到坑邊去洗衣服,隨後跟去,悄悄溜進廟門。走到大殿前院的側屋旁,他用手指蘸唾液,將菱形窗格上敷貼的窗紙一點,化開一個小洞,眼睛湊上去窺看,隻見老道士正光著膀子呼呼地睡大覺,床旁的小凳上放著他的道帽。
曉嵐便輕輕推開門,躡手躡腳地來到小凳前,輕輕拿起道帽,頂在自己頭上,然後回身,輕輕帶上房門。走到院子裏,他搬了幾塊土坯放在牆頭之下,又在牆角撿了幾塊小石頭,腳踩住土坯,剛好能讓牆外水坑的女人看到道帽。接著,曉嵐將手裏的小石子接二連三地朝牆外的水坑方向扔去。
“哎呀呀,哎呀呀,哪個來搗蛋?”
“啊,是老色鬼,老道士!”
“死不要臉的東西!”
一陣吵罵聲遠遠地從牆外傳來。原來,曉嵐早就計算好距離,均勻準確地用力將石子拋出,那石子竟像長了眼睛,一個個落在水裏,濺得婦女們滿身滿臉都是水。婦女們朝石子投來的方向抬頭張望,隻見廟宇牆內的道帽一晃一晃,轉眼便不見了人影。女人們匆匆忙忙洗好衣服,端起衣盆邊罵邊走了。
曉嵐在廟內聞聲判斷已經得了手,便急忙跳下土坯,又悄悄推開側屋門,將道帽放回原處,又從原路走到廟門邊。他先從門縫向外張望,見女人們的身影已走遠了,便輕捷地跳出來,把廟門虛掩上,飛也似地溜了,躲在竹林裏遠遠地看“戲”。
一會兒,隻見婦女們帶著村裏的男人們浩浩蕩蕩奔向廟宇,道士哀求饒命的聲音很快從遠處傳來。
老道士經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後,再也不敢調戲婦女了。丘逢甲
——14歲的“東寧才子”
丘逢甲,清末台灣彭化苗栗縣人,近代詩人,抗日愛國誌士,有“東寧才子”之稱。
丘逢甲出生於清代末年台灣彭化的一個貧苦家庭。在父親的教導下,他4歲就能背誦《三字經》和《千家詩》,6歲能詩,7歲能文,家鄉一帶的人們都稱他為神童。
丘逢甲14歲時就去台南參加科舉考試。按照規定,要考賦、詩、詞各一篇,胸有成竹的丘逢甲一揮而就,不到兩個時辰便交了卷。
監考官見丘逢甲在考場考生中年齡最小,交卷卻最早,非常驚奇,又加試了一道詩題。誰知丘逢甲也馬上交了卷,監考官才相信他確有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