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劉伯溫
——10齡童妙計救鄉親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出生於南田武陽村(溫州文成縣南田鎮),明被有名的政治家、謀略家,後輔佐朱元璋,官至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鬱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鬱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後因奸臣陷害,憂憤而亡,後來被諡為"文成",他。
元朝末年,劉伯溫當時不足10歲。青田縣官府造了一個三千多人的“刁民”花名冊,準備按冊抓人,並上交給處州路總管。其實,花名冊中大都是交不起稅的農民。
劉伯溫父子對此十分著急,決心拯救無辜的鄉親們,就對父親說:“把花名冊燒掉不就得了!”父親問他怎樣燒法,劉伯溫說:“送花名冊的差人不是要經過我們武陽村嗎?”接著,把自己的妙計悄悄地告訴了父親,父親連聲說妙。
這一天,兩個送花名冊的差人來到武陽渡口,化裝成船夫的父親將他們渡過了河,並把他們領到家裏住宿。晚上,父親將二差人灌醉,差人將裝有花名冊的內衣也脫了,倒在床上,像死豬一樣地睡去。
到了半夜,兩個差人住的房子突然起火,不一會兒,整個房子已成了一片火海。兩個差人顧不上穿衣服,趕快跑出房子逃命,花名冊在火海中化為灰燼。劉伯溫一家號陶大哭,反訴說兩個差人喝醉酒而引起的火災。兩個差人灰溜溜地逃走了。
劉伯溫小小年紀就出奇計,燒了花名冊,解救了三千多鄉親。
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複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製。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鬱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誌。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劉伯溫的智慧和才能非常高,他的名聲非常大,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後被奸臣陷害,劉伯溫被解職歸田,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解縉
——6齡童戲對曹尚書
解縉,1369年生,1415年逝世,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書家。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江西吉水人,明朝著名作家,曾任進士和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主持撰修《永樂大典》。他自幼才華出眾,人稱小神童,從小就擅長對對子。
一天,私塾裏的小解縉摘下一朵鮮花,上課時放在桌上正在欣賞,一抬頭,發現老師正邁著方步向他走來,嚇得他忙把鮮花藏進衣袖裏。老師啞言一笑對他說:
“小子暗藏春色。”
小解縉深怕受到責備,急忙恭敬地對出下聯:
“大人明察秋毫。”
先生平素就喜歡小解縉,見他如此機敏,對答如流,不覺心中一喜,也就不再責備他了。
解縉家住在曹尚書家對麵。曹府的深宅大院裏一叢翠竹,正對著解家大門。春節時,小解縉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語言譏諷,意思是曹尚書家有竹無書,不是什麼書香門第,而我解家才是呀!
身居高官,備受人崇的曹尚書看後,哪能忍受如此奚落,一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光。小解縉看了,心中暗暗一笑,不聲不響地在原對聯下,不多不少地添上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看後,更是怒氣衝天,吩咐家人,把竹根全部刨掉,竹子沒了,看他還怎樣逞能。
小解縉看罷,又偷偷一笑,在下邊又各巧添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曹尚書看了,更是氣衝如牛,但又無計可施,隻好悄悄忍氣作罷,可心裏總不是滋味。後來他打聽出對聯是小孩子解縉所作,不勝驚訝,歎為神童。
曹尚書愛才心切,忙派家人送上請帖,約小解縉入府相見。小解縉進見這天,曹尚書故意不開正門,想戲弄他一下,找點心理平衡,便讓他從旁邊的小門進。小解縉心知曹尚書故意怠慢他,於是站在小門前就是不肯邁步,曹尚書得意地取笑道:
小人無知嫌路窄,
小解縉一聽,這分明在戲弄他以泄隱忿,便反唇相譏:
大鵬展翅恨天低。
曹尚書一聽,小解縉出語不凡,喻自己為搏擊萬裏的衝天大鵬,小門怎能容下,忙命家人開了大門。
從此,小解縉的才名傳遍鄉裏京城。
過了幾年,曹尚書想試試解縉有無長進,便邀請他到曹府赴宴。解縉剛來到門口,曹尚書便滿麵春風地迎接出來。指著門前的石獅子出了個上聯:
岩獅子頭頂石香爐何日卸下?
解縉笑容滿麵地脫口而出,對出了下聯:
泥判官手執生死簿幾時勾消。
曹尚書暗暗稱讚,哈哈一笑。
解縉被迎進中堂,牆上掛著一張“劉海戲金蟾”的畫,堂中桌上擺著一盤象棋,曹尚書又出個上聯:
地不掃,錢不撒,蟾不鳴,笑談畫中劉海,
以畫意出對,十分精巧絕妙。這時解縉看了看桌子上的棋盤,立刻又對出了下聯:
車無輪,馬無腳,炮無煙,悶殺陣內將軍。
解縉對得更是奇妙絕倫。
曹尚書不甘心栽到小孩子手裏,心服口不服地又指著棋盤出了個奇聯:
天當棋盤,星為子,誰人敢下?
解縉心中一驚,這上聯立意高遠,氣韻不凡,定要認真對好,他不動聲色地略思片刻,一字一頓地對出了下聯:
地作琵琶,路成弦,哪個能彈?
曹尚書見解縉才華非凡,便哈哈大笑,相讓入座。入席後,曹尚書見解縉身穿一件綠袍子,其色近於蛙綠,忽然又得一上聯:
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
解縉一時未找到對句,正思索間,仆人送上一道菜:一盤大紅對蝦,他見尚書穿的那件紅袍,正似蝦色,猛又聯想到曹尚書送客時總要點頭彎腰,有了,一個下聯對了出來:
落湯蝦子著紅袍,鞠躬如也。
這個曹尚書絕非等閑之輩,他雖然屢被小解縉嘲笑奚落,但能世事豁達,不計一時之小忿,把女兒許配給他。
解縉憑其才華,曾任翰林學士,任翰林學士時,主持修編了《永樂大典》,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等佳作。李東陽
——小神童與皇帝對詩
李東陽(1441-1516)明詩人, 湖南茶陵人,字賓之,幼時以神童稱,8歲時便當了順天府的府學生。明天順八年(1464)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中,曆官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先後預修《英宗實錄》、《憲宗實錄》。尋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正德時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李東陽自幼聰慧,才華出眾,童子試後,皇帝要當麵考考他(稱殿試)。於是父親帶領他由長沙長途跋涉來到北京。殿試那天,小東陽由父親領著去拜見皇帝。當小東陽走到宮門的高高門檻時,他那兩隻短短的小腿,怎麼也邁不過去。坐在大殿上的皇帝,望著他那副童真的小樣子,就笑著順口出了個對子:
神童足短,
小東陽一聽皇帝出了上聯,立刻應聲答道:
天子門高。
皇帝聽了,龍顏大悅。皇帝把他抱在腿上,而父親隻能站在階下。皇帝一看這情景又故意難了一下小東陽,口出上聯:
子坐父立,禮乎?
這確實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子坐父立,不合乎“以孝為先”的禮節,可這也難不住機靈的小東陽,他應聲答道:
嫂溺叔援,權也。
意思是,如果嫂子不幸落水,小叔伸手去搶救,在非常情況下,隻能如此,是顧不得封建禮法的。
皇帝一聽更加高興,隨後又出了一個上聯:
螃蟹渾身甲胄,
說的是螃蟹的殼兒很硬,像是披著鎧甲的大將軍。小東陽似乎未假思索,立刻對答:
蜘蛛滿腹經綸。
是說蜘蛛一肚子粘絲,就像那滿腹學問的學者一樣。
三個下聯都對得那樣的流暢自然,天衣無縫。皇帝十分滿意,連連稱讚:“真是個神童啊!”楊慎
——妙答皇上聯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廷和子。朝代正德六年廷試第一,授修撰。
他自小勤學,五六歲時就讀完《詩經》,對唐宋名家的詩文也通讀了不少。
有一年夏天,他正在池塘裏遊泳,正好縣令從此路過,衙役們鳴鑼開道,他也不回避。縣令火冒三丈,喝令楊鎮上岸。不料小小的楊慎不聽他那一套,在池塘裏就是不出來,縣令毫無辦法。於是,縣令則差役把楊慎的衣服掛在塘邊的一棵古樹上,並說:“我給你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本官就饒你無事,否則我要處罰你!”楊慎在水裏露出小腦袋說:“大人請講。”
縣令說:“千年古樹為衣架。”
楊慎信口答道:“萬裏長江作澡盆。”
縣令一聽,對得這麼好,便令人將衣服取下來,給了楊慎,並讚揚他有出息。後來人們知道了這個楊慎和縣令對對子的故事,就把楊慎遊泳的池塘稱為“娃娃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