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舍身救母

史元鎮,明朝江蘇宜興人,早年喪父,性格頑皮。他在15歲時為了救失火的母親,獻出了年幼的生命,被當地傳為佳話。

明朝江蘇宜興地方,有一少年叫史元鎮,雖已十五歲,卻常貪玩。每日讀書歸來,總和三四個同伴,在場院空地上踢球不止。

宜興地方的泥土,性多粘糊,所以當地人民建窯燒上,製成各種陶器,成為江南名產。史元鎮家周圍,就有窯爐不少,場上路邊,都是泥坯,也有燒成的器具。

史元鎮卻不管這些極易破碎的東西,依然與同伴你來我往地猛踢,終於一球飛去,把堆疊著的陶器打翻,碎片落了一地。

窯戶人家自然去尋找他的母親要求賠償。他母親早年喪夫,靠在家紡紗織布撫養兒子,如今兒子闖禍,少不得要拿出銀錢,一麵還得給人家講許多好話。等事情平息了,她也不由憤怒異常。

史元鎮被叫進屋裏,母親命他跪下,拿起竹條,就往兒子身上打去。史元鎮雖說貪玩,卻極孝順母親,母親打他,從來不頂嘴,不逃,也不哭。可今天剛剛打了幾下,忽然淌下眼淚來。

他母親不禁奇怪,停住了手,問道:“平日打你,並不哭,今日卻作什麼怪來?”

史元鎮邊哭邊說:“平日母親打兒,痛到心裏;今天母親打兒,已無以往的力氣,聲音響卻不痛。想到母親年老力衰,這才禁不住哭了。”

聽到兒子這幾句體貼入微的話,他母親丟掉竹條,忍不住扶起兒子,母子倆抱頭大哭起來。

自此以後,史元鎮改掉了貪玩的缺點,空閑時候,不是讀書寫字,就是幫母親做些家務,母子二人平安度日。

一年後的冬天,史元鎮正在私塾讀書,忽然有人奔來驚呼:“史……史……你家失火了!”

史元鎮當即跳了起來,飛奔回家,隻見自家的屋子已成一片火海,他大聲呼喚:“媽媽,媽媽!”隻聽屋內有微弱的回聲。

這時,火勢越來越大,屋頂上的茅草全已燒土,屋梁也已燃燒著在一根一根地往下掉;周圍鄰居雖在取水撲救,也無濟於事。

史元鎮哭叫著正要竄入屋內,被鄰家一位大爺攔腰抱住,說進去危險,不能再喪失一條性命。史元鎮那裏肯聽,身體一扭,擺脫了老人,一個箭步,跑了進去。

但是,他再也沒有出來。

火被撲滅之後,人們從破瓦礫中看到:史元鎮與他母親兩人倒在一起,他的一雙手正緊緊握住母親的手腕,至死也沒有鬆開。

當地的人們見了怎不悲痛,隆重地把他們母子安葬在原地,墓前還樹立了碑石,詳細寫了經過,以紀念這個少年。徐霞客

——遊遍天下的小旅行家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末年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從小就對旅行充滿了摯愛,著有《徐霞客遊記》。

江蘇省江陰縣位於長江下遊的南岸,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這裏四季氣候怡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公元1586年,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出生在這裏。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的祖上幾代均是讀書人,可他父親徐有勉卻選擇了另一條路,遊曆祖國的山川河流,是當地著名的隱居學者。

徐霞客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對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文感到特別乏味,他夢想著有一天,能像父親和那些古代旅行家一樣,遠走高飛,遊曆天下。

父親房間有許多關於古代旅行家故事的書籍,徐霞客常悄悄地拿出來看,裏麵許多驚險、新奇的故事情節,令年幼的徐霞客著迷,他向往自己有一天也會經曆那些驚險與新奇。

有一次,他竟將書帶到學館去看,先生在講台上口若懸河,可他卻在下麵看得津津有味,先生發現後十分生氣,對他說:

“徐弘祖,你在看什麼,像你這樣不好好學聖人經文,在上課的時候看這些無聊的閑書,有希望求取功名嗎?”

徐霞客理直氣壯地說:“我長大後要做穆天子、司馬遷、班固那樣的人,遊曆天下。”先生對徐霞客的無禮感到十分氣憤,向徐霞客的父親陳述了徐霞客的無禮行為。父親聽後,沒有打罵兒子,而是耐心地教導兒子說:

“孩子,你還小,需要在學館裏學習,等你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後,再去讀其他的書籍,不是更好嗎?”

徐霞客卻固執地說:“父親,孩兒對四書五經一點興趣都沒有,那些書實在太死板了。”

父親聽後臉色越來越難看,憑心而論,徐有勉更希望兒子走仕途之路,隻有這條路,才能當官,才能光宗耀祖。可眼前的兒子卻無心於功名利祿,這可真讓徐有勉左右為難。

懂事的徐霞客看出父親的心事,便對父親說道:

“好吧,父親,我以後會用功讀書的。”

轉眼,徐霞客到了考秀才的年齡,他的地理、曆史知識越來越豐富,而且興趣越來越濃,但對經文八股卻越來越淡漠,迫於父母之命,他到縣城應試。

考試前,徐霞客遊覽了君山,並登上了望江樓。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他情不自禁的喊道:

“多麼雄奇壯觀的景象啊!”

身後一位老人問道:“小夥子,你喜歡長江水?”

徐霞客連忙點點頭。這位慈祥的老人給他講了許多江岸景點的由來,他說:“蟠龍山是武則天登基時黃龍在山頂蟠了3天而得名,鳳凰山是一位石匠從崖岩中鑿出了玉鳳凰……”

老人的故事娓娓動聽。徐霞客見老人知道這麼多事情,忙問:

“老人家,聽說長江水是從西蜀流出來的,是這樣嗎?”

“書上說它是從岷山西北發源的,可那地方實在太遠,還沒聽說過有誰到過那裏。”老人平靜地回答。

岷山西北真是長江的發源地嗎?源頭的景象一定更加令人神往,要是我能到那裏去親眼看看該有多好!”

徐霞客的心似乎已經飛向巍峨的山嶺、奔流不息的江河,他暗暗下決心:

“總有一天,我要去長江的源頭,我要遊遍祖國的江河山川!”

考試結束了,徐霞客榜上無名。回到家裏,雖然父親仍然督促他繼續讀書,來年再考,可他對功名已沒有興趣了。

等父親一出遠門,他就到父親的藏書樓,邀遊在書海中,如饑似渴,孜孜不倦。

有一天,一位客人正和父親談遊覽太湖包山的經過,還說到了山上的林屋洞,客人便向父親求教,道:

“徐先生,聽說書上記載,林屋洞很長,可以通向四方,不知是哪四方?”

父親緊鎖雙眉一時記不得了,這時徐霞客連忙對客人說道:

“大叔,你說的是《郡國誌》吧?上麵記載說,林屋洞東通王屋,西達峨嵋,南接羅浮,北連岱嶽。”

父親十分驚訝,想不到兒子對地理知識如此熟悉,簡直是倒背如流。看來讓兒子走仕途之路是白費心機了。

經過這件事後,徐有勉思量再三,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

“弘祖,你已經長大了,看得出你的心思不在功名上,父親也不再勉強你,不過你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艱辛而又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路啊!”

徐霞客聽完父親的話,像見到了雨過天晴的太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信心十足地對父親承諾道:

“爸爸,隻要能遊曆天下,再苦再累,兒也心甘情願。”

從此,徐霞客告別了四書五經,在父親的指導下,刻苦鑽研地理知識,這些知識為徐霞客遊曆祖國的山川河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霞客一生從事地理考察,寫下了大量的日記,後整理造冊出書,這就是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為我國的地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成珠

——14歲節食孝母

鄧成珠:清代泰寧人。從小家境貧窮,他就當傭工孝敬母親。他母親眼睛瞎後,他便節食用以給母親吃。母親去世後,他日夜長哭,令人們非常感動。

鄧成珠,清代泰寧人。他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父親因勞累過度,病死了。母親便拉扯著他過日子。成珠是個懂事的孩子,到他十四五歲的時候,見母親整天給人家織布掙幾個錢,非常辛苦,就決定到幾裏之外的一個姓廖的地主家做長工。一來不再呆在家裏白吃飯,二來也掙點兒錢,讓母親清閑清閑。母親看他年紀小,不同意,成珠說:“母親,我現在都是大孩子了,我應當為你分擔家庭的重擔。以後,我一定讓您過上好日子。”

成珠主意已定,母親怎麼也拗不過他,就同意他去廖家幹活。在廖家,戍珠又有眼色,又能老老實實地幹活,大家都誇他是個勤快的好孩子,主人也很滿意。

成珠日夜忙碌的同時,還時刻惦記著家裏的老母親。一天,他向主人肯求說:“老爺,我在這裏吃得飽睡得暖,可我還有個老母在家挨餓受累。您能每天多賞我一碗飯,讓我帶回家送給母親吃嗎?”

主人聽了,覺得兒子惦記著母親也是正常的事,

就同意了。從此後,成珠幹活兒更賣力氣了。無論什麼髒活累活都搶著幹。每到吃飯的時候,成珠就跑幾裏地回家給母親送一次飯。母親吃上了兒子送來的飯,心裏高興極了。

後來,因為成珠的母親給人家織布太辛苦,把眼睛累瞎了。怎麼辦呢?成珠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就把她接到他做長工的村裏來。他和幾個夥伴在村邊搭了一個草房,就讓母親住在裏邊。這樣,他送飯就不用來回跑了。可每次吃的時候,他得一口一口地喂母親,這樣反而用的時間更多了。有時候,還耽誤了主人家的活兒。

時間一長,主人的妻子不高興了,就對丈夫說:“鄧成珠一個人在咱家幹活,咱們得管他們兩個人的飯,時間久了,還不把咱家吃窮了。”

主人一聽,也是,三天五天可以,日子一長,豈不是大吃虧了嗎?於是,就對成珠說:“成珠,今年地裏收成不好,再說我們家也不太富裕,實在供不起你母子倆吃飯,從今後,就給你一碗飯。巴!”

成珠一聽,猶如睛天霹靂,一碗飯怎能夠兩個吃呢?可他又不能和主人爭辯,隻好點點頭。從那一天起,成珠每次吃飯都吃一小半兒,把一多半兒送給母親吃。母親問他:‘怎麼最近飯少了?”成珠就瞞著母親說:“現在活累,我吃了一點兒母親的飯,因此您的飯就少了。”母親聽後,說:“我少吃點沒關係,反正也不能幹活;你可千萬不能吃少了,年紀輕,活兒又累,要把身子骨弄壞了,那是一輩子的事。”成珠暗暗掉下了眼淚。

其他的工友見主人這麼吝嗇,又看到成珠這樣寧願自己少吃飯也要讓母親吃,大家很受感動,於是,大家就都分給他一點兒,讓他帶回去吃。後來,成珠的母親癱瘓了,成珠就更忙了。他不但要給主人家幹活,還要拿出一定的時間照顧母親。他一回到家,就幫看母親翻翻身,伺候大小便。過一些日子還給母親擦擦身子。夜裏,還坐在母親身邊,說會兒話,聊聊村裏的事兒。母親雖然有病在身,但過得很愉快。周圍的人見了,都稱成珠是個大孝子。

過了幾年,成珠的母親去世了,成珠總在母親的坎上痛哭流淚,別人見了都勸他說:“不要太傷感了,你母親活著時,你照顧得很好,也算對得起老人家了。現在她去世了,人死不能複生,你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呀!”成珠說:“我母親活著的時候,沒吃沒喝,生病受累,我怎能不傷心呢?”

幾天後,鄧成珠不見了,他離開了這個令他傷心的地方,不知到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