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楊慎路過私塾,老師正訓斥一個學生,楊慎上前詢句。老師說:“我今天早上出了一個下聯,讓這個學生寫出一個上聯,一天還想不出來,你說能不讓老師生氣嗎?”
楊慎聽了,問道:“不知老師出得什麼下聯?”
“穀黃米白飯如霜。”老師說。
揚慎思忖了好一會兒,也想不出合適的上聯,就在心裏記下了。
後來,楊鎮隨當大學士的父親楊廷來到京城。一天,弘治皇帝宴請百官,楊慎跟著父親也來了。當時正值隆冬季節,火盆中的木炭正燃燒著熊熊烈火。弘治皇帝來了雅興,對眾官說:“朕有一聯,看你們誰能對上。”於是吟道:“炭黑火紅灰似雪。”
眾臣聽了,都覺得是個好聯,個個低頭沉思,就是對不上來。
“我來對!”一個童聲傳來,大臣們都扭頭觀看,原來是個孩子,不由地驚愕起來,連皇上也覺得驚異。楊慎上前走了兩步,從容對道:“穀黃米白飯如霜。”
弘治皇帝一聽,下聯對仗工整,不禁拍手叫好,連聲稱讚:“對得好,對得好!”
其實楊慎說的,正是私塾老師出的那個下聯,他一直還牢牢地記著,現在用在這裏,真是恰到好處。楊慎的名字很快傳遍了京城。戚繼光
——少年立·誌為國除寇
戚繼光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 晚號孟諸。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生於魯橋(今山東濟寧東南)。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登州城外的海灘上,一群小朋友正在玩軍事遊戲。他們用沙子築成一堵很高的城牆,在兩旁又築起兩座營壘,插上許多用彩色紙做的各種旗幟。然後他們分成攻、守兩方,開始“作戰”了。
攻的一方是幾個扮作倭寇(日本海盜)的小朋友,都光著身子站在海水裏;守的一方小朋友都埋伏在“城牆”後麵。指揮防守的是七八歲的戚繼光,他把小夥伴招集到一起,悄悄地對他們說:咱們這樣……”小夥伴們都高興地點點頭,帶著他們的木刀、竹劍,悄悄地趴伏到“城牆”旁的兩座“營壘”後麵。
一切都布置好了,戚繼光對“倭寇”們高聲喊道:“開始了!”
“殺!”“倭寇”們揚著手裏的木刀、竹劍衝了過來。他們爭先恐後衝進了“城牆”,發現一個人也沒有。
“包圍,捉活的!”戚繼光大喊了一聲,埋伏在‘管全”後的“官兵”們立即從兩旁合攏過來,把“倭寇”全包圍住了。經討一番“廝殺”,“倭寇”一個個都束手就擒了。
戚繼光坐在一個高高的沙堆上,其他的‘官兵”分列兩旁,開始審問“倭寇”。
戚繼光怒目圓睜,大聲喝問道:“你們為什麼要侵#巳我國!”
一個“倭寇”頭日戰戰兢兢地說:“我們想搶你們的東西。”
“你們為什麼要放火燒我們老百姓的房子!”戚繼光又問。
“喲了分散你們的注意力,逃避追捕。”“倭寇”頭目回答說。
“你們為什麼要捉我們的老百姓!”
“把他們當人質。”
“好大膽的倭寇,竟敢到我國來殺人放火和搶劫,真是罪該萬死!都推出去,給我砍了肝’
“倭寇”都被“殺死”了,小夥伴們嘻嘻哈哈笑起來。
原來明朝時,日本倭寇經常在我國沿海一帶侵擾,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為了防止倭寇的侵擾,明朝政府在沿海設置了許多防倭的軍事機構。戚繼光一家從他曾祖父一代起,一直擔任登州衛指揮金事一職,為防禦倭寇作了很多工作。他父親還常常教育戚繼光要好好讀書、練武,長大以後能保衛祖國,所以戚繼光從小就立誌要消滅侵害我國人民的倭寇,他一麵用心念書、練武,還常常組織小夥伴做消滅倭寇的遊戲。
戚繼光十六歲時,父親去世,他正式擔任了登州衛指揮金事。以後,戚繼光一直馳騁在打擊倭寇的戰場上,從山東到江蘇、浙江、福建,到處轉戰,為防禦和消滅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宋應星
——15少年脫衣換書
宋應星(約1587—1661)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他編著的《天工開物》一書,科學地總結了農業、手工業、冶鐵業等多方麵的生產實踐,早在19世紀這本書就以《中華帝國古今工業》為書名,被介紹到歐洲。這是一部影響巨大的科學著作。
宋應星從小熱愛科學,非常喜歡讀關於生產實踐和自然科學的書籍。
在他十五歲那年,聽說宋代沈括的《夢溪筆淡》是一部價值很高的科學著作,於是他就渴望著能讀一讀。每見讀書識字的親友或鄰居,他都急切地詢問人家是否有這本書。
有一天,他聽說鎮上的文寶齋書鋪剛購進一批新書,就急匆匆趕去買書;可是書架上擺的都是四書五經,沒有《夢溪筆談》。
店老板見這位少年在書架旁找來找去,心中暗暗納悶:這麼多經書他不買,這是要找什麼?
店老板上前詢問才得知他要買《夢溪筆談》。店老板告訴他,現在人們都讀四書五經,為的是考取功名,科學方麵的書即使進貨也沒人買。宋應星隻好沮喪地離開了文寶齋。
宋應星在往回走的路上,腦子中一直在想那本書,到哪去找?唉,找本書真難呀!他長歎一口氣,無奈地搖著頭。
他一邊走,一邊想,隻聽“哎喲”一聲,撞到前麵一個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經撒了許多米餜。
這時宋應星的心思從《夢溪筆談》回到眼前,他連聲道歉,急急忙忙地彎下腰幫那位行人撿米餜。
撿著撿著,眼前一亮,包米餜的廢紙上竟有“夢溪筆談”一行字!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忙向那人詢問米餜是從哪兒買的,好去尋找這本書。
宋應星一口氣跑出好幾裏路,才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地追上了賣米餜的老漢,要出高價買老漢包米餜的廢紙。
老人見他愛書心切,就掏出一本舊書給了他,原來是部殘本的《夢溪筆談》,書少了後半部。老漢告訴他這書是清早路過南村紙漿店時向店老板討來的。
宋應星又一路跑著趕到紙漿店,可那半部書已經和別的舊書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準備打成紙漿。
宋應星急得搓著手在水池邊轉來轉去,心痛地望著水池裏的書,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拉住店老板的手,急切地說:
“求求您,幫忙把《夢溪筆談》那本書從水池中撈上來吧。”
說著,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錢,擺在老板麵前,又脫下衣服抵作酬金。
老板不解地說:“孩子,這一池廢書也不值這些錢啊!”
宋應星向老板講述了自己找這本書的經過。老板被這種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趕忙讓工匠下水池從散亂的濕紙堆中找齊了那半部書。
宋應星捧著濕淋淋的書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頁頁分開,晾幹,裝訂好。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書!
宋應星從《夢溪筆談》這部科學著作中學到了天文、數學、植物、化學等多方麵的知識,為他以後編寫《天工開物》一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時珍
——看鬆辨茯苓的少年
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傑出醫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人。著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卦考》、《五髒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其中《本草綱目》是我國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公元1518年,李時珍出生於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的醫學世家李家。
李家幾代從醫,祖父是個走街串巷的遊醫,有豐富的治療經驗。父親李言聞是當地有名的醫生,對醫藥學頗有研究。
幼年的李時珍身體瘦弱多病,但經過父親的精心調治,10歲左右身體漸漸恢複,並越來越強壯。
李時珍經常跟隨父親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藥,幫助父親抄寫藥方,自幼就獲得了許多藥草知識,並深切體會到人們對醫生和醫藥知識的迫切需要。
在科舉製度盛行的明朝,一般殷實人家都讓子弟讀經書,作八股文,以便獲取功名。
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常常被人看不起。李言聞也不希望兒子繼承自己的醫藥事業。在父親的教導下,李時珍14歲那年考取了秀才。
但李時珍並不熱心功名,相反他特別喜歡醫藥學,常常背著父親攻讀醫藥書,幸好父親還算通情達理,不再強迫他去走光宗耀祖的仕途道路,於是李時珍就一心一意研究起醫藥來。
1532年,為了考察入藥的植物,李時珍決定外出親自采訪藥草。他與師弟龐憲同行,有時搭船,有時坐車,有時騎驢,有時徒步,到了一個城市或者一個比較大的村子,他便住下來,尋訪本地名醫。
有一天,他們騎著驢,跑進一條山道,見兩旁山穀裏生滿了鬆樹,一個個身如鱗甲,葉似豬鬃,都是生長了幾十年幾百年的高大老鬆。他們邊走邊看,一會兒,李時珍開口說:“龐憲,你瞧,這裏的鬆樹同剛才見到的不一樣,都長得幹巴齜裂的。”
龐憲抬頭,見前麵樹林裏,果然有幾棵鬆樹,葉子都已凋黃,隨口答道:
“怕都是病鬆吧!”
李時珍搖搖頭,說:“這不是平常的病鬆,那樹根下麵的土為什麼都是泡的,我猜那裏麵有茯苓,我們過去挖起來看看。”
說著,李時珍下了驢,龐憲也從驢背上跳下來,從馱袋裏抽出一根小鶴嘴鋤,跟著師兄走進了鬆林。
李時珍圍著樹走了兩圈,看了看土色,選定了一塊地方,指給龐憲看,龐憲就用鋤頭使勁地挖。
那趕驢的這時從後麵趕來,見龐憲力氣小,挖得不深,便接過鋤頭掘了下去。
他挖了一會兒,果然挖出一顆有番薯大的褐皮茯苓來。
龐憲高興地說道:“書上說,多年鬆脂化為茯苓,就是這個吧!”
李時珍看到鬆林裏很多鬆樹都已凋敗,便指著這些鬆樹對龐憲說:“這裏的茯苓都是人種的,你瞧這一片全是。這裏一定有種茯苓的人家。”
他們趕到鎮上,尋了一家旅店住下。李時珍便帶著龐憲出去尋訪。走進了第一家,才問了一句“你們這裏的茯苓近來收成還好嗎?”那個老人本來是笑臉相迎,可一聽他的話便變了臉色,用目光上下打量一番,然後冷冷地說:
“那可不知道,我們早就不種這個了。”
李時珍—連問了幾家,都是這個情形:大家見他打聽茯苓,對他都沒有什麼好言好語。李時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隻得回到旅店,他百思不得其解。
店家從趕驢人那裏,知道李時珍是個出來采訪藥草的醫生,見他在藥農家裏碰了釘子回來,便笑著說:
“你要問話,為什麼不先說明你是幹什麼的,他們一定以為你是官府裏派下來查茯苓的了。”
李時珍忙問什麼原因,店家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他:
這兩年,京裏的皇帝和大官大府都興吃茯苓,說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壽,卻又不要小的要大的,讓各地尋找。這裏的官府要藥農交大尺寸的,可是,大茯苓哪裏隨便會有?交不出,官府就幾次三番地派人來催,弄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店家說到這裏,笑道:“你趕上這個時候去問這個東西,誰還會回答你?現在我去替你說說,就沒事了。”
經過店家說明,李時珍再去訪問,果然,藥農們對他便另是一番款待。李時珍要了解的事情,也都一一弄明白了。
李時珍用畢生的精力,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遍嚐百草,尋訪名醫,搜集民間藥方,並作了大量研究,撰寫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最終成為明朝傑出的醫學家。史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