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諸葛恪

——機智靈活,添字得驢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諸葛恪是吳國名臣諸葛瑾(諸葛亮兄長)長子,從小即有才名,平日辯難析疑,少有人及。

古時候有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叫諸葛恪,他的父親諸葛謹,字子瑜,是西蜀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長兄,在東吳做官,為人忠厚老實。

一天,東吳國君孫權大宴賓客。諸葛謹帶著年僅七歲的諸葛恪赴宴。

席間,孫權叫過一個手下,低聲吩咐了幾句。手下忍住笑,得令而去。

不一會兒,下人從花園裏牽進一頭驢。驢臉上掛著個長長的標簽,上麵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

原來孫權是借此開諸葛謹的玩笑,因為諸葛謹臉長得長長的,很像驢臉。

百官看了哄堂大笑,有些人還在臉上比畫,朝諸葛謹指指點點。忠厚老實的諸葛謹頓時滿麵通紅,手足無措。

諸葛恪見了,離開座位,跪在孫權麵前請求道:

“主公,請允許我添上兩個字,好嗎?”

孫權早聽說諸葛恪聰明,正要考考他的本事,當即命左右捧出文房四寶。

諸葛恪在標簽上寫上了“亡驢”二字。這下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利權大喜,拍拍諸葛恪的肩,說:

“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機靈鬼!好,這毛驢就賞給你們父子吧!”

過了幾天,諸葛恪參加孫權舉行的宴會,再次見到了孫權,孫權問道:

“你父親和你叔父哪個更有才能?”

諸葛恪回答說:“我父親好一些。”

“為什麼?”

“因為我父親知道為誰做事,而我叔叔不知道。”

孫權大笑起來,叫諸葛恪各向大臣們依次敬酒。

當斟酒到老臣張昭麵前,張昭已有幾分醉意,不肯再喝,並說:

“這不是尊敬老人的禮節。”

孫權對諸葛恪說:”你如果能使他理屈辭窮,那麼他就應當喝酒。”

諸葛恪於是反駁張昭說:

“過去師尚父九十歲時,還執旗搏鉞,仍然沒有叫老。如今帶兵打仗的事,將軍在後,吃飯喝酒的事,將軍在前,怎麼說不敬老呢?”

張昭無話可說,於是滿滿喝了一杯。

孫權覺諸葛恪不尋常,後來開始逐漸安排他做些具體事,諸葛恪都能很好的完成。

諸葛恪長大後,才能更為突出,軍事上也很有智謀,逐漸成為東吳的重要將領,後來陸遜死後,諸葛恪升為大將軍。

孫權死時,征召諸葛恪以大將軍身份兼太子傅,並把年幼的孫亮托付於他。華佗

——下定決心,濟世救人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13年(公元208年)。

華佗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神醫。在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媽媽就離開了人間。那一天,華媽媽正繡著花,突然就暈了過去,以後就一直臥床不起。華佗請了好幾位醫生來給她治病,可那些大夫一看到華媽媽的病狀,都搖搖頭走了。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華媽媽不久便去世了。華佗很愛媽媽,他的死令他非常傷心,趴在墳頭上哭了很久很久……正是在這一天,華佗暗暗地下定了一個決心:自己將來長大後一定要做個本領高超的醫生,救死扶傷,給天下所有的病人消除痛苦。

當時,在遠處深山裏有一座叫作“瓊林寺”的廟宇,據說那裏的長老醫道十分高明。華佗安葬了媽媽之後,就決定到瓊林寺去拜師學醫。瓊林寺離華佗位的村莊很遠,當時的交通又十分不方便,他隻能徒步走到那裏去。一路上,他爬山越嶺,涉水穿林。鞋底磨破了,就拔些茅草編成草鞋,穿上繼續走;幹糧吃完了,就采些野果子充充饑,勒緊褲帶再趕路;走困了,走乏了,就大地作床天作被,在草叢裏、曠野上躺一會兒……就這樣,他走啊走的,終於來到了瓊林寺。瓊林寺裏的長老看見華佗不辭辛苦、不畏艱險地來到這裏學醫,心裏十分感動,覺得他是一個有誌氣、有抱負的孩子,便收他做了徒弟。

一開始,長老隻讓華佗幹一些雜活:給病人燒水啦、送飯啦、洗衣服啦……但不管活兒有多累有多髒,華佗,總是認認真真地去幹,從來也不叫一聲苦。但是,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到這裏來的目的,所以,他在幹雜活的同時,總是十分留心觀看長老是怎樣給病人看病配藥的,然後反複尋思、反複揣摩,並—一記在心裏。

終於有一天,長老對華佗說:“孩子,你有誌氣,肯吃苦,又肯鑽研,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大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開始教你治病的方法。”華佗聽了這番話,心裏別提有多高興啦!他誠懇地對長老說:“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好好學醫,做個好醫生!”

長老讚許地點點頭,把華佗領進了一間屋子。那間屋子裏置放著好幾個大書櫥,書櫥裏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各種各樣的醫書。長老拍了拍華佗的肩膀,指點著這些書櫥,語重心長地說道:“孩子,這可是一座大寶庫呀!到了這裏,你就得勤奮努力一絲不苟地發掘寶藏,絕不可空手而歸啊!”華佗連連點頭說:‘師傅,我會記住您的話,我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讀這些書!”從此以後,他一邊刻苦讀書,一邊認真跟長老學醫,醫術一天天高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