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班超

——投筆從戎建功業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東漢明帝時,北方匈奴猖獗,屢次進犯邊境,漢朝不得安寧。明帝決定采取招撫西域的政策,與匈奴西邊的各屬國和好,截斷匈奴的右臂,削弱它的勢力,然後集中兵力專攻匈奴,使北部邊境得到安寧。

實行這樣的政策,非選派一名具有深謀大勇的人出使西域不可。後來終於選到了這樣的人才,就是少年大誌、文武雙全的小將班超。

班超出身於書香之家,但由於家庭生活貧寒,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勉的好習慣,能吃苦耐勞。

少年時代的班超,與哥哥班固一起跟父親讀書。在良好的家庭條件、優越的讀書環境熏陶下,班超博覽群書,機敏聰慧。在讀史書時,班超特別崇拜通西域有功的張騫和傅介子。他從小就立誌以他們為楷模,為加強中原與西域的聯係而建功立業。

父親病逝後,班超與哥哥一起肩負起繼承家業、上敬老母下撫少妹的重任。沒想到,漢時帝永平五年,哥哥班固因私修國史罪被投入京城的大牢。班家遭此飛來橫禍,老母親頓感天旋地轉、身心俱碎。

這時的班超心急如焚,在安頓好老母與小妹之後,他便日夜兼程奔赴洛陽,去救哥哥。

他經過千辛萬苦,得以麵見皇帝,他對漢明帝說:

“我哥哥承父業修《漢書》,目的是頌揚漢朝,光大漢德,絲毫沒有誹謗朝廷之意,別人的告發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誣告。”

班超有力的申辨,引起了皇帝對班固一案的重視,班固很快就被無罪釋放,而且還被任命為運台令史,留在京城繼續撰修《漢書》。

與此同時,漢明帝對體魄魁偉、儀表堂堂、思維敏捷、口才很好的班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班家母子四人住進洛陽後,生活更加艱苦,班超隻得去替官府抄寫文書。

有一次,他抄完一份文書,憤然將手中的毛筆狠狠地下一摔,感慨地說:

“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殺敵報國,怎能老死書房!”

周圍的同事們先是一愣,接著有人起哄:“引看不出班超這窮小子,連飯都吃不飽,還想去立功受封呢!”班超看了他一眼,一言不發走了。

公元73年,漢朝派遣竇固等人統領四路大軍征伐匈奴。班超認為這是他施展抱負的機會,他毅然告別筆硯,請纓參戰,而漢明帝沒有忘記當年那個為哥哥辨明冤屈、有膽有識、威武堂堂的少年人,欣然同意班超從軍。

班超終於可以一展雄風,實現自己的理想了,不久他就被提拔為一名中級將領,聞名軍中。這次朝廷派人出使西域,又選中了他。

班超一行36人來到了鄯善國(本名樓蘭國,今新疆若蕪縣境內,位於古代通往中東的通道上)。國王見是漢家天子的使臣,極其殷勤地款待,禮節也非常周到。可是過了幾天,鄯善國王態度突然冷漠。

班超說:“我想是匈奴也派使者來了,鄯善王一時還拿不定主意,所以禮節就不如以前。作為使者應該從細微末節上找出根由,何況情況不是很明顯了嗎?”

話剛說完,正好國王派差役送飯菜來,班超猛然問他:“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他們住在哪裏?”

國王本來關照過不許泄露消息,班超突然問起,差役還以為他早已知道,不好再隱瞞,隻得和盤托出。班超就將差役留了下來,不放他回去。又把帶來的30多位隨從召攏來,對大家說:

“你們隨我遠道來西域,都是為了建立大功。但匈奴使者才來幾天,國王已經變卦,倘若把我們拘留起來,討好匈奴,恐怕我們的屍骨都要喂豺狼了,該怎麼辦才好?”

隨從們都說:“我們願與您同甘苦,共生死,一切聽從您安排!”

班超說:“現在,隻有趁著黑夜,火攻匈奴使者。他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必定驚恐;若是把他們殺了,鄯善國王自然喪膽,我們的大功就可告成了!成敗就在今夜,你們是否配稱壯士,立刻可見分曉!”

隨從們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勇士,聽他這麼一說,個個奮勇爭先,上前請命。班超吩咐大家準備停當,等到半夜,正巧北風大起,飛沙走石。

班超說:“這是上天助我成功!前進則生,後退則死,大家一起跟我走吧!”

班超將30多人分作兩隊,命10人帶著鼓繞到匈奴人的帳篷後麵,吩咐他們一見火起,便猛力擂鼓;又命20人帶了弓箭器械,埋伏在帳門兩邊。他自己帶領幾個騎手,順風放火。

火光一起,鼓聲大振。匈奴使者從夢中驚醒,嚇得六神無主,走投無路。仆從們更加惶恐,頓時亂作一團。

班超衝在前麵,闖入帳中,殺死了匈奴使者,又連殺三個隨從;埋伏帳前的漢兵一齊擁上,殺死3O多人,一麵放火燒營,把100多個匈奴人一齊燒死。

班超派人去把鄯善國王召來,取出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國王嚇得臉色灰白。班超又將他撫慰一番,叫他從今以後,不得與匈奴交往,否則,這顆首級就是他的榜樣,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從此,鄯善國一心與漢朝和好。張衡

——童年通天文的科學家

張衡(142~212),東漢時期發明家、科學家、文學家。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第一次證明了月食的成因。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10歲時,能夠熟讀《詩經》,並能背誦並理解文中意思。

東漢章帝建初3年,即公元78年,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田野荒蕪,糧食奇缺,百姓們靠挖野菜、剝樹皮過日子,沿街乞討、賣女賣兒的慘景隨處可見。

在荊州南陽郡西鄂縣(現河南南陽縣)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裏,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誕生了。父親為他取名張衡,字子平。一家人看著這個剛剛出世的孩子,悲喜交加。

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奧秘,更使小張衡著迷,腦子裏裝滿了提不完的問題,小小年紀提的問題有時連父母和奶奶奶都無法解答。

有一次,張衡跟著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小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長,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了一團。

從此以後,當他看見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促媽媽趕快做午飯。

張衡少年時家境十分貧窮,但父母還是想方設法送他去書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