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不僅天資聰明,而且讀書非常用功。10歲時,他就能夠熟讀《詩經》,並對其中的天文、曆法背得很熟,而且通過閱讀大量其他書籍,理解了文中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給學生講《詩經·豳·七月》中的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釋“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學生好奇地問:“‘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顆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流星。”

張衡卻站起來說出了與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釋。他井井有條地說:“先生,那‘流星’是28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

接著,他又根據自己所讀過的《史記·天宮書》、《淮南子·天文訓》等天文書籍,滔滔不絕地說起了星宿與北鬥星的區別。

他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一邊說:

“‘北鬥星’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隨著季節的變化,‘鬥身’和‘鬥柄’的朝向不同。”

張衡的精彩解說使他的同學聽得入了迷,令先生對他刮目相看。張仲景

——10歲立誌學醫

張仲景(142—212)東漢時期醫學家,出生於南陽郡涅陽鎮(現河南省南陽縣),為總結中國第二世紀前醫學編寫經典醫書《傷寒雜病論》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東漢和平元年,張仲景出生於南陽郡涅陽鎮(現在河南省南陽縣),張仲景小的時候學習非常認真。他總是按時到學堂去上學,從不耽誤。

一天,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到了上學的時候風雨仍然不減,爸爸和媽媽都說這麼大的雨,不要去了。

可小仲景還是堅持戴著鬥笠,頂著狂風暴雨到學堂上學,路上大風把他的鬥笠不知吹向了何方,到了教室他的渾身上下都濕透了,變成了一隻落湯雞。其他同學都沒有來,先生沒想到這麼大的雨,還有人來上課,十分感動,單獨為他上了一節課。

小仲景背誦課文流暢,回答問題積極,字寫得工整。同學們十分佩服他,先生也非常喜歡他。

小仲景喜歡讀書,特別愛讀有關醫學方麵的書。要能濟世活人,就要有知識,要有能力,張仲景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

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給人治病的故事,扁鵲把救死扶傷,解救他人痛苦當做自己的責任和精神,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

小仲景有個好朋友,常在一起玩。

一天,小夥伴得了一場大病,無錢醫治,喝了巫師的神水,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而且很快就死去了。

小仲景傷心極了,他心想:要是我能醫好他的病該多好啊!

從此,他發誓要學醫,做一個能濟世活人的良醫。

通過這件事,小仲景學醫的決心更堅定了,有一天,他悄悄來到同族長輩張伯祖家,張伯祖是當地的名醫,他的醫德高、醫術好、頗受大家的尊敬。小仲景把想學醫的理想告訴了伯父。

伯父聽後說道:“學醫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喲,要記許許多多的藥名,采集各種各樣的藥材,配製成千上萬的藥方,出診更是辛苦,不論是風吹雨打,還是深更半夜,還要冒一定的風險,你難道不怕嗎?”

“隻要伯父肯收下我,什麼苦我都不怕。”小仲景堅定地說。

“那好,隻要你不怕吃苦,我就收下你這個徒弟。不過,我有個條件,我盡心教你,你可得認真地學喲,可不準半途而廢喲!”伯父說。

張伯祖對還帶著稚氣但又充滿靈氣的小仲景打心眼兒喜歡。

從此,小仲景就跟著伯父走上了學醫的道路。白天他坐在伯父身邊,伯父給人看病,他就仔細地聽,默默地記,到了晚上,他就把白天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整理成筆記,還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

看見小仲景如此勤奮好學,張伯祖就決意將自己的所有行醫本領教給他。

有一天,張伯祖寫了“勤學古訓,博采眾方”的條幅送給侄兒並說:

“我們行醫,必須學習黃帝、扁鵲等前輩的醫德、醫術、醫方,用古人的經驗來豐富我們,這就是‘勤學古訓’;常到民間去搜集各種良方,采集有效的藥材,虛心向別人學習,這就是‘博采眾方’。隻有這樣,你才能技高一籌,獨樹一幟。”

小仲景聽了這一席語重心長的話後說:

“侄兒一定牢記伯父的教誨,把這8個字作為自己行醫的座右銘

小仲景回到家後,把這8個大字掛在自己的居室裏,更加潛心學醫了。

鬥轉星移,春來冬去。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小仲景逐漸成長起來了。

有一天,兩位壯年男子抬著一個老人前來看病。這位老人高燒持續不退,腹痛難忍,張伯祖診斷後說:

“病人大便秘結,熱盛傷津,病已進入了腸胃,不通就要痛,必須給病人吃泄藥,但病人身體如此虛弱,怎經得起呢?”說著轉身用商量的口氣問仲景。

仲景說:“侄兒在民間學了一種方法,倒可以試試。”

伯父連聲說:“好!快試試看。”

說著就讓張仲景去兌藥給病人醫治。

張仲景把兌好的蜂蜜水從病人的肛門慢慢地灌進去。蜂蜜水緩緩地流進大腸,腸壁受到了強烈地刺激,漸漸地蠕動起來。

過了一會兒,病人忙說,想要大便,忙乎了一陣子,老人終於平靜下來了。

過了幾天,老人的兒子前來感謝師徒二人,說他的父親已經痊愈了。這就是張仲景最早發明的灌腸法。

通過這件事,張伯祖對自己的徒弟更是喜歡,常在人前人後誇獎自己的愛徒,他也試著讓張仲景獨立診治病人,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張仲景已初露頭角。

張仲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經過不斷摸索,總結經驗,終於總結中國第二世紀前的醫學成果而編寫出經典醫書《傷寒雜病論》,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孔融

——少年孔融巧分梨

孔融,東漢魯人,字文舉,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代孫。生於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卒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終年56歲。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孔融任少府,曾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

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小時候非常有禮貌,而且聰穎過人。他六歲讓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被後人傳為美談,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飯,孔融便自己到書房去讀書寫字了。這時老管家進房傳話說:“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嬸嬸和六個堂兄妹都來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見見他們。”孔融長到六歲還沒見過他們,特別是六個堂兄妹不知長的什麼模樣。於是,孔融沒等老管家趕到前庭回話,已飛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紹下,孔融—一給伯伯、叔叔、嬸娘和六個堂兄妹見過了禮,大家都誇孔融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