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絕招:
人一生的道路上,不管大問題或者小危機我們都會遇到。要學會把遇到的危機都當作是一種挑戰。不要老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覺得問題就是難,得學會麵對,尋找解決的方法。也許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你會發現一些蘊藏在裏麵的契機,或者會成為你人生的商機。
五、遇事要有幾分“平常心”
在遇到事情的同時要有幾分鎮定,不能慌亂,要靜下心來做好。
當然要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做到從容鎮定就一定需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心和鎮定是分不開的,那麼怎麼來理解“平常心”呢?
“平常心”就是要以“平常”來準備,而非冷靜不下來從而亂了陣腳沒把事情做好!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讓你的心總保持在平靜的狀態,才能以不變應萬應。
平常心,心常平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告訴他的母親“明天要進行期中測試了,我好緊張”,孩子的母親就簡單的回答說“要有平常心”,然後又告訴孩子“遇到事情就要保持平常心,平時是怎麼複習的,考試也就怎麼答題,平常心下才能正常的發揮你複習的效果,所以爸爸媽媽明知道你明天要考試,可是並不多問你,怕你因為我們多問,更緊張,也更沒有平常心。”
其實平常心就是擁有平和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分的誇張和看輕它,按照平常事情看待並解決它。平常心是當你收獲成功時的冷靜,是你麵對困難時的鎮靜,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不因一次考試就亂加營養,打亂生物鍾,是不因一次失誤而絕食,後悔傷心。
至於沒有平常心的人又會是怎樣的呢?可能碰上考試提前早睡了3個小時,可是卻又失眠,隻迷迷糊糊了三個小時,早上起來精神肯定不佳,為了增加體力,多吃了好多東西,結果因為打亂了生物鍾,超出了胃的承受能力,考場上沒有一點精神,還肚子疼,一場本來對自己很簡單的考試,卻就這樣不戰而敗了。可能你覺得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你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這件事不會發生,其他更嚴重的事情就會有可能發生。
沒有平常心的人做事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沒有平常心就不能從容鎮定。
當然愈是將要麵對不平常的事情,你愈應該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負擔,用前麵充裕的時間去分散。就如同考試,你想能有平常心,就應該在平常早早準備;你想出國之前表現得從容,就應該早早規劃,甚至兩三天前已經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出台,則應當早早就把衣服試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裏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開?腳又會不會踩到裙角?明天的演講,是否對著鏡子練習過?
在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時,要做到準備得當,就不必擔心做不好了,隻要用平常心來對待,就一定能按計劃和願望實現的。
晉代名將謝安,大敵當前,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對弈。這種“平常心”的功夫,不是我們輕易就能學得到的。這如同三國鼎立時的諸葛孔明,“胸中自有百萬兵”,空城操琴,疑走魏軍潮汐之眾;也像粗中藏細的張翼德,當陽立馬橫戈,三聲猛喝,驚退曹兵百萬丁。如此氣概與膽略,確非朝夕之功能即得,而是成竹在胸,運籌帷幄所使然啊!
在關鍵的時候,抱著“平常心”的同時,要表現出幾分鎮定。從理論上說,鎮定是進一步的“平常心”,是“平常心”的主旨和手段。
鎮定是懷有一顆平常心的表現。隻有懷有一顆平常心,才能遇事鎮定,在鎮定中思索問題,才不至於因為驚慌失措而自鎖了自己的思想,抑製了自己思維機變的能力,最後做出偏頗、不合常理的決策。相反,如果能夠鎮定自如,從容不迫,把事情當作一件平常事來看待,就能夠剔除驚慌的心理影響,順利的解決。其實,古往今來,許多事實莫不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生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麵可以說一脈相通,概莫能外。同時,”平常心”可以穩定自己,威懾對手,使對方對你產生敬畏、疑慮,甚至恐懼的心理,達到在心理上壓倒對手,從而使之未戰先衰或不戰而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