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中不能亂,做事要從容”,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一種風範。隻有從容,才能臨危不亂;隻有從容,才能舉止若定;隻有從容,才能化險為夷;隻有從容,才能寵辱不驚;隻有從容,才能風雲在握……
做事絕招:
養成了樂觀從容的好習慣,才能使自己在事業之途的跋涉中勇於麵對困難,並戰勝它們,也隻有這樣,在人生的考驗麵前,才能從容不迫,輕鬆應對。
二、分槽喂馬,避免內耗
曾有一個愛馬之人養了兩匹駿馬,有道是“人不得外財不富,馬不吃夜草不肥。”他為了使兩匹駿馬更加的肥壯,毛色更加的潤亮光滑,便戒掉了懶惰的毛病,每晚起來給馬兒添草增膘。
過些時日,愛馬之人,卻發現這兩匹馬不僅沒有長膘,反而掉膘了,他苦思冥想,原因何在呢?是因為這些草料不好,還是另有原因呢。為了查清,他決定在夜間添完草料後,躲在一旁觀其動態。他驚奇地發現,每次吃東西的時候,兩匹馬又踢又擠,你爭我搶。於是,他便把兩匹馬隔開,兩馬雖被隔開,但還是互相防備著,不能安心吃草料。最後,他決定準備兩個食槽,一馬分一個,讓它們分開吃。果然,不足五日,兩馬就養得膘肥體壯,主人從此輕鬆駕馭二馬,家業遂興。
兩個實力不分上下的領導者就好比這兩匹馬,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不互相爭搶,也難免互相顧忌,難以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就需要“分槽”了,兩個領導者要有個明確地分工,平時劃定各自負責的領域,各抓一攤,惟有如此才能減少後顧之憂,從而發揮各自的才能。
就拿聯想分拆一事來說吧,為什麼聯想要“二少帥分掌事業空間”呢?
2001年3月,聯想集團宣布“聯想電腦”、“神州數碼”戰略分拆進入到資本分拆的最後階段,同年6月,神州數碼在香港上市。
分拆之後,楊元慶接過聯想電腦的帥旗,繼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產銷售;郭為領軍神州數碼,另創品牌,主營係統集成、代理產品分銷、網絡產品製造。
至此,聯想接班人問題以喜劇方式塵埃落定,深孚眾望的“雙少帥”一個握有聯想現在,一個開拓聯想未來。曾經長期困擾中國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在聯想老帥柳傳誌的“世事洞明”的眼光下,一笑而過。
那麼柳傳誌是如何將兩個接班人之間的內耗變成雙贏的呢?
柳傳誌在選才方麵以有上進心及悟性、要強為準繩。
創立聯想集團之前,柳傳誌在科學院幹部局工作過一段時間,對體製內選擇人才泛泛、空洞的4項標準深有感觸。例如年輕化,在他看來符合這樣標準的年輕人多的是,照此標準來選優秀的人才簡值是太難了。
柳傳誌以這樣的思維,在聯想集團謹慎地選擇和培養幹部。他很重視那種善於總結別人長處,正視自己不足,有個性,但不頑固,能夠融合團隊的年輕人才。對於這樣的人才他是舍得化精力培養的。
楊元慶與郭為是80年代末加盟聯想時剛剛邁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和希望都寄托於聯想,在柳傳誌的眼中這兩個人是值得培養的人才,於是用了10年時間來考察他們,也讓他們在聯想這個寬鬆、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在柳傳誌看來,楊元慶、郭為、馬雪征、朱光南都是聯想創業的功臣,為聯想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對於這樣的人他不能輕待人家。而這些人中,年齡相近、經曆相似的楊元慶與郭為又是最具可比性,兩人之間的競賽自然不可避免,這種競爭對聯想的業績提升大有裨益。
到2001年,楊、郭之間的賽跑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演變成兩個公司之間的競賽。當時57歲的柳傳誌決定退居幕後,在他的主持下聯想集團分拆成新聯想和神州數碼,一個做自有品牌,一個做代理業務。
柳傳誌的這招“分槽喂馬”的辦法確實很高明,雖然在當時還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效益,但是僅用兩年,兩個集團就已經在自己的業務領域內有所建樹。在談到楊、郭二人,柳傳誌自豪地說:“有這樣一個人,就能開這樣一塊業務,沒有,就不能開。所以,我把他們看做不可比的資產。”
柳傳誌分槽喂馬的策略對其他企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1)人才最好從係統內培養;(2)培養一批而不是單個接班人,讓他們在相同的遊戲規則下比出高下;(3)如果有幸得到難分軒輊的賽馬結果,千萬珍惜這種幸福,不要輕易把寶馬送人,尤其是送給敵人;(4)把跑道劃開,一定要清晰、明白、嚴謹地劃開;假如一方受扼,另一方可以立即出手相助。
事實證明“分槽喂馬”不僅是避免內耗的一種管理模式,還是一種讓人不斷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