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取舍的過程,它是一門看似簡單卻十分有講究的藝術。取舍的正誤,是一個人政治取向、思想水平、道德意識和判斷能力的綜合反映。那麼,關鍵時刻,我們應當如何正確進行取舍呢?
首先,我們應該做到當機立斷,有取有舍。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快速的判斷,因為時間就是效率。
希臘有兩個寓言故事廣為流傳,第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兩個窮人突然有一天得到了山神的指引,兩個窮人按照山神提供的地圖找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寶庫。山神叮囑過他們,寶庫開啟的時間很短,拿到想要的財寶就必須趕快出來。第一個人進去後,拿了兩塊黃金就出來了。但第二個人進去之後看到裏麵耀眼的財寶,什麼都想要,不知道該拿什麼好,正猶豫間,寶庫的大門緊緊的關閉了。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篤信佛陀的人走到了一個懸崖邊上的時候,一不小心腳下一滑,從懸崖上摔了下去,但所幸的是他在懸崖半空抓住了一根樹枝。他極其虔誠地求佛陀挽救自己。佛陀被他的虔誠所感動,真的顯靈了。佛陀讓他放下手中的樹枝,可是那個人卻不肯放下,繼續把樹枝抓得很緊很緊。佛陀搖了搖頭說:“你不肯放手,任誰也救不了你!”
很多時候,在魚與熊掌的選擇中,我們往往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優柔寡斷。因為我們總是舍不得放棄眼前已有的的東西,害怕失去後什麼都沒有,但是往往越是害怕失去,到最後越是什麼都得不到,反而因為在顧慮重重的矛盾中停留太久,很多好的機會都會和自己擦身而過。
記得一次看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問嘉賓,假如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隻能救一人的情況下選擇救誰?這也是曾一度非常流行的一道心理測試題,這位嘉賓很爽快地說,救妻子。他對於自己的選擇做了下麵的解釋:第一,母親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所以對她來說已經沒有大的牽掛了,可家中幼子卻還離不開妻子的嗬護;第二,母親的生命已經走過了大半輩子了,所剩下的時間本來就已經不多,而妻子卻還正值青春年少。也許這位嘉賓的選擇很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但是在必須選擇時,他做出了取舍,這一點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魚和熊掌都是你的最愛,放棄魚或放棄熊掌對於你來說都會很痛苦。但隻有果斷地放棄其中之一,才會擁有其中之一。隻有做出取舍,才不至於什麼都得不到。
另外,我們在麵對取舍時還應該做到深謀遠慮。
深謀遠慮的明智取舍包含兩方麵的含義。一是在必須做出選擇時,要考慮選擇結果的社會效益;二是在必須做出選擇時,要考慮選擇結果的經濟效益。
那麼,當我們在取舍又要考慮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從古至今,關於放棄的典故和故事是不勝枚舉,在清朝的時候,有位叫周闖的人在京城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來信,家裏因為蓋房子多占用別人一堵牆的事情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希望他能出麵為家裏講話。周闖接信後寫回了一首詩:“千裏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的母親讀了這首詩覺得很有道理,在鄰裏關係和一牆的地皮之間,她選擇了鄰裏關係。
有時候選擇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到它給我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裏所說的經濟效益的意思是,選擇和取舍的時候必須要有理性、睿智和遠見卓識,不可鼠目寸光,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選擇往往不是一錘子的買賣,做完就做完了對你沒有什麼後來的影響了,我們經常由於錯誤的選擇之後要去承擔更多的悔恨和痛苦,所以不能因為一粒芝麻丟掉了西瓜、也不能因為留戀一棵小樹而失去了整片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