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武術大師隱居於山林中。人們都慕名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習武術,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在從山穀裏挑水回來的路上。水桶裏的水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水都沒有裝滿。這讓眾人很奇怪,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他們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你不把水桶裏的水裝滿呢?這樣你就可以少跑幾次了。”
大師說:“挑水並不在於挑的多,而在於挑的夠用。一味貪多,往往會適得其反。”眾人聽了大師的話還是不能理解,大師就從他們中拉了隨便叫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桶水。那個人將木通裝的滿滿的,結果那人沒有走幾步就顯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最終跌倒在地,不但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全灑了,不是還要回頭重新打嗎?膝蓋破了,疼痛會使你走路艱難而痛苦,相當於比剛才挑得還少呀。”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有沒有什麼標準呢?”眾人問大師。
大師笑著說:“你們看這個桶。剛開始的時候我在桶裏劃了一條線。這條線是我自己最初給自己的底線,也就是一個參照的標準,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如果你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但是同時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標準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最初的階段最好是不要太高,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極力自己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挑水如同練武,練武如同做人。隻有做到了循序漸進,步步為營逐步實現你的目標,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
做事絕招:
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從基本做起慢慢做大。急於求成隻能隻能以失敗告終。
三、事態緊急時的棄子戰略
有人說:“棋到難處,想棄子。”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棄子不能理解為消極招架之功。棄子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圍棋戰略的需要。“手下棋,棄子而取勢。”就是這麼來的。棄子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迫棄子,如不棄子,會造成更大損失;一是主動棄子,為了獲得更大利益,而采取的戰術或戰略行動。《爛柯經》雲:“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勝”是前一種情況。“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是後一種情況。人生如棋,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棄子的道理,會使你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漁夫出海打魚,當他勞累了一天準備劃船回家的時候,海上掛起了大浪,看來暴風雨就要來臨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隻有盡快的劃船回家。漁夫拚命的劃船,可是船裏裝滿了魚,船怎麼用力都劃不快。如果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回不了家別說船裏辛苦打來的魚沒了,連自己的性命也有可能也都沒有了。在這個緊急關頭漁夫選擇了“棄子”。他把船艙裏的魚全部放回了海裏,船輕了自然就劃得快了。漁夫安全的回到了家。所以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種放棄的精神,放棄一些東西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
上帝是公平的,沒有人能夠將自己想擁有的都全部得到,得到這個,必然會失掉那個。有一個高中的老師曾運用“棄子”這一戰略來比喻高中三年的學習。他教育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涯是艱苦的,高中生是現在中國最累的一個群體,這三年,你們會失去很多,會少了許多自由,少了許多玩樂。但這種失,恰恰是你們今後得的前提,用三年的艱苦努力為一生的幸福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所得遠大於所失。今天不想失的同學,明天必然無所得。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們就應該努力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每掌握一個真理,你就增添了一份本領,明天就會有更多的得。”老師的話就是想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生活最終會在某些恰當的時候給你另外的補償。
佛經上也這樣說過:棄是不棄,不棄是棄,明棄非棄,不明者棄。
棋界裏的“棄子”就好比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有得必有失,每個方向的前進都是一種得失的衡量與選擇。這就需要你用圍棋的戰略目光,縱觀全局,做到步步心中有數,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麼,怎樣利用最小的失去獲得最大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