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3)(1 / 3)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項梁、項羽擁立楚懷王定都彭城。懷王分遣部隊擊秦:一路由宋義率主力北上進擊秦軍主力,解巨鹿之圍;一路由劉邦收陳王、項梁散卒,乘虛西取關中。這樣分兵兩路,有主有次,相互配合,使秦首尾不能相顧,從而收到滅秦之功,這種謀略在先秦戰爭中是少見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對付項羽的戰略是鬥智而不鬥力。他不但自己有智謀,而且能用別人的智謀。他的謀略運用,豐富多彩。他善於政治宣傳,並采取聯合、拉攏、勸降、離間諸種手段,配合軍事鬥爭,以逐步分裂、削弱、瓦解敵軍。而項羽全憑鬥力,終於力竭勢窮。

在劉秀開國的戰爭中,綠林軍將領朱鮪、李軼等擁兵三十萬鎮守洛陽。劉秀先誘降李軼,繼又施行離間計,使朱鮪殺了李軼,然後再派岑彭去勸說朱鮪歸降,兵不血刃地略取關東戰略要點洛陽,為爾後消滅赤眉軍創造有利態勢。在掃蕩全國割據勢力戰爭中,劉秀先聯合隴西隗囂以製蜀,繼又爭取河西竇融以製隴。這些謀略的運用都是很成功的,為先秦時期所少見。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與劉備三家爭奪荊州的一場鬥爭:呂蒙詐病回建業,暗圖襲南郡;陸遜寫信恭維關羽,以促其麻痹;曹操故意把孫權偷襲荊州的陰謀泄露於關羽,以加深兩家的猜疑,以及董昭勸曹仁不要追擊退軍的關羽,使二虎去相鬥。這都顯示了在三角鬥爭中謀略運用的高妙精彩。

在現代為人處事,尤其是生意場中,“上兵伐謀”的戰略更為重要。然而,在我國八九十年代,人產卻退而求其次,以“下兵伐城”為進攻的第一手段,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麵。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以彩電為代表的價格大戰各方近乎瘋狂,結果是國產家電價格戰“萬馬戰猶酣”,幾近同歸於盡,洋品牌家電隔岸觀火,“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中國家電昏熱的價格戰,幾近瘋狂癲狂,幸虧懸崖勒馬,否則就會應了“上帝讓他滅亡,上帝先讓他瘋狂”這句讖語。

理性價格戰,對消費者不無裨益,對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修煉提高,有積極的正麵導向作用。可單純的價格戰,好大喜功,侈言“爭市場不爭利潤”。

想想國產家電幾近“瘋狂”、幾近“滅亡”的價格戰,與這“其下攻城”式自取敗亡,驚人的相似。就以中國人自詡為“VCD大國”而論,其境界也還是“其下攻城”,VCD價格戰愈烈,VCD市場份額愈大,洋人“上兵伐謀”獲取的最大利潤愈多。國產VCD的價格戰的利潤底限僅僅是組裝及次要配件的少許利潤,以這點少許利潤,還要幾近“瘋狂”幾近“滅亡”,可不是“其下攻城”的拙劣敗筆嗎?

比家電等而下之的是大商場之間的價格戰。曾幾何時,90年代初,鄭州亞細亞的所謂“商戰”,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亞細亞的掌舵人也因此實至名歸,獲得諸多榮譽,可好景不長。別說什麼“反不正當競爭法”,最起碼的理性商務活動原則,商業倫理都不要了,沒弄清什麼是“連鎖”就幾近“瘋狂”,想當然超常膨脹。“上帝讓他滅亡,上帝先讓他瘋狂”,觀亞細亞“瘋狂”擴張的過程,可證此言不虛也。究亞細亞當年所以能“一舉成名天下知”,不是亞細亞人多高明,而是幾十年計劃經濟慣性還在,大商場是官方壟斷的“稀缺資源”,運作模式陳陳相因。此時此際國人普遍心態是浮躁中渴求新鮮,亞細亞自覺或不自覺號準這個脈,將商場環境大大美化,讓習慣於沒有“上帝”消費意識的中國消費者倍感新奇,再加上媒體用炒新聞的手段,爆炒亞細亞商業新聞,如此等等,亞細亞焉能不火!有誰敢讓他不火!再看看當時亞細亞人怎麼和競爭對手打價格戰,明火執仗跑進對手商場,抄寫某件商品價格,然後以對手的價格作為參照價格,來確定同樣商品在自個商場的下調價格。這在當時是“新生事物”,對手徒歎奈何。現在看來,別說什麼《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有沒有一點商業倫理,亞細亞後來的敗亡之征兆,敗亡的“基因”當時就生成了。價格戰一旦“瘋狂”,那就離“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