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3)(2 / 3)

大唐電信在國內外市場運作中,不隻見“漏網”的利潤大魚,將市場做深做細;又見更大的“吞舟之魚”,積極參與國際電信技術標準的製定。此舉前瞻未來15年至20年國際電信場,實為高屋見瓴的“上兵伐謀”之作。此“謀”即標準規則的製定,為大唐電信未來十數年不隻搶占業界商戰的製高點,也“預設”了將來的市場份額及利潤空間。中國加入“WTO”,不隻是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參與規則製定,在國際經濟領域有較大的“話語權”,就可處於“致人而不至於人”的主動地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唐挾標準以令市場,當有“上兵伐謀”的市場優勢。“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人之天下”。

對企業運作而言,“上兵伐謀”的實質有二:一為重視並發揮企業平台的作用,二為在業界的最高點謀全局,謀未來。如大唐電信之參與國際電信技術標準製定,就是謀全局謀未來,是企業競爭戰略“上兵伐謀”的得意之作,是大唐電信作為前衛的高科技國企--“國家隊”的光榮,科技的光榮,前瞻並實質性把握未來的光榮。

做事絕招:

對企業運作而言,“上兵伐謀”的實質有二:一為重視並發揮企業平台的作用,二為在業界的最高點謀全局,謀未來。

六、死地則戰,絕處逢生

在戰場上,在被動不利的條件下,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策略。這一謀略的實現,關鍵之處在於決策者能夠及時認清形勢,善於從患中發現有利於己的因素,變患為利,變害為益。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沒有絕對的患,也沒有絕對的利,關鍵在於因勢利導,克服困難,這樣才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孫子崇尚智慧、計謀,也崇尚意誌,認為意誌在特殊情況下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所以,他在《九地篇》中提出了“死地則戰”的觀點。所謂“死地”,是指那些迅速果斷地決策與行動則能夠生存,否則就死亡的地區,通常是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的地區。在這種地區的出路隻有拚死決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公元427年,魏主拓跋燾得知夏主赫連昌派軍攻擊長安的消息,決定親率大軍乘虛襲擊大夏都城統萬(今內蒙烏審旗南)。這年五月,北魏大軍渡過黃河。然後,拓跋燾決定自率精銳輕騎兵倍道兼行,迅速進攻統萬城。群臣認為不可。拓跋燾解釋道:“我軍之所以能夠打敗敵軍,重要原因就在於軍士們遠離家鄉兩千餘裏,而且後有黃河阻隔,毫無退路可言,隻能拚死作戰。這便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道理。”拓跋燾說服群臣之後,率少數騎兵進抵統萬城下,引誘敵人出城,而將主力部隊埋伏於山穀之中。夏主赫連昌不知是計,率步兵和騎兵出城追擊魏軍,陷入了魏軍的伏擊圈之中。魏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拚死作戰。一番激戰之後,魏軍攻入統萬城,大夏遭到重創,軍力從此大為削弱,第二年便滅亡了。實踐一再證明,戰爭不僅僅是力量的拚搏,也是意誌的較量。所謂“絕處逢生”,勝就勝在一個“絕”字上,勝在敢於戰鬥、敢於犧牲的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