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家公司需要辦理某生產線的引進事宜。經過各方麵的考察比較之後,該公司選擇了英國的A公司。但就在A公司的代表與廣州公司代表磋商價格時,表現出來的態度十分的傲慢,並且為了向我方施加壓力,以最後通牒的形式告訴我方,他們已買好了後天回國的機票。在談判將要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廣州公司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談判專家方先生。第二輪談判又開始了。方先生先發製人,拿起一些資料向英國公司代表揚了揚說:“很明確的想和你們講,我們的這個項目目前有幾家外商非常感興趣,他們也給出了他們的報價,其報價和你們的報價相比要優惠的多,你們的價格實在太高了。”其實A公司的報價比其他兩家低9%,A公司代表有些懷疑地問:“你說高,高多少?”方先生問答說:“高11%,比如說C公司的設備。”C公司設備是真的,而11%則是虛的。虛虛實實,方先生始終神態自若,對方也就基本上相信了,便說,降價幅度較大,需要與英國總部聯係一下。方先生擔心對方有什麼疑慮,為了縮短談判的時間盡快簽合同,他又窮追不舍輕聲地對身邊的人說:“他們後天就要回去了,另外那家客商什麼時候到?”被問的陪同職員機智地回答:“A公司走後的第二天。”這個情況其實又是為了讓對方盡快做決定而用的一個虛構的策略。由於A公司代表“偷聽”到我們的內部交談,客觀上起到了以假亂真的作用。他們本來想用後天回國來向我方施壓,而現在廣州代表卻掌握了主動權。A公司代表害怕這筆生意會被別的公司搶去,所以接下來的幾天他們抓緊與英國總部聯係。就這樣,很快雙方簽妥了合同,價格也比較理想,對方讓價10%。
虛張聲勢,虛虛實實是生意場上經常運用的策略,在談判過程中,適當的時候提供給對方的材料可以是有真有假、亦是亦非的、巧妙的利用這些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事實”去贏得對手的信任,從而打亂對方的判斷和決策,以實現自己的經營目的。以上二例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虛張聲勢,迷惑了對手,占有了交易先機,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效益。作為領導者和決策者一方麵要具有迷惑對手的策略,另一方麵也要學會在真假難辨的現象麵前,具備一顆平常心,以冷靜的頭腦、機敏的眼光去去偽存真,擺脫對手的圈套和陷阱,取得勝利。
做事絕招:
當以弱示強的時候,虛張聲勢的謀略也大有用場,它可以作為疑兵之計,使對方難以分辨自己的真實情況,從而掌握主動,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
四、因勢利導,順著來
因勢利導在詞典裏的解釋是,順著是發展的趨勢去加以引導。
管仲的強齊與致霸,皆采用因勢利導的策略,故其成功能如水之就下,事半而功倍。
齊桓公於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即位後,任用管仲執掌國政。管仲初見桓公時即提出“君霸王,社稷定”的主張。但桓公無意建立王業,勉強同意圖謀霸業。管仲知道,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是霸業的根本。要“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計未定於內而兵出乎境,是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所以當齊桓公即位不久,“欲誅大國之無道者”,管仲阻止說:“不可,甲兵未足。”管仲還認為“諸侯合則強,孤則弱”,主張“尊王攘夷”。由此可以看出,齊桓公、管仲圖霸的戰略方針是:“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王攘夷,爭取與國,向外建立霸業。
根據這個方針,管仲因勢利導,采取各種措施,從事改革。首先,他采取重農政策:“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因此,他實行“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其政”,以調動奴隸們的積極性,因此農業得到很大發展。
因管仲的思想為一純粹的法治思想,然而其實施時,則仍以齊國的貴族政治為基礎,而滲以法治的精神。所以管仲所實施的是貴族改良政治,而非純粹的法治。
在管仲時代,貴族階層的勢力尚支配一切;又因以前曆史,皆為氏族、部落與封建的曆史,根深蒂固,原非一時所能改易。且中原的混亂與戎狄荊蠻的入侵,時間緊迫,亦無從容改易的餘地。管仲能因勢利導,有所建樹,誠屬時務。
在先秦時代,除了管仲運用“因勢利導”的故事為眾人所知以外,善用“因勢利導”的,還有孫臏。在馬陵之戰中,孫臏因勢利導,減灶誘敵,馬陵伏擊,全殲魏軍,創造了一個伏擊殲敵的光輝範例。馬陵之戰與桂陵之戰的情況有所不同。桂陵之戰,孫臏是在魏軍回救大梁的歸途中設伏,以逸待勞,發揮伏擊的突然。而馬陵之戰,魏軍是由鄭從西向東回救大梁,距離比齊軍近。齊軍從東向西直走大梁,隻能調動魏軍回大梁以解韓國之危,沒有截擊魏軍的可能性。而且魏惠王已經調集十萬之師迎擊,準備在齊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其“武卒”之優勢痛擊齊軍。在這種情況下,齊軍要戰勝魏軍是沒有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