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乘機而入,以石擊卵(2)(3 / 3)

大凡幹大事者,都不可計較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煩和細節,在這些方麵都要善於克製自己,以便於集中精力,朝自己認定的大事上奔。而且,隻有這樣才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幫助自己成大事。這話實在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國演義》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諸葛孔明故意冒兵家之大忌,圮地結營;打破了對方想利用深溝、高溫拖垮自己的目的,讓士兵納涼避暑,養精蓄銳,然後趁機襲擊了蠻軍,再擒了孟獲。

明太祖朱元璋運用養精蓄銳之術,在群雄中立於不敗之地,最後平定天下。他巧用“養士”的策略,把一大批知識分子團結在自己周圍,為己所用。“養士”給朱元璋帶來許多意料不到的好處。首先,“養士”可以削弱敵人。假如“士”不為我所用,勢必要跑到敵人方麵去或者自行糾集起來,結果對自己不利;其次,“養士”可以安民。儒士大都知識淵博,在地方上有聲望,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地位,朱元璋“用士”,對於民心的向背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再次,“養士”有利於地方行政管理。在經濟上,儒士處於中小地主地位,擁有許多佃戶,“土”歸民歸,“士”順民順。在攻下徽州時,老儒生朱升告訴朱元璋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建議對朱元璋的事業影響極大。朱元璋按此建議,養精蓄銳。第一,鞏固後方,保存實力。他在軍事上通盤高度,統一指揮,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並使之由點成麵。第二,發展生產,兵民結合。為了發展生產,他想了許多辦法,如設立營田製,實行屯田養兵,還設立“萬戶府”,加強民兵建設,把作戰力量和生產力量合而為一。第三,縮小目標,從長計議。他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當時義軍蜂起,群雄並立,然而朱元璋行“緩稱王”計。當先稱王者次第覆滅,元軍也元氣大傷時,朱元璋方揮師南征北伐,同時並進,最後終於統一了中國。

養精蓄銳,還在於應付不測之變,甚至是反戈一擊。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了充分的精神準備,有了雄厚的實力,當突然事件再來臨時,就可以從容對應,不至於手忙腳亂。1839年,清朝大臣林則徐奉旨到廣州,打擊英法等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活動,林則徐到廣州後,發動了大規模的禁煙運動,僅虎門銷煙一項,就銷毀鴉片237萬多斤。林則徐考慮到英法等國可能借口報複侵略我國,於是,他采取養精蓄銳,實而備之的策略,從國外買了500斤、900斤的大炮380門,設置在珠江口兩岸;加緊炮台工事建設,尤其加強虎門炮台的防衛;在江麵上設置鐵鏈,水下設置木樁,封鎖珠江口通道;招募水兵,訓練水勇500人,加強海防和江防;派人搜集翻譯外國書報,密切注視敵情動態,1840年6月,當英國軍艦向珠江口進犯時,林則徐率軍迎敵,嚴陣以待。英軍見勢未敢貿然行動,後來英軍又轉而北上,進攻廈門,也遭到我國兵民的沉重打擊。

養精蓄銳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增強自己的優勢,以圖反戈一擊,重創敵人。不管是在戰場還是在職場,甚至是在企業競爭中,養精蓄銳,反戈一擊,都是一個智者所應該掌握,因為運用好這個手段,就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否則就可能以失敗告終。

做事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