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養堅忍力,笑到最後才最美
堅忍,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所有成功者也許在其他方麵有缺陷或弱點,但堅韌不拔的個性卻是他們的共同特征,無論處境如何、情緒怎樣、工作多麼艱苦,他們都不氣餒,任何困難和不幸都無法摧毀他們。
假如富蘭克林·皮爾斯不是世界上最有韌性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當上美國總統。當他在律師界初試鋒芒的時候,他幾乎陷於徹底的失敗。盡管他十分苦惱,但他並沒有采取許多人可能采取的態度——氣餒和沮喪。他說,他將嚐試999次,如果不成功,就再嚐試999次。
一個人有了這種不懈的精神,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抗拒這樣一種堅定的意誌力。堅忍的人從不會停下來懷疑自己能否成功,他唯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前進、如何走得更遠、如何接近目標。無論途中有高山、河流還是沼澤,他都會去攀登、去穿越。一切思考和行動都是為了這個終極目標。
西奧多·凱勒博士說:“許多人缺乏一種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這一點非常令人遺憾。他們不乏衝動的激情,卻缺乏應有的毅力,因此顯得脆弱。隻有當一切都一帆風順時,才能開展有效的工作,一遇挫折就垂頭喪氣、喪失信心。”
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沒有堅忍不拔的品質,就不能脫穎而出,不會取得成功。許多人原本可以成為傑出的音樂家、藝術家、教師、律師或醫生,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傑出的品質,最終一事無成。
最終的成功者是堅持到底的人,而非自命不凡者。
別人都已放棄,自己還在堅持;別人都已退卻,自己仍然向前;看不見光明、希望卻仍然孤獨、堅韌地奮鬥著,這才是成功者的素質。
什麼時候最能顯示一個人的真實才幹呢?那就是在一個人事事不順,而仍能堅持的時候!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在1836年他還得過神經衰弱症。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他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是表現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在林肯大半生的奮鬥和進取中,有9次失敗,隻有3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屢次的失敗並沒有動搖他堅定的信念,而是起到了激勵和鞭策的作用。
每個人都難免要遇到挫折和失敗,阿伯拉罕·林肯麵對失敗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始終有充分的信心向命運挑戰,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所以迎來了輝煌的人生。
有人或許會說,我經曆過太多的失敗,再努力也沒有用,我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其實,隻要永不屈服,就永遠不會失敗。不管失敗過多少次,不管時間早晚,成功總會到來的。
4.學會珍惜生命,韌性生存
韌性生存,堅持奮爭,直至一息尚存,決不中止,這幾乎是一切真正珍視生命、愛群利他者的共同特征。許多貌似無望的處境在他們那裏都“無權”為他們的人生畫上句號。他們麵對那些千鈞一發的危機,依然能保持“驟然臨之而不驚”的清醒,並且能使盡全身的解數,以生命的爆發力堅持尋覓擺脫危機、繼續生存的道路。所以,在麵臨“滅頂之災”時,能具有韌性生存的毅力和機智,常是最有效的自救之本。
這種韌性生存的毅力和機智,應該從青少年時期努力培育。因為,無論你處於怎樣完美的保護之中,你卻依然是在“個體狀態”下“獨立生存”的環境因素,包括你的至愛親朋,不可能給予你時刻也不分離的24小時的全程保護,你要真正地做到珍視生命、主動生存、韌性生存,首先還得靠自己。這既是反映著一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也是一個人必須擁有的生命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