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隻青蛙掉進了一隻奶油桶裏。第一隻看見四周黏糊糊白乎乎一片,隻覺得渾身黏稠,無處下腳,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淹死了。第二隻不甘心這種結局,不停地亂蹬亂踢,無論如何也要讓自己浮起來,很快這種劇烈攪動產生了奇跡,使奶油化成了黃油,於是青蛙一下子就跳出來了。
生活中的許多危險,不是也同上述兩隻青蛙的遭際十分相似嗎?如果說,這隻奶油桶裏隻掉進了第一隻青蛙,人們還或許會認為:可憐的青蛙是沒有出路的,在那麼黏稠的奶油裏除了“坐以待斃”,還有什麼求生的可能呢?所以,它沒有“垂死掙紮”是“明智”的;可是卻有另一隻青蛙不相信隻有“坐以待斃”的一種可能性,而是拚命堅持擺脫貌似注定的命運,於是,它一息尚存就不停地搏鬥,終於使黏稠的物質改變了模樣,獲得了生路。
這個故事的深刻寓意在於:環境狀態與人的奮爭狀態往往是有著微妙的內在聯係的,有時是可以隨著人的奮爭狀態的優劣而發生改變的,就是說,原本貌似無望的環境,也是可能由於人們鍥而不舍、韌性生存的執著態度,轉化為有利的環境因素的。
一個人的命運,盡管“有一半掌握在上帝手裏”(指不可抗禦的天災人禍之類),然而另一半能否掌握在自己手裏,則要看對待命運的主觀態度和迎戰方式。懦弱的心態、失敗的情緒乃至絕望的靈魂,是足以使掌握命運的主動權喪盡的。許多在他人看來,很是具備經過奮爭而獲得取勝條件的人,都在人生伊始就從情緒上敗下陣來,大半是出於上述的原因。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一生有過許多精彩的言論,但是有一句話被人們傳誦久遠,這就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其中的含義是很深遠的,它既反映著人們對堅持命運抗爭者們的讚美,也表達著人們渴望加入這個壯美行列的心願。
5.學會在逆境與挫折中奮起
生活中,任何人都會遇到逆境和挫折,懦弱者可能因此而沉淪,而一切成功者都會在逆境和挫折中經受鍛煉,重新奮起。
有人曾問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師從他習畫的那個青年愛徒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大畫家?他回答說:“不,永遠不!他每年都有不菲的進款。”這位藝術家知道,人的才藝隻能從艱苦奮鬥中鍛煉出來,而在優越的環境中,這種精神很難發達。
翻開曆史就可以知道,大多數成功的人早年往往是貧苦的孩子。
“不幸而生為富家之子的人,他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從開始就背負著包袱而賽跑的。”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大多數的富家之子,總是不能抵抗財富所加於他們的試探,因之而陷入不幸的生命中。這一等人不是那些窮苦的孩子的敵手;對於這些富家子弟,你們‘窮苦的孩子’毋須害怕。但你們應當注意那些比你們還苦得多,甚至他們的父母不能給予他們以任何學校教育的孩子,一旦他們在事業上挑戰你們,就有可能最終超越你們。應該注意著那些走出小學就得投身工作,而所做的又隻是拖擦地板之類的工作的孩子,一鳴驚人而得到最後勝利的,往往都是這類人。”
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困乏與需要的學校中訓練出來的。其中不乏大商人、大學校長、教授、發明家、科學家、實業家、政治家,他們大多是曆經苦難,從厄運中奮起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是抗拒困難的結果,偉人都是從同困難的角鬥中產生出來的。不願同艱難挫折拚搏而要想鍛煉出能耐來,是不可能的。
一個感覺到自我生活良好的幸運青年,將會對他自己這樣說:“我擁有的金錢已夠我這一世的受用了,我又何必要清早起來勤勞工作呢?”於是一個翻身他又呼呼地睡著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青年,一個除了他自己,在茫茫的世界中無可依賴的青年,會因需要的驅策而被迫離開床鋪,從事勞動。他明白,除了奮鬥以外,他別無出路,他不能依賴任何人,沒有人能幫助他。他知道這是他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因此,一個生長於優越條件之中的青年,時常依附於他人而無須用自己的努力掙飯吃的青年,自小被溺愛的青年,是罕見具有大本領的。富家子弟與他人相比,往往會像林中的一棵弱樹苗同一棵每一寸樹幹的長大都要飽受暴風驟雨吹打的高大的鬆樹相比一樣。
但是,逆境與挫折絕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它們雖可以激發人,但也是僅此而已,此外便無意思。這正如健身房中的運動器械一樣,它可以發達人,鍛煉人;但它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是好的。逆境與挫折本身是一種欠缺,一個人能從逆境與挫折中站立起來,卻是一件好事,而且這個過程——假使能誠實地良好地做到——是可以鍛煉與造就偉人的。